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2041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5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 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 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中 庸 之 道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即 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也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 方面。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春秋时期,人们的野心更为膨胀, 你争我夺,国家衰败,人民 贫穷。孔子此时提出“中庸”学说,有很重大的社会意义。孔子认 为,人的需求应该维持在中等水平。这与老子的“知足常乐”是同 一个

2、道理。把“中庸”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人人都知道 ,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社会才能安定繁荣。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 中庸,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子贡问贡问 :“师师与商也孰贤贤?”子曰:“师师也过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则师 愈与?”子曰:“过过犹不及。” 【评评析】 “过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说明。本节节是对对子路和 闵闵子骞评骞评 价后的延伸,子路的穷穷尽问题问题 和闵闵子骞骞的“言必有 中”,都存在着“过过犹不及”的问题问题 。子张张和子夏的问题问题 是一 样样的。我们们每个人作人做事,稍有不慎,便会“过过犹不及”, 所以我们们每一个言谈举谈举 止都要谨谨慎小心,按照既

3、定的社会 行为规为规 范做事,才会少犯错误错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评析】 要求君子不要去希求什么别的物质的东西。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什么的。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便什么都有可能得到。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 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 ,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 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 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 不偏于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所谓正己,就是

4、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然后才能正人。一个人在必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时,找不到恰当 的行为方式,他有可能狂,有可能狷,但这只能是暂时的。君子可 以“行不由径”,但作为一个君子,还是应该走正道。有谁见过出门而不经过大门的人呢?当然有,翻墙出去也可以 ,翻墙是捷径,一次二次可以,但长期翻墙还是不行的,最终还是 应该走正道,由大门进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写 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

5、贵。既要遵守礼所规定 的等级,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 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 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 人的个性和环境各异,言行也各异。 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和 谐融洽的关系,与人和平共处,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允许有不 同意见、不同思想的存在,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 则;他的言行虽然带有他的个性,但始终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 对待任何事情都能独立思考,从不盲目附和。但小人为人处事的 原则则是要求人人都一样,不允许

6、有不同的意见看法,不允许有 不同思想的存在。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完全一致,而 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和而不 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 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 善者恶之。” 【评析】每一样东西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同样的喜欢和厌恶。如何对一个人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 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 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 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 人与坏人有

7、重要意义。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评析】 “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 ,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 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 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 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评析】君子耻于说别人的坏话,不是不敢说,而是不愿意说,某个人 做了不好的事情或是错误的事情,当面批评他一下也就是了,何必 要背后说人呢?对上级的各种事务不了解。不了解就加以诽谤,容 易犯错误,所以君子耻于这样做

8、。这师生两人的对话,根本就在于说明阳货、公山弗扰、佛肸等 这些窃国、窃位者是没有羞耻心的,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可 以“无所不至矣”。而君子正因为有了羞耻之心,所以有些事情便不 愿意去做。探究:孔子的中庸之道1、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即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 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按宋代学者程颐 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2、孔子讲中庸,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保持事物的质稳定不变,主 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合乎

9、礼 的就是中。周礼是一系列典章制度,代表着西周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原则 ,其本质是“明贵贱、辨等级、序少长”,建立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生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 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3、中庸也是仁的哲学基础。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 生在奴隶制度到封建农奴制度过渡的时代,能把人当作人看,这是难 能可贵,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孔子所谓“爱人”,并不是把所有的人 同等看待,而是分等级的,就是要恢复宗法等级制

10、的“礼”,巩固阶级 压迫剥削制度。孔子、孟子讲“仁政”,不过是在巩固剥削压迫制度的 同时,“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章句),提倡不要过分压 迫剥削罢了。这正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运用。孔子提 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4、孔子中庸哲学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察和实践,是为了经 世致用,而不谈论天命和心情。但在孔子以后,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 的心性天合一的学说,就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路。到 汉代,董仲舒把中庸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结合起来,走到神秘主义 。至于宋明理学和心学,则完全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的心性上做文 章,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这是

11、中庸哲学向右的 发展。 可以看到,孔子的中庸哲学是包含有一定朴素唯物辩证法因 素的。第一,他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对立面统一的规律。从事 物的“两端”即两个对立面去观察、把握事物,找出和把握对立面 的统一点(择中、用中)。孔子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更是矛盾统一或对立面统一的光辉思想。第二,他意识到一定的质由量变到质变的度量关节线,从而 设定一个界限,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反对过与不及,保持质 的安定性。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 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 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 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

12、是中或中庸或时中。”“重要的是 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 别于其它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书信 选集第146页)探究2:孔子中庸之道的积极因素孔子的中庸哲学虽然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但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即真正的唯物辩证法,又有本质的区别。第一,孔子的中庸哲学只讲对立面的统一,不讲对立面的斗争。任何事 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 来,但就在统一的时候,两方面之间的斗争也不会停止。 第二,孔子的中庸哲学否认或忽视事物对立面的不平衡性。任

13、何事物,其矛盾着对立着的两方面在力量上、地位上都是不平衡的, 必有一方居于主导的统治的地位。所以,要在事物矛盾着对立着的两方面之 间完全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封 建制度的社会秩序,尽管标榜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偏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 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只不过反对过分压迫剥削罢了。 第三,孔子的中庸哲学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度量关节线,知道变化 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质变,即旧质的破坏和新质的产生。但却畏惧质 变,反对质变,设立一定的界限,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反对过与不及, 不让事物变化超过这个界限,产生质变,从而使旧质绝对化。 探究3:孔子中庸之道的消极因素

14、练习一“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 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 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一课161)、忠恕之道,( 五课415、512)、文质关系(六课128)、“周而不比”(八课 214)、“群而不党”(八课1522)、“以直报怨”(八课1434) 、“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求也退,故进之” (十一课 1122)等内容,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练习二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1、 世界是一个各种力量、倾向、关系相互影响制约,达到某种平 衡状态的世界,改变某种倾向、力量或者关系,从根本

15、上讲,就是 为了达到社会或自然系统某种新的平衡。阶级矛盾尖锐,阶级压迫过深,带来的问题过于严重,需要通 过反抗和造反来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革命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新 的较为合理较为平等的关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要粮 食,索要钢铁,发展到极端,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时 需要人们反省经济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是否合理;需要用生 态主义策略行为抗衡和制约不顾生态需要和安危的、不具可持续性 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追求。练习三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2、人们或者社会的行动不能采取过分彻底的激进主义态度、理想主义态度。因 为人们设定的目标很多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方面不具备完全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

16、面如果真的完全实现了,也会违背人们追求那一目标的初衷。比如在疾病治疗 活动中需要采取杀灭细菌的措施,当灭菌成为人们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时,我们 应该明白试图完全杀灭人体内的一切细菌微生物,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破 坏了菌群的自然平衡,往往使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减少或者不足,造成人体 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再如我们提倡舍己为人,一事当前,处处替他人着想。但 是这个道德目标也不能完全实现,如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道德目标,那么它带给社 会的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了。试想,如果一切人在社会活动中均舍弃为自己 利益与需要考虑问题这一基本追求,而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为他人解决问题、争 取利益、获得幸福,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 益,他人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么供应太多、要 么供应不足,要么所提供的服务与需要者的愿望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样的尴尬 局面,达不到人们或社会追求某一道德目标希望达到的目的。 练习三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 标准,它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