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9425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4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考厦门双十中学 陈聪颖一、2009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与必修三有关的试题):图1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2. 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图2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 情况。完成3-4题。3.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 B C D4.下列地区可

2、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地带的是(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西南地区ABCD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4中的、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7-9题。7.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 ) 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 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 C常熟、张家港、大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8.与、走廊相比,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9.促进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

3、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37.(37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 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 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A:高原 B:山地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10分)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缓。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11分)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

4、明显; 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石油、煤、铁、水能 等资源丰富; 国家之间协作较好, 人均收入较高, 市场潜力较大; 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 政策支持。2、试题中牵涉到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一、2009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2题) 资源的跨地区调配 (第34题) 区域城市群的分工合作、产业升级(第9题) 流域开发:流域自然条件分析;(第37题)流域发展农业的措施 区域工业区位因素(含部分产业转移)遵照课标和考试说明,不回避重点,不出偏题。 试题难度适中,问题区分度比较明显强调

5、地理能力 重视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重视问题探究。 案例试题,内容全在教材之外,反对背书,提倡能力。 注重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案例,反对套题。3、试题特点:二、课程标准的要求1、必修三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方面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

6、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三、“案例的教学”1、课标要求的特点 (1)案例教学:“以某区域为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 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 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 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 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 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

7、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 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 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 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 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 典型的案例教学。“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 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 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 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 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 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 续

8、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 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 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2)问题探究:问题的“分析”和“了解”: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又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 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和“了解”的要求不同。分析把事物、概念分解简单的组成部分,分别加以 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了解清楚地知道1、课标要求的特点(

9、1)案例教学:“以某区域为例,分析” 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1)思路体现在每章开头的“探讨以下问题:”例: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为案例,探讨以下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2、为什么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受到世人关注? 雨林的命运和前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第一节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自然段:“土地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土地退化”分布“它是的产物”因素“荒漠化环境问题之一”危害与治理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2)思路体现在每一节的前面:雨林的全球

10、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雨林的开发状况2.1: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2.2:亚马孙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为什么是保护?怎么保护?碳氧平衡、水平衡、生物基因库 土壤的贫瘠 过度开发2、课标与教材(区域持续发展)的思路(3)问题所提供的知识框架:自然背景、人文因素针对植被恢复的措施(可持续措施)扩大开采量 怎样开发? 提高外运能力加强加工转换3.1: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怎样开发?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办?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资源状况、市场、位置交通怎么办?遇到什么问题?市场挑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核电、基地优势丧失等 污染问题、(本来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方面:产业结构调

11、整,增加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方面:提高煤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 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3.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有哪些地理条件?开发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1)流域综合开发方向 (梯级开发为中心) 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提高水质;土地利用;旅游六方面的合理关系(地理整体性)1产业 3产业 2产业 环境改善 3产业流域地理条件; 流域开发现状(2)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水文、矿产等早期开发后果综合开发的结果:4.1: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东北农业区如何布局,为什么

12、?农业地理条件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三大布局;建设重点:商品粮基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建设气候、地形、土壤 工业支持、交通发达、人均耕地面积大存在什么问题?开发过度,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 环境污染怎么办?平原区、草原区、山区4.2: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发达国家人为因素植被破坏地表状况荒漠化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地理概念、特征、分布、发展变化、原理规律等的描述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表达的问题

13、(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用科学语言、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吗?为什么?四、教学思考: 1、教学设计考虑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的能力要求2、问题的探究(1)问题的探究作为实施课程的主线:问题教学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从从学生学生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自学思考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听课获启发听课获启发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获得认识,提高能力;获得认识,提高能力;从从教师教师角度而言,设计问题角度而言,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学思考引发学生自学思考思考

14、结果反馈思考结果反馈讲课引导思考讲课引导思考启发学生启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用旧知寻答用旧知寻答完善认识。完善认识。即提出质疑即提出质疑探讨释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如: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这个大问题上 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探究: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的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土地荒漠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我国西北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什么?我国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什么?防治荒漠化的原则是什么?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力

15、要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 落实一个个的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的思维链:探究问题上有联系2、问题的探究区域环境问题 产生的自然、人文因素 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防治的措施(3)重视课后的问题研究:2、问题的探究课后的问题研究提供相应的案例,注重教学方法与正课的区别:问题研究研究什么(目标)?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出现的问题:湿地生态环境效益的丧失。 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了解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停止开发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材料的收集: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始材料,“获取解读信息”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过程。分解问题,形成问题链,降低难度:(研究性学习)比如: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商品粮?什么是商品粮基地?影响农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