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35791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浙江2007.12.8定稿](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育何以必须省察生活表达生活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杂志主编 任任鹏鹏杰杰2007.12.8 2007.12.8 向浙江老师汇报向浙江老师汇报追问本真:教育乃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艺术 一、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五彩缤纷的生活1.教育的主题乃生活并非虚玄观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怀特 海:教育的目的)我们为人师者,对什么是教育的主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做教师,与一班又一班学生在课堂小世界里一起度过每一 天,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师生的忧苦系乎此,喜乐系乎此。 对老师来说,它几乎是人生的全部;对学生来说,练习

2、生活 ,学会生活,这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生活。2.有害生活的教育之弊应予冷静反思我们如今的基础教育,有多少“ 人的生活”? 应试和分数,似乎乃 教育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自 己制造的、正在过着的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值得过吗?瞧!如 今最辛苦、最不幸福的人群,恐怕 非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莫属。然而,并非所有人不情愿过这样的生活,有些老师 反而恰恰乐此不疲。旁观者清楚地发现,这些老师本身 ,已经异化成了机器,他还要制造一出出“长大了我就 成了你”的悲剧。 3. 课程改革不回归“生活”没有出路以应试和分数为生活的教育,不仅几乎无助于师生的 人生,反而对师生们的人生是一种伤害、一种破坏,其事 例比比皆是、

3、触目惊心。此风不遏,中国之痛难已。教育主题不回归“生活”, 师生的不幸还会继续。师生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师生 幸福了,整个民族才有幸福的可能。谁都知道,基础教育 涉及亿万个家庭,牵动着一个民族的神经。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过久地丢掉了“生活”,已经算不 上是正经的有前途的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教育改革,不回 归“生活”主题,就难有出路可言。二、教育是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艺术怀特海:“教育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 的艺术。”这种艺术的“根本的动力是对价 值的鉴赏”,亦即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人生是复杂的,幸福与不幸,嬗变不 居。人生最难之事,就是“认识自己”。 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是情感的动物。科学对于人

4、生之 助,多在理性的世界观(判断是什么),而对情感的价值 观(认为什么才是应该的)和人生观(知道怎样做才对) 却往往无能为力。相对地,艺术则超越这些限制,在更高 的意义上破藩篱、寻生机。1.认识自己是最难也最需要的生活艺术 一说人生观,我就常常想到人死观,觉得先有好的人 死观,才会有更好的人生观。孔子的那句“未知生,焉知 死?”把它倒过来说也好:“不知死,焉知生?” 人终有一死,不可抗拒。然而,闭目遐想,人生在渺 渺宇宙,生命岂不是一种偶然、一种冒险、能活下来就已 不错?怀特海的教育意图“生活的艺术便引导这种(人生 的)探险”,正是同一个意思。明白了人会死,人才会在有限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在 ,

5、也才会珍惜一切生命,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正如叔 本华赞同的一句格言:“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苏格拉底发现:天鹅临终,歌唱而死,“都不是因为 悲哀而歌唱。”(丰子恺“人生三层楼”,尼采“精神的 三种变形” )2.更好的人生观建基于透彻的人死观教育的终极取向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这从根本上看,就 是要帮助学生判断和鉴赏人生。纯粹的审美能力,并不一定有益于人生。正是基于此,我 才以为,教育艺术必须有一个终极取向或者说“北斗星”人 心、人性、人格的真善美作为指引。如果说世间有真理存在, 那么这个“北斗星”就是,而且它是人类能够取得共识的惟一

6、真 理,不分古今,也不管中外。 这个“北斗星”,在哲学角度看,便是有效教育形而上之“ 道”,也正是教育的上位目标,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形而下的“ 器”,都是教育的下位标准。重要的是,坚持趋向这个“北斗星 ”,教育越艺术、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偏离这个“北斗星 ”,教育越艺术、越有效,反而越有害于人生。3.人性的真善美是生活艺术的“北斗星”三、考试是教育内在需要的反思艺术1.应该超越“考试是技术”的观念考试,不能仅止于被认为是技术,它还理所当然地应 该是更高的内在于教育的一种艺术检验、评价并借以 反思改进教育效果的艺术。由此顺便说及,“废考”论肯定是荒唐的,它其实是 对教育反思改进的逃遁。我们应

7、取的态度是,超越“技术”观点,用艺术的眼 光审视它、改造它、完善它。 对“考试领导教学”的谴责,不绝于耳,甚 至泛滥成灾。但谴责“考试领导教学”这一命题,其实并 没有多少道理。因为,考试天然地是教学的领导 和指挥棒,这是自古不变的铁律。何况,教和学本身,永远有评价反思的需要 。评价本来就是学习的内在需要,应该把具备评 价反思素养视为一种更高级的学习能力。 2.明智之见并不否定“考试领导教学”谁都知道,导向死记硬背的考试,是对教育艺术的践踏 ,是对师生人生的人为亵渎,是对教育生命力的残酷破坏。 这样的考试,表面看或许会造成一些“走动的百科全书”( 尼采语),但毁灭的却是活生生的人。新课改成功与否

8、,关键在考试改革。这是普遍的看法, 也不是对考试的无端指责。问题的焦点似乎是,考试作为“ 领导”和“指挥棒”,能不能有效地肩负起本身的重任。有 人说“考试担不起这个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关键在考试有没有艺术性,能不能指挥师生们演出有助 “领悟生活”的交响乐。这一重要性,命题者怎可轻而觑之 ? 3.领好导好教学是考改必尽的责任生活本身就是考试,每个人每天都被迫不得不参与这样 那样的考试。故考试本质上应该“服务人生”。好的命题,应该既提醒学生对真善美和幸福的感受,又 提醒学生对假丑恶和不幸的态度,不能偏废。仅止知识来了,而思想却姗姗不来,智慧在门外徘徊, 这样的考试就无艺术性可言。考什么

9、、如何考,正是考试表 现艺术魅力的所在。好的考试艺术,必有思想和智慧。好的命题,本应来自生活本身、人生本身面临的各种问 题,扩而大之,就是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世界)范围 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最好的答案就是能够认识并解决这样的 问题。说穿了,好的命题绝不是自以为是的捏造,而是符合 教育内在需要的艺术创造。4.命题须是深切于生活问题的艺术创造命题人应该常常责问自己:我命的这些题,究竟对学生 的生活、对人生有什么意义?我给出的答案,能否经得起真 生活和真人生的检验?一个最简单的检验办法是,把问题和 答案放在生活实践中反思反思:我敢于按照命题和答案所要 求的那样去做吗?虽然答案只是预设,但对预想的结

10、果先进 行预测还是可以的。否则,就难以谈得上问题和答案蕴涵了 什么有效的艺术性。责问考试的有效性,与责问教学的有效性一样,都是责 问教育的艺术性。某种程度上,责问考试有效性的意义更大 ,因为考试领导教学。好的教学,离不开好的评价,离不开 好的指挥棒的指引。 5.命题有无艺术性命题人应常自责问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同样 地,没有经过省察的教育,也不值得表达。在省察、表达“生活”的意义上反思历史教育,可以明 显地感到,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历史学科知识(虽然也缺), 而是怎样用“历史”服务学生生活的理念和办法。这也就是 我今天何以喋喋不休地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缘由所在。我们需要怎样的历

11、史教育“生活”呢?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了三点很重要:人能够有效学 习,一是因为学习环境“没有恐惧”,二是因为有“爱”, 三是因为“创造”。尼采的话同样振聋发聩:“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 超出自爱的厚爱。” 下面就我的理解,展开来说。 历史教育:我们怎样艺术地省察和表达生活我们首先应把学生不光看作社会的人,更应看作自然的 人,对于人与对于大自然一样,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适应而 不是改变。即使改变,也是适应中的改变,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 ,常常假借“爱”的名义粗暴地强迫学生“突然间”做大人 ,干出那种只顾“自爱”(自私)而无“厚爱”的事。孩子与大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大人的世界,其完 整性,已

12、被理性、逻辑、因果割裂,不再有审美的玄思和艺 术感悟,不再有精彩的诗意人生!一、“道法自然”用童心寻找人生之真善美1. 教师为什么必须“道法自然”唤回童心而孩子则不同。如果说人类还有审美能力,那主要在孩 子身上。他们看世界,往往不受逻辑和因果的羁绊,可以把 花生米看成一个老头或少女,而不必考虑它从何而来、为什 么能吃。丰子恺称之为“绝缘”,亦即撇开因果欣赏世界之美 。丰子恺强调,艺术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 小孩子,也让孩子成为孩子,亦即培养这点“童心”,使长大 以后永不泯灭。否则,我们在世间,倘只用理智的因果的头脑,所见的 只是万人在争斗倾轧的悲惨世界!日落,月上,春去,秋来 ,

13、只是催人老死的消息;山高,水长,都是阻人交通的障碍 物;鸟只是可供食料的动物,花只是结果的原因或植物的生 殖器。而且更有大者,在这样的态度下的人世间,人与人相 对都成生存竞争的对手,都以利害相交接,人与人之间将永 无交通,人世间将永无和平的幸福的足迹了。丰子恺进而认为,教育若让孩子们一旦发现这个世界全是苦恼,那么此后的生活,便只剩下挣扎到死。并且,这其实是世界大多数大人一致的步骤。与其如此,毋宁“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成人以后”。这痴呆就是童心。童心,对于我们大人就是一种“趣味”。认识宇宙与人生,需要这颗心;得到人生的最高的快乐,需要这颗心。这是儿童本来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老师教他。只

14、要父母与老师不去摧残它,而培养它,就够了。 2. 给学生的镜像应符合其内在“掌握感” 评价有“镜像作用”。外在的评价过高(凸透镜)或过低(凹透镜),反射在学生内心,都会伤害学生,因为评价与掌握感不符。评价过高,学生会轻视权威,或者认为自己欺骗了权威,从而产生自我厌恨。评价过低,学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低能,进而失去自尊。至于学生被冷漠在一旁、从来不受关注,则更是视自己为无价值、不值得爱、多余的“隐形人”,这更可怕。(参考英麦基卓:懂得生命) 掌握的喜悦:是指学生学会了思考,并把思考用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而来的满足感。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 不断发现的持续喜悦,变得会自己评价自己,越来越依

15、 赖自己,内心的渴望驱使他自我实现,将渴望付诸行动 ,用布鲁纳的话说他呈现出内在成长的动力,亦即“原 动力”。历史教育的评价,就全国情况看,除了少数学校和 少数教师,大都乏善可陈。它大半是教学内容不足以激 活学生学习兴趣而致,所以历史课改,不管哪个环节, 首先要以“内容为王”。 成就的骄傲:学生在教师、父母等“权威人物”的注目当中发现,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受到评价:是好是坏、是否得体、 是否令人满意。由此导致学生过多依赖外在环境及他人 的评价。他们也自我评价,但其内在的审判权威却是外 人。所以,教师用什么办法评价学生,就显得很关键。学生毕竟是孩子,要他们长大成人,就得顺应他们 的特点,关注、关

16、心、爱护他们,并恰当地给予评价激 励。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常见老师们对学生:要么评 价缺位,基本不闻不问;要么评价过低,以挖苦打击为 能事;而得到过高评价的学生,可谓寥若晨星,且不管 评价是否恰当。所以,评价(包括考试)改革是历史教 育一大严峻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好课题。应该提醒: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有些老师总是把评价(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也不管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中考高考)与教学对立起来,甚至视评价为外在于教学的负担。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至少发展性评价,应该内在于日常教学的。我在发展性评价应该根植于日常教学 一文中(2007年第9期)做了专门论述,可参考。 3.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长大成人 我们一方面强调不能强迫孩子做大人,其反面正是要 艺术地引导他们长大成人亦即“独立自主”。这就是为 什么必须区分“学校”不是“托儿所”的根由所在。托儿所的特点是,孩子有大人照顾、监护,不必为自己 担责任。但小孩也因此没有自由、毫无选择、生活非常受 限,他们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只是,得不到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