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5209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8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3《中东战争》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曹文星(20072283)蒋园园 (20072285)伊朗 伊拉克阿富汗埃及 沙特土耳其叙利亚以巴中东:“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不平静的中东 中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阿拉伯 人最多。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阿拉伯语和 阿拉伯文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和文字。阿拉伯 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以色列人多信仰犹太教,与阿拉伯人的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不同。 历史上,中东曾是一系列王朝和帝国的 诞生地。这些帝国和王朝的统治阶级在不同 程度上实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残酷 奴役被统治阶级的各族人民,导致了不同民 族之间的矛盾、隔阂甚至仇

2、恨。 近代以来,欧洲列强为了谋求各自的政 治和经济利益,确立自己的霸权,在该地区 疯狂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同时利用 各民族之间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人为地树 立起一道道屏障。因此,中东成了一个宗教 冲突、民族冲突非常激烈的地区。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 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 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 、1973年、1982年)。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 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 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 东地区。以色列是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中东战争的原因以美

3、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卖了巴勒斯坦 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而后以色列 依靠美国的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 即1947年,联 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 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 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 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 公平。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 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 未建立阿拉伯国。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 巴

4、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 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 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 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 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 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 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结果发生5 次阿以 战争。 频繁动荡的中东局面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阵营代表人物本古里安 梅厄夫人 斯大林阿拉伯阵营代表人物埃及国王法鲁克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 英国首相艾 德礼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称“独立

5、战争”。 1948年5月 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 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因是,阿 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 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 剥夺。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 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 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 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 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 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 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 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 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主动向 以色列发起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

6、战 争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1949)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过程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 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其中埃及 出兵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 ”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 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 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 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 ,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 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 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 ,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战争 的进程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阿军发起进攻至第一次停 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

7、 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 月14日) 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 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 1949年3月)。 10月15日,以色列 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 进攻。这次进攻,以军主要目标是加 利利地区和内格夫。为此,以军成功 地发动了几次战役:“约夫”战役,“希 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 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 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 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 也在落得岛开

8、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 ,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黎巴嫩 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 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 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 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 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 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 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 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

9、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 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 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 立。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 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u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是英、法联合以色列为了反对埃及将苏伊士 运河国有化,而于1956年10月向埃及发动 的。 u以色列阵营代表人物:以色列总参谋长达 扬,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摩勒 u阿拉伯阵营代表人物:埃及总统纳赛尔,苏 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 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

10、帝朗海峡,以色 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为了控制蒂 朗海峡,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 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 。埃及的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 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 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1956年10月31日, 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先以200余 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 制空权。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 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 月,以军也撤出埃及,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 峡的航行权。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影响这场战

11、争是在美、苏两个大国那不希望中东燃起战火的时期发生的。 当时,苏联正身陷匈牙利动乱之中,美国正忙于选举总统。所以战端一开 、美、苏两国却不谋而合地一致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声称如不同意停战 将不惜对英国本上实施核攻击,美国则命令其全球驻军进入战备状态相 要挟.英、法政府在美苏的强硬态度面前屈服了。英、法两国此次作战,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彻底的失败。不仅未达到军事目 的,在苏、美压力下于12月狼狈撒军,而且艾登首相还被迫辞了职。尽管 如此,英、法在作战中,使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一举夺取制空制海权; 使用空降、登陆部队突然攻击等做法还是可圈可点的。 以色列虽然生存在大国夹缝中,但它巧妙

12、地利用了大国之间的矛盾达到 了战争目的。它虽然把“到嘴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在美国和联合国的压 力下,1957年3月撤离西奈半岛),但却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 喀巴湾的航行从此畅通无阻。在作战中,以军使用伞兵突然袭击,抢占先 机:使用装甲部队迂回突击以及要求指挥官亲赴第一线指挥等做法.确实 值得称道。埃及在军事上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面临两线作战,而且力量相 差过于悬殊。但共在作战中发动民众,全民皆兵,调动民众保家卫国的热 情,以及在防御作战中顽强的抵抗意志和灵活运用战法等邯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在美、苏两个大国和国际舆论压力下,埃及终于实现了运河 国有化和使以军撤离西奈半岛,达到了其政治目的

13、,也算是一个赢家。此 次战争,可以说是中东战略局势的一个分水岭。从此,老牌帝国英、法在 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 中东激烈的角逐,使中东的局势更加风云激荡,各朴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中东像一座活火山,随时都有再喷发的可能。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安全第三次中东战争形势图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以色列阵营代表人物:北方军区总参谋 长沙龙,总理列维艾希科尔,国防部长 达扬阿拉伯阵营代表人物:埃及总统纳赛尔 ,叙利亚国防部长阿萨德,苏联领导人勃 朗日涅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 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 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

14、拉伯联盟的支持下 ,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 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 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连理独立的 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 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 成了威胁。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 ,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 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 重要原因。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及影响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 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 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 派遣国:联合国

15、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 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 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 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 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 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由于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 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 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 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 1967年10月

16、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 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 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被迁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 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 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 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 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1974) -复仇l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 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 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 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 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 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 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