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和与人交往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71131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和与人交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化和与人交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化和与人交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化和与人交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化和与人交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化和与人交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化和与人交往社会化和与人交往【摘要】: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 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关键词】:社会化 人际交往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 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 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 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有自我完 善的过程和功能。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 ,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

2、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 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 识。 “自我”观念重要,对人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关于人格发展和社 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面有关章节。社会互动角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 有社会: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 效运作也是如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 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 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 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

3、求的时候, (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 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人的能动 性、自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 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 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就是可以选择) ,或者力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 以创造) 。从文化的角度定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 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文化角度在于,与个人相关的特定文化要素, 如生活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正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就 是(对个人来说)指社会新成员的文化习得,接受文化遗产,包

4、括习俗、礼仪、 语言、价值观念等一切方面;(对社会来说)保持社会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延 续的过程和功能。文化传承的类型:有传递和内化,有前人向后人的纵向传递, 也有地区间的横向渗透,还有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社会化有强制性,出生的 时候人不能随意选择文化环境。人的能动性在于,通过教化和实践,人们不断 发展和创造文化。 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 现实内部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 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产技能,懂得社会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 经验

5、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 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主 动性。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 是被动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 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 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于社会化,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侧重 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6、有不同的说法:以美 国 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 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 民俗民德。以美国 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 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 的发展。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 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 之为个人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从生下来,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 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

7、社 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 l325 年。总的说来,随着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有变长的趋势。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 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 的教育。他们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 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有大约 100 亿个以上的神经细 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成为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 息加工系统。人脑的神经网络不仅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 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

8、出巨大的能动性,使人类具有超越本能 的能力。没有人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有些儿 童脑瘫或智力落后,他们的社会化就很困难。其他诠释有: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 3 个因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 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 前提。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 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 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 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性成为

9、现实性。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 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 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 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 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例如狼孩的事例,就说明 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 往,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化。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 着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 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造成

10、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 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 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 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 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社会化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包 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 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 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

11、掌 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 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 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 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1性 、性 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 理的差异。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 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

12、现 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 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 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 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儿童 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 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三)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

13、为准则的过程。 它有三个方面:1道德观念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2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3道德情 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 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 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4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 的行动。 社会化的主体 人们一生的社会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个体、群体和组织,其中,对人的社会 化起到重要影响的称为社会化主体。个体社会化的主体很多:就人的方面来说, 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就物的方面来说,有电视、电

14、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这些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儿童在学龄前,社会化媒 介主要是家庭(主要是父母) 、托儿所和幼儿园(主要指教师和同龄小伙伴) 、 社会(指除了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儿童入 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主要指教师和同学) 、家庭和社会(指除了家庭、 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 和家庭。美国 BC罗林斯等 1979 年研究了父母教育儿童的方法与社会化的 关系,发现父母对儿童一般采用诱导训练法和强制训练法两种教育方法,诱导 训练法比强制训

15、练法的效果好。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不仅要在家庭而且要在托儿所、幼儿园中进行。电视、电影、广播、 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分析,电视和电影既包括视觉学习又包括听觉学习,广播只是一种听觉学习, 报纸、杂志、书籍都只是视觉学习,所以电视、电影的作用大于其他大众传播 工具。美国 A.班杜拉 1963 年研究了电视、电影中残暴行为对观看电影、电视 儿童的影响,发现看了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以后有侵犯行为者,是未看 过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后来有侵犯行为的 2 倍。但美国 S费许巴奇等 1971 年的研究认为,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

16、目未必导致侵犯行为。当然,观看 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是否导致侵犯行为,还要考虑看电视者的动机因素。 社会化的载体大致分为四类: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特、作 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 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 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 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 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 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 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 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 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 视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