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7138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经济? 物质生产活动和活动中人们结成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 作为上层建筑,是指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 及其实现方式。核心是政权。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 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狭义-精神层面创造的成果-哲学、科技、 文学、艺术、教育等。 作为上层建筑,它被一定时代、地区的经 济和政治发展所决定。同时反映着一定时代、 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特征。 比如文学。绘画。08奥运会开幕式展现的中国文化有哪些? 四大发明服装瓷器绘画音乐航海服装思想三千孔子子弟- 峨冠博带汉服,手捧韦编竹简,高颂孔子语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u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u主

2、流思想是什么?u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u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u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 业水平测试说明: 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 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 主要观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 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 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 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 子百家”。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等。“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针对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 种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互相诘(ji)难批驳,形成“百

3、家 争鸣”局面.1.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1.形成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 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2.“百家争鸣”的表现: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 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

4、、韩非子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l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 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 人。子路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 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 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 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l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 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 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

5、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 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 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 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 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 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 ,真是太好了。”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 实现“仁”,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 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

6、子和早期儒学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 族垄断的局面(爱亲人爱他人爱众人)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孔庙杏坛思维拓展 :“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仁”有”礼”的约 束而不失于无序; 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遵守”礼”, 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仁”依仁成礼,以礼成仁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7、”和“德” ?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礼”相结合,因此不能 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性:C、民本思想、以德治国与和谐意识等 ,对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大价值。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蔚然大宗孟子思想仁政 民本:“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 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

8、不保四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荀子思想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伦理观:“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民本:“君舟民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必出於争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悖

9、乱而不 治,故为之立君上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 的根源。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三、道家和法家1、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10、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 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

11、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4.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官无

12、常贵,民无终贱。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孔庙杏坛思维拓展 :依据材料分析,“礼” 强调的实质是什么?它与“仁” 是 什么的关系?“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仁”有”礼”的约束而 不失于无序; 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遵守”礼”,也只有 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仁”(依仁成礼,以礼成仁)思维拓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13、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礼”相结合,因此不能 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性:C、民本思想、以德治国与和谐意识等 ,对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大价值。“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争鸣 背景: 争鸣 概况: 争鸣 影响: 1.经济发展: 2.阶级变动: 3.政治动荡: 4.文化发展: 5.诸侯提倡: 1.儒家: 2.道家: 3.法家: 4.墨家: 铁器牛耕,井瓦私成. 奴主衰落,士层壮大.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私学兴起,百家形成. 周游列国,双向选择. 孔子创: 孟子发: 荀子发: 思想家-

14、教育家- 大作家- “仁” “德” “礼” “有教无类” “六经 ”论语 仁政/民贵/性善论 唯物/仁义/民本/性恶/礼法. 老子创: 庄子发:道本原/无为/小国寡民/辩证. 相对论/超越. 韩非: 墨子:发展观/法治/专制集权. 兼爱/非攻/尚贤. 灿烂当时;滋养万代;文明定型;光照世界.小结时代大 变革 知识巩固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15、,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待学生自 我觉悟;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 上课说话的现象?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 ,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 (有孔子像的论语)。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

16、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 两千年。”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 ,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 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礼”相结合,因此不能 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性:C、民本思想、以德治国与和谐意识等 ,对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大价值。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 鲁国,到了齐国,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