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30111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9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课件2(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前言: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特征(联系西欧) (1)政治:国家分裂但又出现局部或短暂统一 A分裂有;东汉末、三国、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北朝与南 朝对峙; B局部统一:曹操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汉末混战归三国 );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归北魏) ;东晋、宋、齐、梁 、陈偏安南方;北周统一北方(北朝归北周) C短暂统一:西晋统一(三国归晋) D再次大一统:南北归隋朝。 (2)经济:战乱使经济遭到破坏,但南方经济快速发 展; ( 三国时吴蜀开发东南、西南;南北朝时南方开发) (3)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斗争激烈,但又出现 民族融合高潮; 人民交往和移民杂居,频繁战争,开明

2、统治者的改革 推动民族融合。 发展趋势:全国统一,南北共进,胡汉一家 一、从西晋到隋的朝代更替和人口迁移东汉蜀吴魏西晋宋北周北齐西魏东魏梁陈北魏齐北周东晋南北 朝对 峙隋五胡 十六国西 晋对峙(一)朝代更替1西晋短暂统一: 三国之后 ,西晋统一全国,但时间短 暂,很快分裂。2 东晋与五胡十六国的对峙A北方:再次分裂五胡十六国(134年)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入居中原,建立政权结果:中原大分裂,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直到北魏统一北方。B 南方:东晋维持半壁江山(司马睿,317年),相对安定 (3)北朝与南朝的对峙: 1)北朝政权更替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A 北魏的建立:

3、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 386), 后迁都平城(大同,联系云冈石窟) B 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维持北方统一近百年 C 北魏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汉化) C 北魏的分裂: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34年), 后东魏演化为北齐,西魏演化为北周。 D北方的再次统一:北周吞并北齐,统一北方。 E北朝的开始: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北朝的结束隋代北周( 581年) 2)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合称 A开始:420年宋取代东晋开始了南朝(注:南朝先于北朝建立 ) B 结束:589年隋灭陈,南朝结束,国家统一(注意:统一中 国的依然是北方政权)(二)人口迁移的方向 1.人口流向

4、有两类: 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 的黄河流域; 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 的长江以南。问:以下两类人口迁徙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意义何在? 2 两类人口迁徙的原因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受气候影 响较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 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 概况:战国末年,匈奴南下。秦统一后,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西晋后,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 族南下。 (2)第二种流动的主体是汉族 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 为争夺政权和少数民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 频繁, 而

5、南方则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大量南迁。 概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 纷纷南迁,掀起移民浪潮。 3 人口迁移的意义(联系日耳曼人入侵与西欧封建 制度的形成) 1)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 ,频繁的接触和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 伐。 2)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联系胡乐、胡舞、胡床、胡饼、中原文化传到江 南、唐朝的强盛等) 3)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 趋合理; 4)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 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 原因之一。二南方经济的

6、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的开始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劳动力、技术: A北民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互相融 合,共同为开发江南作出贡献。 2) 社会环境:南方相对安定 3)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政策:统治者兴修水利,鼓励生产,安 抚流民 2 南方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 A 形成三个先进农业经济区江浙、湘赣、巴蜀 B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广泛兴修、犁耕推广(二牛抬杠式长辕 犁短辕犁,深耕灵活省力、一牛一人) C北方作物引进(麦粟菽引种获得成功,改变南方农作物结构 ,体现时代特色) 2)手工业发达: 主要部门:丝织、冶铸、造船、

7、造纸(代替竹简丝帛,量大质 优)、漆器、制瓷(青瓷)、制盐等手工业 3)商业: A 城市: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建康) B 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 职贡图龟兹、百济、新罗、日本、狼牙修国等海南诸国 ,)。(北方丝绸之路与波斯、大秦等中亚、西亚、欧洲往来 ) 3.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 (1)经济特点: 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江南经济赶上北 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二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三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 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时而发展、时而 破坏,总体上是在恢复和发展 )。从横的方面看,由 于北方经

8、济屡遭战乱破坏,江南经济发展,经济向着 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 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二、民族融合 1中华民族形成方式: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 2中国民族融合的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是宋元时期(如:回族的形成) 3民族融合的方式: A和平方式: (1)各民族之间因杂处、通婚、经济文化交流而实 现融合。如:五胡内迁,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 区,频繁的接触和经

9、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统治者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进融合(如孝文帝); 如:胡族君主推动本民族汉化,促进民族融和: 经济上鼓励农耕 政治上采用汉制(皇帝和中央集权制) 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比较维新派的西化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废八股,提倡西学) B 暴力冲突(战争)方式: 如少数民族南下迁徙与掠夺原因:a.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交换不得 就抢掠b严寒的气候使草原牲畜大量死亡,直接威胁游牧民族的生存 C在游牧民族社会转型或政权变化时期及中原王朝软弱时期更 易发生 4推进民族融合的

10、典型北魏孝文帝 改革将民族融合推向高潮 (1)改革背景(原因):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者(冯太后)认识 到立国中原,巩固统治,需要变更鲜卑旧俗,仿照汉 制 ,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2)当时中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孝文帝自身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 (2)改革措施(1、2是冯太后,3是孝文帝) 综述:政治上三长制、官吏俸禄制 经济上均田制 全面汉化迁都;改用汉语、汉服、汉姓 、汉族官制、律令;胡汉通婚;尊孔子,行礼制,以 孝治国 1)政治上:实行三长制、官吏俸禄制,加强中 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遏制贪污腐化。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代替以宗族为单

11、位的宗主督护制,负责催缴租 税、征发徭役等;这对保证国家收入、加强地方 管理,具有不小作用) 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土地国有制) 内容: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目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国家对农民 的控制,巩固统治 前提: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政府控制荒地 。 评价: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和民族融合 3)革除旧俗,全面汉化(孝文帝) A迁都洛阳(平城洛阳,龙门石窟) B移风易俗: 1)说汉语、穿汉服: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 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看课本图片文吏佣、文官俑的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 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2、) 2)改汉姓:将鲜卑族复音姓氏改为汉族单音姓氏 (拓跋元、独孤刘、丘穆陵穆) 3)促进胡汉通婚 (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5姓之女收为 嫔妃,皇弟令娶汉族高门女子) C政治上: 改官制、律令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 律令 D思想上: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鲜鲜卑姓汉汉姓拓跋元 丘穆陵穆 独孤刘 纥纥奚嵇 尉迟迟尉 步六孤陆陆 贺贺楼楼 贺赖贺赖贺贺 切忸于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加快民族融合进程, 2)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3)为隋唐的统一富强奠定基础。 (5)如果将改革分为缓解危机、富国强兵、学习先 进,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应归为哪一类?有人

13、说北 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速了鲜卑族的毁灭, 你如何 看待这一现象? 答:归于学习先进(联系新文化运动落后学习先进) 鲜卑族由落后变为先进,应该是积极的。评价一个民 族不能说他一味守旧,坚持民族传统就是捍卫了本民 族。其实,一个民族是否善于顺应时代、不断进取、 积极开化、为民族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前途空间,这 才是评价标准。 5民族融合的特点: A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具有双向性 B依据:民族融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双向的:()游牧民族的汉化(政治上帝制,经济上农耕 与互市,学习文化儒家经典,这是民族融合的主 流)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 后,认

14、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民族融合的 一个重要方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时期 胡主的汉化措施等)()农耕民族(汉族)学习游牧民族 1)民族性格: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 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 2)经济多样化: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 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3)胡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产生影响: 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流行,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 居方式完全改变。 胡服、胡食(胡饼、奶酪、烧烤等)丰富了人们的社会 生活 4)文化: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融合,为传统艺术文 化增添了色彩。6.民族融合的作用 (1)统一:缩小民族差异,增进团结,为大统一 奠定坚实基础 (2)文化:为中华

15、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 力。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胡月、 舞蹈、诗歌),改变生活习俗。 (3)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断发 展壮大 (4)经济: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农耕和畜牧业经 验,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交流,丰富物质生活。 7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少 数民族封建化,汉民族也向少数民族学习 畜牧业生产经验、技术和优秀文化; 民族融合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国家统一反 过来进一步促进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始 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丰 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 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