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08358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9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德国唯心主义社会思想(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社会思想史方长明 中南民族大学9.德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本章重点n本章重点可简述为康德问题与黑格尔问题。n康德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的二重性:人如何既是自我激 励的又是社会取向的?个人的合目的性如何与历史的合目 的性统一起来?把握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n黑格尔问题的焦点是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特殊性原则和 普遍性原则。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是独立而 不自足的领域。不仅构成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需要接 受调节,而且市民社会本身只能通过与国家这更高层的组 织结合,才能避免被毁灭.德国人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n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 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 思想中、

2、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 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 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 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康德的人的问题的二重性n人类学意义上人的二重性:人既 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又具有 本体意义上的道德自由。n人类历史意义上的人的二重性: 为野心、私欲和自利心驱动的人 和在同伴中谋求认可的人,非社 会的社会性旨在解决个人的合目 的性与历史的合目的性的统一康德面对的自由的传统n霍布斯认为人完全受欲望的必然性支配,没有意志的自由。霍布斯将 自由等同于必然。将这种观点推广至社会就既是决定论的又是宿命论 的。n斯宾诺莎把自由视为对必然性的认识,但仅此

3、而已,斯宾诺莎并未解 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而只是用认识所获得的自由感超脱于其它一切奴役人强制人的感觉,这就是斯宾诺莎的“自由”的实质。在这种情况 下也就取消了人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的自由本质上关乎政治的自由n对卢梭来说,构成问题的正是行动的、政治的自由。他认为人是生而 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会因不平等的社会奴役和迷失方向的文化而丧失,却不能因强制而出卖。保障人天赋的自由,惟有通过 自由人自己制定的法律。康德的自由既反功利主义又反绝对主义n康德同意霍布斯,作为感性世界或现象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因果链 条上的被决定的一环,无自由可言,但必然只是经验现象的属性;自 由意味着就人的道德行动而言

4、,人无需上帝,也无需求助于任何别人, 每一个人都被赋有一种理性机能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道德就意味超 越因果决定的必然性而仅仅依从由善良意志发出的命令行事。这种基 于人的自由本性的伦理学既与功利主义相对立,因为后者试图从经验 的善利中引出道德原则;又与绝对主义相对立,因为它将外在于个人 的道德权威引入伦理学,从而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原则, 而这种外在权威通常就是建立在宗教禁令、文化习俗之上的传统伦理 。康德自由与自然二元论的难题n康德的自然的人与自由的人的二元论不仅未能弥 合自由与必然的由来已久的分裂,反而加深了这 种分裂。因为如果人是自由的, 就是说他摆脱了 他的实际的历史实践的因果必

5、然性的支配,他就 不可能是历史的主体;反过来说,如果人是历史 的主体,他就是在历史因果的链条之中,他就不 可能是自由的。历史的进步非出自个人之善n历史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不能被理解为是个人 的事业,而要被理解为是人类(族类)的事业, 是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尺度范围内求解的;它涉 及的不是个人的善,而是人类的至善,其目标是 把“社会团体转变为道德的整体”。而其实现过程 类似于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的利己的个人的盲 目追求,康德用了一个“非社会的社会性”( unsociable sociability)的概念来阐述他的这一历 史进步观(对比中国文化内圣外王之道)历史进步非个人的合目的性 而是历史的合

6、目的性n人们在社会中既不像动物那样依本能而行动,也不是像理性世界的公 民那样,按协调一致的计划和崇高的动机行动,而是按利己的想法追 求自己的目的。表面看来人的行动似乎不受规律支配。但大量统计资 料表明人的行为服从永恒的规律,一如四时交替。康德在其世界公 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写道,“每一个人,甚至整个民 族都很少认识到,当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并往往损害着别人去追求自己 的目的时,他们无意中被引向自然所欲的路线前进,并且不自觉地推进 了这一目的;而这一目的,即使他们知道了,也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n即便在所谓的启蒙时代,民众在迈出每一步,采取每一个行动时都没 有考虑到未来各国偶然建立了一些机

7、构,事实上,这是人类行为的 结果,而并非人们有意这样做(佛格森)人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动物”n人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动物。人既有过社会生活的倾向,同时伴随的是一种时 时危及社会的抗拒(社会)的倾向。在康德看来,个人主义或非社会性的最 深的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仅按自己的想法来安排一切事情。其结果, 我们不难估计到其它个人会对我的这种自主欲望进行抵抗。如果每个人都是 自我取向的,那么别人自然不会顺从我的愿望。吊诡地是,从历史的观点看,“ 正是这种抵抗激发了他的一切能力,迫使他克服天性的懒惰并且在虚荣心、 权力欲或自私心的鼓舞下,在自己周围的人中间为自己取得地位,这些人诚 然是他不能容忍的,但没有

8、们他又过不去。”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使人逐渐 变成文明的、有技能的和有教养的人,通过与别人的竞争与合作,他发展了他的 潜能,他也开始按社会的法则规范自己的追求; 为了比别人更强,人类成长 了,同时彼此更加类似了,一种共同的文化由于我们追求超过别人的成就而 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这种孤独性,没有相互的抵抗,人就不成其为人。人的各 种自然禀赋都将蛰伏而不能发挥出来。自然的历史与自由的历史n自然的历史是由善开始的,因为它是上帝 的事情;自由的历史是由恶开始的,因为 它是人的事情。对于在使用自己的自由时 仅仅看着自己的人来说,这一变化意味着 失;对于把自己的目的置于人之中而以人类 为指归的自然来说,这意

9、味着得。黑格尔: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n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 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 ,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但是特殊的人在本 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性相关的,所以每一个 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 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 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 。市民社会是任性和必然性的存在n市民社会是放任的不加约束的经济力量的产物而 非理性或自觉意识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里,“一 切癖性、一切禀赋、一切有关出生和幸运的偶然 性都自由地活跃着;又在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 巨浪,汹涌澎湃,它们仅仅受到向它们发射光芒 的

10、理性的节制”,这样,市民社会成员由于相互需 要结成的统一“不是伦理性的同一,正因为如此, 它不是作为自由,而是作为必然而存在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n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二个场所,其 基础是理性。他把国家定义为“伦理世界”和“伦理理念的现 实。”这个定义表明,黑格尔与康德不同,他不仅把国家 看作是一个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机构,而且还从国家这 一术语的广义出发视其为展现一个民族伦理生活的有机体 。这种伦理生活表现在一个民族的习惯、习俗、共同信念 、艺术、宗教和政治制度中,简言之,它表现在其社会价 值模式之中。这使人想起亚里士多德的polis和孟德斯鸠的 国家。个人只有通过国家才具

11、有真理性n政治和法律只是总体中的一个环节,其它的环节对 此总体同样作出了贡献:宗教、艺术、哲学,一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等。由于个人是融合 在其国家和时代的整体文化之中的,又由于他是其“ 国家的儿子”与“时代的儿子”,所以他只能通过国 家去占有他作为一个理性存在的价值和实在,“个 人本身只有作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 和伦理性”。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n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来说是由 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 级的优势地位,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 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历史理性的机智n黑格尔认定人的行为是受激情、自我的狭隘的利益支配的,抱怨人的 自私或期望有一天人

12、们都能成圣成德毫无意义。真正的问题是,人们 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某些既非他们所意欲又非他们意识之所及的结 果却产生了,黑格尔将这称之为“历史理性的机智”,迫使人们将其盲 目的激情及短视的知性行动为普遍性的历史目的服务。理性隐藏在背 后,而让激情为自己行动,世界迈向进步,代价则由个人付出;“理 念自己不受生灭无常的惩罚,而是由个人的情欲承受这种惩罚”。由 于“理性的机智”,个人的任性最终转化为世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而 同一些个人的被强制性则转化为世界精神的自由的展开与上升。历史 是人的激情、希望和利益的巨大坟场,但理性和自由始终在历史上胜 利地前进着。时势造英雄n关于这些英雄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

13、,他们完全属于资料 的范畴。这是因为,第一,世界历史人物在完成自己的使 命以后“就像谷物的空谷一样不再有什么意义”;第二,不 可替代的历史活动家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某个人似乎在扮 演着历史所不可缺少的角色,那么这种角色仍然是可以找 到另一个觊觎者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 某一时空,这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把这个人除 掉,那么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 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 出现的。哲学与时代n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 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 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 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如果它的理 论确实超越时代,而建设一个如其所应然的世界 ,那末这种世界诚然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他的 私见中,私见是一种不结实的要素。Reference and QuestionnReferencen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n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n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nQuestionn比较康德的“历史合目的性”与黑格尔的“理性的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