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6126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店新员工培训之——泉州概况(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历史及旅游资源概况u泉州市情概况:u泉州历史概况:u泉州旅游资源介绍:泉州市情概况v泉州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 部,面积11015平方公里,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 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 安溪县、德化县和金门县等十二个区域。人口620万 人,其中回、蒙等42个少数民族十余万人。居民通 用闽南方言。泉州市情概况v地理概况: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 、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 ,主要分 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 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 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

2、、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 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 421公里, 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 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市情概况v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 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 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 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 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 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泉州市情概况v景 观: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3、。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 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 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 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历史概况泉州历史悠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 它既有十分兴盛繁荣的光辉历史,也有过动 乱停滞乃至衰微的痕迹。 v先秦两汉时期v两晋南北朝v唐朝v两宋时期v明清及近代先秦两汉时期的泉州v早在旧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 斩棘,繁衍生息。先民使用石制工具劳动生产, 掌握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

4、的技术。v夏商两代,地属扬州。v西周秦汉时期属闽越地,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 为马”,掌握海上航行技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晋江两晋时期,中原动荡,大批士族晋民避乱入 闽,辗转来此,沿江而居,晋江便因此而得名。 他们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 文化艺术,促进了本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繁荣。 东晋至南朝期间,泉州社会相对安定,滨海 先民“以网罟为耕耘”,在发展渔盐业生产的同时 ,为扩大农桑生产,与江海争地,在晋江下游围 垦冲积滩涂,改造为农田;山区先民则开劈山丘 造梯田。经济在此时有较大发展,此时海上交通也悄然 兴起。唐朝时期的泉州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开始立州建置, 名曰武荣州。景云

5、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 泉州, 泉州以城北泉山而得名。此时泉州造船技 术高超,所造海船抗风力强,航行平稳,适于远 航。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 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 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当时, 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 易商港。当时“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 海外,刺桐港对外通商贸易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两宋时期的泉州北宋时期,泉州经济更加繁荣。造船技术更加精良 ,已能造出远洋大海舶。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 “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 的不断发

6、展。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 个国家和地区。南宋时期,皇室偏安,泉州距杭州较近,所造海舶船 身巨大,设备齐全,乘航平稳,加上舟师水手善于识天象 ,辨水道,并用指南针导航,所以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 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据 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 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 的时代。有很多外籍商贾巨富与皇族绅贵择居泉州,繁衍 生息。 元代时期的泉州 v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至元十八年(1281年 )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 止令输税,不再抽分”。使泉州

7、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 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 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 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 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50年后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 )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 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 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 等达数万人。v

8、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 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泉叛乱,到 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 ,经济开始衰败。明清及近代的泉州 v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为了防止倭寇骚扰, 一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后为推行朝贡贸易,于洪武 三年(1370年)设福建市舶司于泉州,限令只通琉球。洪武 七年罢止市舶司。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 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泉州又复设市舶司 ,并加设“来元驿”。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 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陶瓷产品均为上

9、品,冶 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 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 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至成化六年(1470年)“ 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 不下去。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从此,泉 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明朝后期,泉州人相继成批出国侨 居海外谋生,形成泉州海外经商贸易的新特点。民间贸易 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由合法转为非法,出现了许多横行 海上的武装走私集团。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是实行“禁海” ,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 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10、,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 衰败。后来,由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 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据统计,郑氏政权 在台湾存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 设 台湾起着重要作用。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 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开始沦为地区 性的小港了。 鸦片战争以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统治下,泉州海外 通商贸易每况愈下,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加上清政府赋税苛重,层 层盘剥,手工业倒闭,大量破产,农民辛苦劳作半岁粮,民生无计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泉州成批居民出国侨居国外谋生。从

11、1841- -1911年的70年中,泉州人出海侨居谋生达70.86万人。 泉州旅游资源介绍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 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 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u伊斯兰教圣墓 唐u千年古桑 唐u老君造像 宋u清净寺 宋u祈风石刻群 宋u洛阳桥 宋u天后宫 宋u安平桥 宋u东西塔 宋u草庵摩尼教寺 元u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元u崇武古城 明u海外交通史馆老君造像 宋 v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岩介绍v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

12、为略 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 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 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 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v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 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何存至今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众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 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 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 岩说 :“这已是我第

13、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 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 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岩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伊斯兰教圣墓 唐 v我国现存 最古老、 最完好的 伊斯兰教 圣迹,在 清源山风 景名胜区 灵山景区 内。全国 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灵山圣墓介绍v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 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 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 中的几根

14、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 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 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时 代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 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 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 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 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 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

15、石,风吹欲动 ,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 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伊斯兰教圣墓已成 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元 v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霄岩景区内。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世佛造像介绍v“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石刻,作长方形大龛,高3米、宽6.5米。“三 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庄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 过去佛,亦作

16、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 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庄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三世佛”造像 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其原籍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境),于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选崖而雕,并筑殿崇卒。 至正丁未秋(公元1367年),其侄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 道出泉州,追忆先伯监郡公遗址,慨然重修。在殿堂南北两侧,垒土为墙,架木 横跨,筑室供丰。建筑物有主殿、回廊、禅房等六、七间。至20世纪60代由于 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曝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 出专款进行“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 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 局,具有泉州古建筑之特色。从崖下仰望,整座建筑物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蔚 为壮观。v “三世佛”,造像东侧的造像记事石刻碑文,又为研究元代党项羌人提 供了珍贵的史料。 千年古桑 唐 v唐代桑树: 我国现存最 古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