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9292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回答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 观符合客观。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联 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 风盛行,哲学家们都比较注重争论的技巧和方法。这 时,人们把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在谈话 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 理的方法,叫做辩证法。 辩证法源出希腊语 “dialego”,意为谈话、

2、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 证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 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 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 名。亚里士多德生前写了一部著作物理学专门研究宇宙中具 体事物运动规律的。后人根据他的遗稿把研究宇宙的本源和普遍 规律等抽象问题的内容编成在物理学之后。明朝时这本书传 入我国,后来有人借用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的提法,译作“形而上学”。意思就是研究“形而上”即 抽象问题的学

3、问。从笛卡尔开始,“形而上学”成了哲学的别称 。 是谁把这个词变成了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了呢?黑格尔。他赋 予了形而上学反辩证法的含义,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 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逐步暴露,慢慢成了贬义词,马恩批判的继 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沿用了黑格尔赋予了形而上学反 辩证法的含义,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范畴之一,并 且对形而上学做了彻底的批判。1、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 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 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 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

4、,视为外力 推动的结果。 2、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 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 器物 。古时,哲学被称为“形而上”的学问。分歧之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荀况认为:“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 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即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 。 西晋的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 的。 分歧之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董仲舒认 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分歧之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黑格尔认为,“矛

5、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 物是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杜林认为,“矛盾,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 任何矛盾。”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 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 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 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 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 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 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 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

6、成这样的形态的。 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 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四讲 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1、联系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可变性。事物联系的客观性v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 强加

7、给事物。v 例1: 大学生找老师换学号。v 例2:“918”犯罪率最高(就要发) 喜鹊叫喜, 乌鸦叫丧。v 例3:一个女大学生才华横溢,但难以找到工作 ,原因是她姓“裴”与“赔”同音,老板敬而远之。v 例4: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客观联 系。如果否认了这种客观联系,为了追求眼前的经 济利益,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必然受到惩罚 。“就要发”与“就要罚”v1992年9月18日,古都开封博物馆发生了震 惊中外的文物偷盗大案,价值超过亿元的69 件文物珍品被盗。公安部门调集精兵强将, 迅速出击,千里追踪,终于破获了这起建国 以来全国最大的文物盗窃案,案犯无一漏网 ,被盗文物也全部完璧归赵 。

8、案犯在第二年 9月18日被正法。案犯在这一天作案想借这天 发财说9.18的谐音是“就要发”,忘记了fa的音 还有法,罚。9.18大案侦破纪实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v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 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统一整体。 v例1:社会生产的总过程(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细胞(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人的一 生v例2:人类社会: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社会(同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将 来也存在联系。v例3:孟母三迁;非典流行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等;蝴蝶效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

9、: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 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 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 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 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 的,就不能糊涂。联系的条件性v 老鼠看到农夫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 到院子里发布警报,鸡猪牛都嘲笑它:这是 你所面临的危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夜 间捕鼠器响了,农夫的妻子急忙去看,不料 被夹的是一条毒蛇,她不慎被咬伤而亡。许 多人来参加葬礼,农夫杀了鸡、猪、牛招待 。v“风马

10、牛不相及”v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条件的与其他 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的条件性 v条件是指同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 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v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脱离具 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v人的一切活动都受条件的制约。 联系的多样性 v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 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 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不同的联系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内部 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事 物的根本

11、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 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外部的、非本质的 、偶然的、次要的联系,只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天哪,鱼要死了!城门城门失火了!直 接 联 系间 接 联 系直接 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这是必然的;一棵瓜上结几;一棵瓜上结几 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偶然的。2、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v系统观念产生于古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提出“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命题。近代的系统观念趋 于成熟,康德和黑格尔都为系统观念的成熟做出 了重要贡献。马克思第一次将系统

12、方法应用于人 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是社会科学中现代系统方法 的始祖。20世纪3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 塔朗菲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规 模与整体的大小无关。 有的系统规模很大,例 如整个宇宙是一个系统 ,银行系、太阳系等也 是个系统;有的系统规 模很小,例如原子就是 个系统。每一个单细胞 生物也是一个系统。 人体也是一个非常精密 的系统。燕太子丹赠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v “荆轲往见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居上舍,太子丹日 至其门,供奉太牢,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太子丹与荆轲临 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丹令人捧金瓦而进,荆轲用尽, 复进。太子丹与荆轲共乘千里马,

13、荆轲说:“闻千里马肝味美 。”太子丹即杀马献马肝。太子丹与荆轲置酒华阳台,酒酣, 太子丹进美人能琴者,荆轲说:“好手琴者!”太子丹即以美 人献荆轲,荆轲说:“但爱其手耳。”太子丹即断其手,盛以 玉盘奉之。“部分离不开整体观念,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 义。荆轲喜欢的是一双生在美人身上的能弹琴的“好手”,但 一旦从美人身上斩断,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只能是“名 义上的手”了。“庸人治驼的故事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v 系统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 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 各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性

14、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机械相加(整 体是大于部分的)。例如,一只钟表是个系统,拆 开它的各个零件就成了废物。 第二,系统的结构 有有序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 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以使系统有相对稳定 性。 第三,系统的内部结构趋向优化,即系统内 部各要素的结构趋向于强化的整体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v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论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的原理。v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v 第一、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整体依赖于部 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 ,部分也依赖于整体,部分只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 没

15、有部分的实际意义。 v 第二、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总和,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 v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 、决定作用,协调各个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部分又以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影响整体的变化 。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一方面应着眼于全局,要求部分服从 整体(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局 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作用,反对抹煞局部利 益的绝对的整体主义。 系统论观点与普遍联系的观点v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系统论虽然也有跨学科 的性

16、质,但它仍属于具体科学,不是哲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而普遍联系观点则是哲学观点。 其次, 系统论只深入研究了系统整体与各部分的关系,它 只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联系中的一种类型,所以, 系统论并未能揭示所有的,一般的联系,同普遍联 系观点比较起来,系统论只是一个局部。 两者的 联系表现为:系统论证实并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普 遍联系观点,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深化。 所以,不 能将系统论与普遍联系观点等同起来,不能用系统 论代替普遍联系观点,不能因为系统论而否认普遍 联系观点。同时,也不应该用普遍联系观点否认和 代替系统论。 (二)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方 法 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