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该怎样造就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37784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该怎样造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师该怎样造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师该怎样造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师该怎样造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师该怎样造就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该怎样造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该怎样造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名师该怎样造就名师该怎样造就有好的教师,才能有让人民满意度教育,当今社会的“择校、择师”现象反应出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当下,高素质的教师就是名师。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熏陶出来的。 ”这就是名师的魅力和作用所在。说起名师,我们立即会想起一串串的名字:魏书生、李镇西、于漪、钱梦龙、洪镇涛、余映潮 ,虽然极大多数老师没有亲临现场听过他们的课,但在网上也都看过他们的报告和授课,课余时读过他们的著作。那么,名师该怎样造就呢? 首先,首先,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分析、归纳、提炼出了他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分析

2、、归纳、提炼出了他们所共有的特点:们所共有的特点:(一)名师对教育的热爱。(一)名师对教育的热爱。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对待事业和学问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就是懂得,就是一般的认识和把握,并不包含人的情感在内。 “好之”就是喜爱,不仅懂得,还有了欢迎、悦纳的心理趋向,人已能从中得到快乐。 “乐之”则是以之为乐,即把做学问干事业当做快乐的事;在这个层次上,整个过程都活跃着快乐的分子,过程就是目的,目的就存在于过程中,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作为最高层次的“乐之”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乐之”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我们生活的

3、需要。 2庄子在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中写到庖丁解牛时说:“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当工作结束时,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把工作做优秀了的那种得意、那种无比的快乐荡漾在他的脸上!人生在世,追求的无非是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绝不应该仅仅在追求的结果里,更应该在追求的过程中。因为万事万物,开端和发展期总是漫长的,高潮和结局期总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幸福快乐主要应建立在追求的过程中。“乐之”则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充分享受其中的幸福和快乐。魏书生为了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竟让在 5 年多的时间里锲而不舍地申请了

4、 150 次之多,可见他对教育的执著、痴情和热爱,这恐怕在整个中外教师队伍中都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二)名师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精神。(二)名师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事实也证明,很多名师都是“特立独行”的,但是在成功之前,他们的“独特”常常是不为人接受的,也正是他们的独立的见解让他们顶住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下来,直到成功。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名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抱残守缺,固守传统;也没有一个人跟在某个名师背后,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而是不

5、断地3“读书-思索-实践-创新”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学理论。从关注考试成绩到课堂教学艺术再到学科使命,从研究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再到课程,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从智慧课堂到生命课堂,从关注升学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再到关注民族未来,他们不断地探索着适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需要、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正是在不断求索、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中,他们突破课本、突破课堂、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出现了洪镇涛老师的“本体教学” 、余映潮老师创建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和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

6、字诀、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育”等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三)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三)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程翔,是同龄人中成名最早的语文名师之一,曾被推举为全国青语会理事长。他此前已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人生等七本著作出版,而这本说苑译注实现了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向古文献研究学者的华丽转身。余映潮从 1984 年起,他用八年时间写完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 篇”;从 1996 年起,写了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从1997 年起,写了四十几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专栏文章;从 1999年起,发表了几十篇教案设计;从 2002 年起,开始发表

7、“阅读教学艺术 50 讲”。这些丰硕的成果,都是缘于他 16 年来他用最笨拙而4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做读书卡片。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成了他研究和指导语文教学的致胜法宝。(四)(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名师”的称号,不知有多少教师在日夜追逐,趋之若鹜。余映潮老师多年能抵挡住名利的诱惑,扎扎实实的做着具体的、实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第一人” 。这是他厚重自我,淡泊名利,不哗众取宠、不急功近利的魅力人格所致。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刚走上三尺讲台,就告诫自己:当老师,就得当好老师

8、,当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正是对教育、对孩子的无比热爱,使她年轻时就拒绝了市歌舞团、国家跳伞队和中学的邀请,忠实地守候着自己的园地,耕耘、播种、收获。信念的力量使她有勇气拒绝当校长,有勇气辞去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人大常委委员等职,始终立足于南通市师范二附小这块沃土上,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研究,成就了坚守的美丽。有不少名师尽管走上了学校或者教育系统领导岗位,但依然坚持上课,坚持当班主任,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学生,才能把握教育,改革教育,引领教育。人生的价值、教师的幸福,都系于三尺讲台,讲台已成为名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五)勤奋学习(五)勤奋学习 科研促教科

9、研促教 名师从教之前,大多数都知识储备不足,或求学之路坎坷,或5出身贫寒无书可读,或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坚持读书,坚持思考,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走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实践学习,勤学苦读,使名师们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修养。“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他们在讲座时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正是他们苦读苦练的结晶。温家宝总理讲“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肩挑学生未来、身负民族强盛希望的教师来说,读书广才,永

10、远是教师的第一追求、终身追求。读名师,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索研究习惯,“教书育人-反思总结-改革创新-形成成果”是他们教育教学生活的四部曲。他们通过课堂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思考写作,促使自己头脑始终处于一种清醒透彻的状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做事情;通过课题研究,把零散的、经验的、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的、科学的层面上,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名师的科研活动之所以成效显著,源于他们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是真真正正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服

11、务,而不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出名、为了拿奖、为了出书、为了发表文章。薛法根老师在执教不久就上了一节省级作文公开课景6物描写:织女塑像,结果讲砸了,懊恼不已。“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针对当时很多人不敢轻易涉及的作文教学难题,薛老师确定了“素描作文”研究课题,迈开了教育科研第一步,引导学生将所见景物和事件如实地、生动地、具体地描述下来,奠定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总结,“素描作文”理论与实践日趋成熟。三年后,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上,他执教的素描作文课奇妙的魔术赢得了全场 3000 多名教师一致好评。初尝科研甜果后,他又构想了“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运行的作文教

12、学思路,构建了“顺应儿童语言心理的三段式作文教学序列”。在作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五三三式”作文教学新模式。总之,他们从实际应用中确定问题,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写作,坚持写教育日记,做教育观察,做课题研究,是名师们科学研究的流程。一篇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一部部科研著作,是他们科研的成果。“名由实生,故久乃大” 。名师的形成需要渐进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打造名师,表演“成名”的教师并不就是名师,没有丰厚的内蕴和卓然的品行,最终也会“泯然众人矣。 ”名都是经过历炼的。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苦学,“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思,“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跋涉在无为

13、之中有所作为,终成名师。这是我们应从名师成长历程中汲取的。7其次,如何造就名师:其次,如何造就名师:(一)每个教师要有努力成为名师的强烈心理需求,这是(一)每个教师要有努力成为名师的强烈心理需求,这是造就名师的关键。造就名师的关键。(二)(二)要有敬业奉献的主体意识。要有敬业奉献的主体意识。敬业奉献的主体意识的形成,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更是名师成长的基本条件。 (1)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天下为己任,敬业爱岗,热爱教育事业,任劳任怨,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教师要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包括有不断创新的勇气;甘当人梯的气度,深爱无涯,奋斗不已。 (3)是

14、要求名师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在教学中的实事求是;在育人中的实事求是;在教育科研中的实事求是。(三)教育主管部门及校方要(三)教育主管部门及校方要营造发展名师的氛围营造发展名师的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大计,名师为重。 推行“名师工程”,构筑“人才高地”,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第一资源、名师是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排头兵”的观念。通过加大投入、改革体制、优化氛围等一系列举措,营造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环境。立足校园,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高高级、中级人才的比例;积极

15、响应国家级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和队伍建设计划;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8梯队。 (四)学校要确立催人奋进的目标体系(四)学校要确立催人奋进的目标体系 要确立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催人奋进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立足校本,能够在可以预期的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高校培训为依托,通过超前培训、适时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途径。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创新求实、触角敏锐、手段多样、教法灵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努力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成为掌握新课程标准和应用现代化教学

16、手段,能够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不断地推出“名优”教师,使全体任课教师成为学生、社会、家长欢迎的学校名师。最终实现“校以师名,师以校名,生因师名,师因生名”、 “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的良性发展。 (五)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创设施展才华的平台(五)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创设施展才华的平台 。教师的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学校积极搭设教育科研的平台,通过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提供科研经费,定期以多形式、多角度举行业务能力竞赛,开展多项激励性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成名成家,以调动各学科、各层面教师的积极性,让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真正实现“教师有多大能耐,学校为教师提供多大舞台”的承诺。 9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师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提高的研修机会。一个“学习型”的校园,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不断学习,及时充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