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88288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册课内古文复习提要上海教材(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 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 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 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 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相关典故:朗读全诗岁亦莫(m)止猃狁(xin yn )之故载(zi)饥载渴王事靡盬(g)我行不来(li)彼路(l)斯何四牡騤騤(ku)小人所腓(fi)象弭(m)鱼服雨(y)雪霏霏概括每章内容第1章至第3章:追忆思归之情

2、,叙述 难归之因及军旅生活之苦。第4-5章:行军作战之紧张。第6章:戍卒归途之悲苦。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 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 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 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 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 简单小结: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 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 蓄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 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采薇艺术特色小结 首

3、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 生活图景。 其次,诗歌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 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再次,旋律协调,音节和谐,重章叠句,一唱 三叹。陶渊明陶渊明(陶渊明()东晋东晋同时也同时也 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字字 元亮元亮,或云,或云名潜名潜,私谥靖节,私谥靖节,自称五柳 先生。曾著。曾著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浔以自况。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陶渊明 集集。他年青时曾任彭泽县令时有。他年青时曾任彭泽县令时有“不不 为五斗米折腰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后因对社会现的气节,后因对社

4、会现 实极为不满,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极为不满,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只得去职归隐。,只得去职归隐。 他的作品,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其他的作品,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描绘静谧田园生活和淳朴的农村景物的田园中影响最大的是描绘静谧田园生活和淳朴的农村景物的田园 诗,历代诗论把他归为诗,历代诗论把他归为“田园诗人田园诗人”和和“隐逸诗人隐逸诗人”。他的。他的 诗开创了文学史上诗开创了文学史上“田园诗田园诗”的流派。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的流派。他的代表作有散文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辞赋、辞赋归去来辞归去来辞、诗歌、诗歌饮酒饮酒等。有等。有陶陶 渊明集渊

5、明集。 陶渊明把自己 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 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 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 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 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 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 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 田园诗的始祖。晋晋 陶渊明陶渊明 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南朝南朝 宋宋 谢灵运谢灵运 山水诗派山水诗派唐唐 王王 孟孟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派发展脉络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衣 著(着)悉如外著(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自乐。

6、陶渊明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关于辞的题材特点:辞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一种文体。*概括本文的情感及内容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 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 虚心适性,乐天安命:述志*找出名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 的表达作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 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 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 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 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用“无心

7、”、“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 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 率直、朴真的情感。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 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 而已。”欧阳修为什么会作如此 评价?2、作者以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 了一个质性自然、高洁耿直,不与官场俗世同流合污 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 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1、本文是辞赋类文章中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 工的一篇典范之作。语言浅近,造句自然朴素,辞 意流贯畅达,句子长短错落,骈散相间,以多变的 语调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气氛。*本文主要写作者归 去之乐。有人认为 这乐的背后掩藏着 心

8、灵深层的悲哀, 你是否同意这样的 见解?联系陶渊明的身世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 理解: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 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 ,陶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 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 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 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田园,在 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 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 终伴随着生存之艰,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 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

9、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可之 ”等,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自得 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率真,不能不说的确有“质性自然” 、“性本爱丘山”的一面。文章结尾,作者表 达自己的人生感想 和处世哲学,是否 显得消极?不能简单地说消极,理解这种思想要联系作者 的经历来看,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 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 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 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 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 似乎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

10、所谓的消极 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 的鄙弃,没有颓唐痛苦之味。作者是以这种归 隐田园的做法向丑恶的社会作积极的抗争,表 达自己对“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执著追求。况且,归园田给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 :悲苦、困顿、沧桑、无奈,所以从深层次 看,这恰恰表现了陶渊明的忍耐、坚韧、奋 进的一面,在当时他也只能以这种方式向社 会进行积极的抗争。后祖母死,密才出仕晋 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 、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 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 ,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 其文唯存陈情表一篇, 词意委婉恳切,全篇感情真 实,不事矫饰,自然流畅, 富有感染力,是西晋散文中 的优秀之作。 由课文

11、标题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或:不能出仕)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愿乞终养。 (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 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结构梳理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 提出解决办法愿乞终养 不能就职“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 折委婉(或以情动人)臣无祖 母无以 至今日孝情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忠情揭示矛盾 孝治理病笃情 分析矛盾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 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解决矛盾 尽忠长尽孝短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文思缜密

12、,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 (官职不详官职不详) )。公。公 元元263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 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265年,晋武年,晋武 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 (即即 太子侍从官太子侍从官) ),就是文中说的,就是文中说的“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 用李密呢

13、用李密呢?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 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 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 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 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 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 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为什么李密为什么“ “

14、辞不就职辞不就职” ”呢呢? ? 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李密确实有一个供 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 “祖母无臣,无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以终余年” ”。第二,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 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 “可以可以 齐桓齐桓” ”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 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臣为

15、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 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 ,安知祸福。所以李密,安知祸福。所以李密“ “辞不就职辞不就职” ”,不是不想做,不是不想做 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 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 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 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 ,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 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 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 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 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 哉”,终于准如所请。*本文出现的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昔更相为命皇天后土乌鸟私情结草衔环关于“见”字的用法慈父见背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见察、见恕、见谅、见教、见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