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情简介(部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1323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情简介(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情简介(部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福建基本省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福建历史悠久,春秋时称闽越地,秦时设闽中郡,唐中期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 闽江为最大河流,故简称“闽” 。南宋南宋时设一府五州二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又称“八闽” 。 福建陆域面积 12.14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13.6 万平方公里。现辖福州、厦门、泉州、漳 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 9 个设区市,85 个县市区(含金门县) 。2004 年末 总人口 3511 万人(不含金门、马祖) 。福建省情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山海资源得天独厚。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629, 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海域辽阔,全省大陆岸

2、线 3324 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拥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可建 1030 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 源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 125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 一。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全省可开发 利用的装机容量 1062 万千瓦,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 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全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 86 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达 20 多种。福建也是一个特产丰富的省份,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 红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誉海内外。

3、 二是人文优势独具魁力。福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文化开放。远在 4000 多年前, 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近代,厦门、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 辉煌一时。可以说,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为福建 文化特有的禀赋。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教育 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 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冰心,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 生在福建。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 88 位。 福建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4、。闽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 1088 万人。其中新华侨华人有 53 万人;在港澳地区的闽籍同胞约 123 万人;国内归侨有 12 万 人,侨眷近 600 万人。截止 2004 年底,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在我省的直接投资达 300 多 亿美元,约占我省利用外资的 70以上;捐赠兴办公益事业达 102 亿元人民币,为福建改 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福建依山面海,四季常青,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比居全国前 列。福建山青水秀,素有“无山不奇、无水不秀”的美誉,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和 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宁大金湖世界

5、地质公园、厦门鼓浪屿、调洲 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议旧址、昙石山古 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漳州火山地质公园等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省拥有 13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个国家森林公园、5 个国家地质公 园、2 个国家旅游渡假区 45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 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7 个、国家园林城市 3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 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四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成 为

6、世界最大商港之一,与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从这里扬帆出海。对外开放是福建一大优势、一大 支撑、一大潜力。福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形成了经济特区、 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沿海 开放区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福建与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 贸往来关系,与 19 个国家的 41 个省、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福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2验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成为民营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 地区之一。改革

7、开放以来,福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发挥优势, 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福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 了深刻变化。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6637 亿元增长到 2004 年的 6053 亿元,年均增长 129,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幅约 3 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的 位次由 1978 年的第 22 位上升到 2004 年的第 11 位;人均 GDP 在全国的位次由 1978 年的 第 23 位上升至 2004 年的第 7 位。2004 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121(全国为 9.5人呈 持续增长态势,是 1998 年

8、以来的最好年份,人均 GDP 突破 2000 美元。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前,福建作为海防前线,国家投入很少,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78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36:42.5:21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2004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 12.8:487:385。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经济主导 地位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467。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2004 年全省外贸进出口额达 4755 亿美元,增长 346。其中,出口 29396 亿美元,增长 39l创历年最好水平,出口总额居全国第 6

9、位。显示器、纺织服装、鞋、石材、罐头、鳗鱼等大宗出口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外贸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约占全省出口总值 的 45和 24。截止 2004 年底,福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35790 个,实际利用外资达 5023 美元,居全国第 3 位,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国的 110。全球 500 强企业中已有 60 多家在福建投资近 90 个项目。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加快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的建设步伐,目前全省综合配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由滞后 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公路交通方面,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

10、破 1000 公里,居全国 第六位,形成了“四小时经济圈” ,从全省任何一个地方上高速路后到达省会城市都不超过 四个小时;铁路方面,温州至福州铁路去年动工,福州至厦门铁路今年动工,龙岩至厦门 铁路争取明年动工,厦门至深圳铁路力争后年动工,江西向塘至福建莆田铁路争取“十一 五”规划期问动工,以上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港口方面,初步形成 了以厦门港和福州港为主枢纽,其它港口为配套的港口群,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54 个,年 吞吐能力近 1 亿吨。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三大 港口群,培育壮大泉州港、漳州港、宁德港,争取到 2010 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

11、吨的大港, 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 3 亿吨以上,到 2020 年建成三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全省港口年吞 吐量达 6 亿吨。航空方面,拥有厦门高崎、福州长乐两个干线机场和晋江、武夷山两个支 线机场,去年又增加了连城冠豸山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 1826 万人次,已开辟国内外航线 200 条。电力方面,2004 年全省装机容量达到 1547 万千瓦,其中火电、水电差不多各占一 半。近期福建还将陆续建设龙岩坑口电厂、嵩屿电厂二期、宁德可门火电厂、江阴火电厂、 华能福州电厂三期、后石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 “十五”后两年和“十一五”期间,全 省将增加 1000 万千瓦左右的发电装机容量。通讯方面,20

12、04 年全省每百人固定电话 363 部、移动电话 324 部,居全国前列。所有城乡都可以直接拨通 100 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国际区间电话。一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推行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等项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一批政策性 文件,使经济发展和投资经营的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健全。据有关部门测3算,福建省的市场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三。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提前两年实现教 育“两基”目标,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4。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4 年全省高 考录取率达 706,厦大、福大等高

13、校进入全国“211”大学行列。全省科技专业技术人 员近 60 万人,据科技部公布的全国科技统计监测,福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 6 位。 文化事业进一步创新和繁荣,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广播影 视工作取得新成就,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 965和 978,有线电视 入户率居全国前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 14 年完成国家下达 的人口控制指标。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 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1000 元,增长 10;农民人均纯收入 4080 元,增长 93。全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1996

14、亿元,增长 147。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 1997 年的 528下降到 2004 年的 41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 1997 年的 551下降到 2004 年的 467。全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 743 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3 岁。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实施情况 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以及福建自身区位特点,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 业,去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概念就是相对于海峡东岸台湾而提出的。海峡西岸 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并包括周边地区,地域分工明显、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

15、、 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集聚,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体。建设海峡西岸经 济区就是要发挥福建的优势特别是独特的对台优势,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 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进一步发挥闽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 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 地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提出后,在全省人民中迅 速形成了广泛共识,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 放的经济体系;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以科 教兴省和人才强省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生态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繁荣新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 12 个百分点,比全国提前 3 年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构建九大支撑体系上:一是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建设海峡西岸制 造业基地。壮大电子信息、石化、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力等战略产业,提升林产、 纺织服装、建材、冶金、电机电器、轻工等传统产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