文档详情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解读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4MB
约27页
文档ID:48241889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解读_第1页
1/27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 家及作品解读一、《荒原》1922年,艾略特在《 标准》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长 诗《荒原》它不仅是艾略 特的成名作,代表了诗人创 作高峰,成为象征主义诗歌 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诗歌最 高成就的代表,在西方文坛 引起强烈反响一)内容《荒原》全诗433行,分《 死者葬仪》、《对奕》、《火诫 》、《水里的死亡》、《雷霆的 话》五章,使用了七种文字(包 括题辞)和大量典故题解中强 调韦斯顿《从祭仪到神话》和弗 雷泽《金枝》两部书中的圣杯传 说、繁殖仪式和人类学所概括的 复活原型对其创作的影响《死者葬仪》以荒原象征战后的 欧洲文明它缺乏水的滋润,需要 春天和生命,然而现实却充满了低 级欲念,半死不活《对奕》把上 流社会妇女和酒吧里的下层市民生 活两相对照,同样庸俗而无意义 《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猥亵、空 洞而虚伪的爱《水里的死亡》篇 幅最短,暗示死亡不可避免,人们 所渴望的生命之水也于事无补《 雷霆的话》回到荒原主题,宣扬宗 教的“克制、同情、给予”全诗意 象鲜明,情调和谐,借助暗示和联 想,构成了完整的诗篇二)《荒原》的思想意义诗作发表后因晦涩难解一度颇 受訾议。

后经作者注解,研究者诠释 ,大致可以读懂人们一般把它看作 西方文明没落的写照也有人从宗教 拯救着眼,认为诗作描写了孤苦无依 的个人面临无边的黑暗战栗不止至 于解决问题已非人力所及,唯有在隆 隆的雷声中静候甘霖降落艾略特本 人既未认可宗教拯救,也不赞成幻灭 表现,甚至否认它是社会批评对 我而言,它仅仅是个人的、完全无足 轻重的对生活不满的发泄;它通篇只 是有节奏的牢骚三)《荒原》的艺术特征旁征博引:艾略特是集字、集句 艺术的大师他擅长把学自前人的东 西熔铸在一种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感 觉之中,将不同的文体纷然杂陈语 言变化多端,典故冷僻繁复 诗中极少用韵,大多为有节奏的 自由体《荒原》中有不少片断,以极其 简洁的笔法表现转瞬即逝的美使人心 灵震撼的那一刻二、《尤利西斯》1.情节一部高深莫测的“天书” 一度成为禁书写广告商布卢姆与妻子莫莉 、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一天内18个 小时的活动与精神漫游这一天 是1904年6月16日,是作者乔伊斯 与妻子诺拉定情的日子以示纪 念 2.人物布卢姆布卢姆是现代的尤利西斯, 即《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 尤利西斯是其罗马名字是一个 渴望回归精神家园的现代飘泊者 。

现代庸人主义者的代表作者认为,现代世界乃是荷 马时代的再现,现代生活是神话 世界的世俗化与尤利西斯比较二者的交叉点,在于它们都揭示了 人类精神的漫游与回归心灵故乡的渴望 所不同的是,尤利西斯是崇高悲壮 的英雄,布卢姆是平庸卑琐的俗人尤 利西斯经过重重阻挠,最终身心皆归家 园,而布卢姆之回家,却只是物质意义 上的回家,精神依然在漂泊斯蒂芬这是现代的帖雷马科,也是一个精神游 子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的代表所不同的是,贴雷马科外出寻父,意志 坚定,情感真挚,如愿以偿斯蒂芬则盲目虚无,似真似幻,偶遇“ 精神之父”布卢姆,因其精神之孱弱,注定 不能成为他永远的精神支柱,所以,酒醒之 后离开布卢姆,继续其精神流浪莫莉这是现代的佩涅洛佩,应 该是精神故乡、心灵家园的象 征肉欲主义者的代表但是佩涅洛佩堪当此任, 莫莉却不能佩涅洛佩是荷马 时代忠贞妇德的代表莫莉是 现代欲望的化身,实际上,也 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精神飘泊3.主题表现现代灵魂 的飘泊,或现代人 的精神漫游作者 把现代社会与荷马 时代相对照,旨在 说明,现代世界里 人的处境远远不如 荷马时代荷马时代人的特征荷马时代的英雄奥德修斯(尤利 西斯)、帖雷马科,足智多谋,品德 高尚,富于道义感和责任心。

佩涅洛 佩也是坚贞不渝的家园卫士所以, 结局是美满幸福的大团圆结局现代人的特征现代人类的代表,布卢姆、斯蒂 芬和莫莉,是一群有着严重精神缺陷的 反英雄人物,这样的人物互为家园,互 为依托,注定这种依靠是脆弱,所以, 现代人被宣判永远失去了精神家园,其 灵魂的漂泊是必然的4.艺术特色(1)对位式神话结构原作十八章,都有与《奥 德修纪》一一对应的标题,把相 隔两千多年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时 代进行对照,暗示主题,揭示人 类自古及今、亘古未变的漂泊不 定的精神状态,说明“回家”是 人类永恒的期望从而赋予作品 一种历史纵深感2)意识流手法小说突破逻辑严密的传 统心理描写方法,而运用自 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 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 当前、过去生活情景、或对 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 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 度真实3)文体意识《尤利西斯》素称“天书” 、“奇书”,既与频繁用典有关 ,又与复杂多变的文体有关,几 乎涉略人类文化的所有文体,如 第八章,描写布卢姆在小酒店吃 午饭的情景,据说采用的是模仿 肠胃蠕动节奏的文体;第十七章 ,采用宗教教理问答的形式,等 等在卡夫卡那里,所有这 些都是明确的:卡夫卡的世界 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 ,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 未实现的可能……那些小说抓 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 的世界的可能),并因此让我 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我们能 够干什么。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四、《变形记》1.背景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萧条,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 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 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 、绝望之中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 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 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的社会制度 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 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把他弄走 2.小说的情节线索格里高尔 家里亲人 变成甲虫变成甲虫惊慌愤怒惊慌愤怒成为累赘成为累赘绝望而死绝望而死逐渐憎恨逐渐憎恨把他弄走把他弄走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生活重负生活重负“ “甲甲” ”情感隔膜情感隔膜心理壁垒心理壁垒现现 代代 人人 的的 困困 境境 孤孤 独独 绝绝 望望变形后格里高尔 善良忠厚 有责任感孤独无助 痛苦绝望变形前变形前生活沉重生活沉重工作艰辛工作艰辛拼命还债拼命还债养活全家养活全家活动艰难活动艰难无人理解无人理解满身创痛满身创痛亲人厌弃亲人厌弃变形后变形后两种两种““变形变形””的差异的差异格里高尔 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 知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反映了 “人”的弱小与无助,“人”随时面临灾难与 打击,“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他的亲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 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 与残忍第一,人的异化第一,人的异化1 1)异已化)异已化 ;;(2(2 )非人化;()非人化;(3 3)物化第二,人的灾难感,渺小感第二,人的灾难感,渺小感 第三,人的孤独感第三,人的孤独感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的异化,使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的异化,使 亲情淡漠,人性扭曲表现人对自己命运亲情淡漠,人性扭曲表现人对自己命运 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表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表 现了人在现实压力面前的一种自我的逃避现了人在现实压力面前的一种自我的逃避 、封闭、退化,甚至丧失封闭、退化,甚至丧失3.3.思想内涵思想内涵第一,荒诞与现实的融合第一,荒诞与现实的融合作品通过荒诞、变形的情节,让 读者体验、联想并觉得真实可信写 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 的思想感情,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 言行逻辑,写亲人的变化,符合社会 生活4.艺术特点卡夫卡在表现人物主观内心世界的时卡夫卡在表现人物主观内心世界的时 候,常常用注意冷峻的旁观态度去审视,候,常常用注意冷峻的旁观态度去审视, 用平铺直叙笔调叙述。

用平铺直叙笔调叙述平静略带嘲弄的叙述为小说制造了一种平静略带嘲弄的叙述为小说制造了一种 悲喜混合的效果描述的是荒诞而残酷的悲喜混合的效果描述的是荒诞而残酷的 世界,语气却是怪诞的幽默虽然作者叙世界,语气却是怪诞的幽默虽然作者叙 而不议,但反讽的手法却使作品具有出奇而不议,但反讽的手法却使作品具有出奇 的震撼力的震撼力第二,反讽手法第三,细腻的意识流描写第三,细腻的意识流描写小说以内心体验和意识流动的描写从小说以内心体验和意识流动的描写从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恐慌、担忧、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恐慌、担忧、 失望、痛苦乃至最后的绝望就成为作品发展失望、痛苦乃至最后的绝望就成为作品发展 的内索以意识为线索,通过人物各种的内索以意识为线索,通过人物各种 内心语言,如内心独白、回忆、揭示内心活内心语言,如内心独白、回忆、揭示内心活 动,糅合幻觉、联想,并夹杂时空颠倒、逻动,糅合幻觉、联想,并夹杂时空颠倒、逻 辑错乱,明显具有意识流特征辑错乱,明显具有意识流特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