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87900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08-07-24 17:14 黄安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退 休教授,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了不少揭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存在一些问题的文章,我从中选择了 5 篇文章,汇集成黄安年教授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 学院一文: 1.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简介 尽管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我还是很少上北京师范大学校 园网,原因是这类网站为行政服务的色彩过重,真正反应师生实情的少之又少。例如 6 月 28 日(北京时间)上午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坠楼事件,北师大校园网就没有 反映,在官方的新华网倒成了网民热议话题。打开校园网更少有批评学校当

2、局管理弊端的 信息和文章,从这里很难看到一个知名高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盛况和学校当局欢 迎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的气度。至于历史系的网站我就更少看了,昨天偶尔看一下北京 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简介 ,发现在短短的简介里就有明显的问题,看来系(我还是习惯 称系,尽管已经改成学院)领导并没有认真管理好自己的网站。 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简介全文:“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 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 年称北京高 师史地部,1928 年单独设系,1952 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 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

3、邓之诚、方 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恒、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柴德赓、刘 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 2006 年 3 月,我校作出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院。合并后的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个博士点,8 个硕士点。在职教授 30 人,博士生导 师 29 名,在聘“985” 项目教授 10 人;副教授 19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 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

4、华的中青 年学者。现任院长为 杨共乐 教授。 ” 现在来说, 简介有什么问题: 第一,简介说“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 邓之诚、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恒、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 柴德赓、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 。 简介把陈垣老校长的名字写成 了“陈恒” ,实在是对老校长的大不敬。其实辛勤工作过的还有王桐龄、齐思和、朱庆永等 名师。王桐龄是名副其实的知名学者,又做过历史系主任,从 90 年代初起历史系还专门设 立了的“王桐龄、张星烺奖学金” ,怎么在简介里提了张星烺,少了王桐龄呢?笔者作 为该奖学金设立以来的奖学金委员会委员

5、,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是我们系最早颁发 的奖学金,系主任又是该奖学金委员会的当然主席。 简介连陈正飞、张鸿翔都提到,怎 么也得提到王桐龄。再说,迄今我国最早开设美国史课程的是知名学者齐思和做过北师大 教授,他的教材手稿现在还保存,朱庆永的知名不亚于陈正飞,在世界现代史领域也卓有 成绩。这里面既涉及“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的标准,也关系撰稿人和审稿人对于系史 实在知之甚少。 第二,简介提到“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 ” ,而“请看全文”中却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 家和等” “全文”中反而少了“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

6、”的名字。这是怎么会 事呢,显然在技术处理时搞错了。难道这样的明显错误领导也发现不了。笔者怀疑学院领 导和学校领导有没有经常上自己的学校网看看,如果你们自己不经常看,还能发现问题? 第三,简介提到的“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名字居然有“郑师渠” ,他身为北师大副 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但是学术成就并不知名,怎么也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了,这个知 名是因为他是“北师大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而知名还是由于他的学术成就而知名,抑或 学院领导为了讨好学校领导而特封他为“知名” 。如果他是知名教授,那么像赵世瑜教授等 比郑师渠更知名的为何榜上无名呢?如果说简介中“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的 用词,只是没有名字

7、,因而不提中青年那也不合适,因为“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才是学院的真正希望。至于郑师渠难道他已经进入老教授行列?如果真是已经老了,也该 把权力让给那些年富力强的学者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里有没有权学交易的行为?本来 人们对于龚书铎郑师渠杨共乐这条关系线早有议论,现在岂非不打自招么? 历史系曾经流失了不少有造诣的教授,他们是否知名,自有公论。要说“在此辛勤耕耘过, 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 ,还有不少已经退休、已经离开历史系或者已经去世的 教授,如在世界史领域的有李雅书、张文淳(已故) 、刘宗绪(已故) 、刘北成(现任清华 大学教授) 、郭小凌(现任首都博物馆馆长) 、杨玉圣(现任

8、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等;在中 国史领域的有顾诚(已故,名副其实的国际知名教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权威) 、张守 常(中国近代史权威) 、房德邻(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等。可长期以来他们并不处于历史系 主流地位的。简介提了已故的,讲了在职的,抹去退休的“海内外”知名教授,难道他们 不也是“在此辛勤耕耘过”吗? 第四,简介在谈到已故学者时用“享誉海内外” ,对在职学者则用“国内外知名” , 这两种用词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就是说这些学者不是“享誉”就是“知名”是等量齐观 的。所称“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中的国外知名是怎么界定的,是不是自封的,现在讲学术 道德建设就是包含反对这种自我拔高,自吹自擂的歪风邪气

9、的。请历史学院提供他们在国 外知名的具体学术评介资料,此事可以先从郑师渠做起,如果郑副校长还有点谦虚谨慎的 学术态度,该主动撤消这种国外知名的冠名,或者公开发表申明才是,否则等于默认,要 承担徒有虚名的压力了。 第五,简介说现有“在职教授 30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 ,如果副教授里没有博 士生导师,那么等于说,在职教授全是博士生导师了,如果副教授里没有一位博士生导师, 那又说明历史学院关于博士生导师的聘任和改革潮流还有相当差距。 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历史教学和研究人材的历史学院,领导层自身的学风不严谨,对于 历史史实不尊重,能够让人放心吗? 2004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新世纪历史学教

10、材编辑委员会”的名下出版了 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编委会主任是郑世渠,副主任是杨共乐。 但是,知道这套教材来历的教师私下都有疑问:这套教材是由已故系主任唐赞功教授在任期间组织全系教师编写的。所谓修订版只是对个别册的内容做了一些小改动,增 添了一本中国史学史,此外就是在形式上换了个封面以及加了一点附录、图片。为什么整 个教材的编委会主任成了郑和杨? 而且在修订前言中,只字不提主持编写工作的前系主任 唐赞功。 这套书是 1993 年开始编纂的,唐赞功主任以及房德邻副主任(主管教学,已调北 大) 、郭小凌副主任(主管科研,已调首都师大)多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和全系教师大会布置 编写工作,房德邻教授自

11、始至终是这套书的具体负责人。这套书各分册的确定,纲要的编 写,撰写的进度,中间以及后来同出版社的联络会商,都凝聚着当时负责全系工作同志的 辛勤劳动。当时有教师提出应该建立一个编委会,由唐赞功担任主任,但厚道的老唐坚决 拒绝,说要避谋私之嫌,各册是大家写的,他不要那个虚名。他是中国古代史的专家,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讨论上下册的编写过程中,同事们建议由他担任中国古代史两册的主编, 唐赞功教授也拒绝了,理由仍是避免沽名钓誉,以权谋私的嫌疑。 从尊重前人的劳动、尊重实际出发,如果现在要出版改动很小的修订版,并且建 立编委会,那主任也至少应该加上唐赞功教授,而不是当时只负责中国近代史一册编 写工作的郑师

12、渠(时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 。至于杨共乐,当年还是世界上古中古史教 研室的讲师,只参加了世界上古史册一章的编写,根本就与这套教材的策划组织无关。 此外,编委会还应该有房德邻、段柄麟(已故,时任世界现当代史教研室主任, 世界当代 史册主编)等对这套书贡献很大的同志。即使是“修订版” ,据悉主要工作也是由副系主 任李帆做的,他是近几年到系里来的博士,不了解当年这套书的编写情况。但郑师渠和杨 共乐不应该忘记谁是这套书编委会的真正主任。 当年参与这套书编写的同志现在多数都健在,如果没有人说明这个真相,二三十 年以后,功劳就都会记在郑和杨身上了。所以草拟这篇小文,以对厚道的唐赞功的怀念。2.尊重历史

13、 还原真相再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简介的不实之辞 2006 年 6 月 30 日笔者在学术交流网上发表如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简介” 一文, 对于简介的内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文章发表后历史学院简介似乎改正了笔者指出的 两处小错。一处是改正了简介把陈垣老校长的名字写成了“陈恒”的错误;另一处是 简介提到“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 渠等” ,而“请看全文”中却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 , “全文” 中反而少了“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的名字。现在的简介全文中已经 补上了。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变动,这是令人感到遗憾

14、的。 笔者以为简介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于曾经为历史系各个的发展阶段作过贡献的教 师们的尊重。在简介里辛勤工作过的王桐龄、齐思和、朱庆永、王真等名师没有了。在此 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的顾诚、王桧林、张守常、施建中、李雅 书、张文淳、马家骏、刘宗绪等的名字也没有。至于中青年学术骨干赵世瑜、刘北成、郭 小凌、房德邻、杨玉圣等也不在此列。一份简介究竟哪些名师上,哪些不写,价值判断在 院长的决策。如果就对于历史学的贡献来说,既然有郑师渠,为何没有顾诚?有一个客观 标准没有?顾诚的学术成果为海内外学术界的公认,怎么连顾诚的名字也不肯写上?这样 的简介合适吗? 可能历史学院简介的

15、决策者会说,这里说的是现任的知名教授,已经退休的和去世的没有 写上,这也是说不过去的。简介提到的“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已经全部去世,而顾诚 同样是“享誉海内外的学者” ,为何不写上?至于像王桧林、张守常这样的在学术界有影响 的学术权威,历史学院的简介没有写上,也令人费解。在中国现代史领域,对于北师大历 史系作出杰出贡献的,前有王真,后有王桧林,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说到张守常先生, 1957 年一场政治运动使他蒙受巨大不幸,但他为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和学科建设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只是他却没有署名权,代之以教研室的集体名义,随后又成了某个红得发紫的中 国近代史“权威”的领导成果,本来早就应该主动改变将

16、他人成果归于自己名下的学术不 轨行为,恢复学术成果的本来面目,而我们在职权威做了吗? 同一个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却是这样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的前身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为现代中国培 养了大批英才,也为 20 世纪中文学科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有鲁迅、钱玄同、 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 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等先贤会通开新,炳耀 学界;再有启功、郭预衡、杨敏如、聂石樵、伍铁平、浦漫汀、邓魁英、匡兴、史锡尧、 谭得伶、郭志刚、王宁、张俊、韩兆琦、童庆炳、程正民、王富仁等后继骞翮远翥,弘文 励教。老、中、青薪火相传,几代人开拓耕耘,稳健求实,锐意进取,既坚守学术家园, 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 构筑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 请注意名单中的“郭预衡、杨敏如、聂石樵、伍铁平、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