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103181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市2008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烟台市 2008 年高职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6 页,第卷 7 至 10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 (共 2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桎梏(g) 糟粕(p) 遒劲(jn) 封妻荫子(yn) B

2、缜密(zhn) 桀骜(ji) 广袤(mo) 咸与维新(y) C沉溺(n) 譬如(b) 词藻(zo) 转弯抹角(m) D摄影(sh) 怯懦(nu) 粗糙(zo) 诲人不倦(h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必然单调枯躁。 B长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虽然已经枯委发黄,但它仍然挂在藤枝上。 C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竟争而得到快乐。 D站在这雄关之上,人的精神,顿时感到异常振奋,心胸也倍加开阔。 3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张老师改作文,确实有“点石成金”的功夫! B别有用心的人们强令吴吉昌去瓜园“立功赎罪” ,永远不准他

3、再进棉花地。 C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在某些喜欢息事宁人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 。 4下列句子中成语的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 得真是游刃有余。 B、巴老一生倡导“真” ,不仅在作品中认真表现着“真” ,而且在生活中一直身体2力行。 C、近年来,一桩桩空巢老人去世却无人知晓的悲剧,早已刺痛人们的心,由此, 上海一些社区挖空心思地开出“不孝罚单” 。 D、她体弱多病,家境贫寒,你如果能身临其境地为她想一想,就会谅解她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后,在广大

4、观众中引起很大 。 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阿尔巴期白山羊绒的品质在 。 纪律夹带小抄进考场的学生,一经查出,将给予通报批评的处罚。 冷战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 的变化。 A、反响 退化 违反 剧烈 B、反响 退化 违犯 激烈 C、反应 蜕化 违犯 剧烈 D、反应 蜕化 违反 激烈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巴金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B、 昨天我从你这儿拿走的那本语文复习资料,没用,等明天有空我再还给你。 C、 社会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 益。 C、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民工的劳动、克扣民工

5、工资、甚至殴打民工,及时进 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那些不肯开动脑筋的思想懒汉,是谈不上有创造性劳动 更谈不上做出什么发明创造的 也就是在从事体力劳动或科学实验等劳动的同时,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 所谓创造性劳动,就是劳动加上思考 A、 B、 C、 D、 8、下列句中加点的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今日聆听了诸位先生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 B、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C、虽然令弟冒犯了我,但我能海涵。 D、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 9、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下列重音的标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能把这个

6、问题说清楚。 (表示自荐) B、我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表示自信) C、我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表示方式) D、我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表示结果) 10、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提纲和汇报提纲的基本特点是纲要性和条理性。3B、总结的正文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并缺一不可,否则影响内容的表达。 C、简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报头、正文、报尾。 D、新闻标题中副题通常是对正题的补充和解释。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第一篇报告文 学是包身工 。 B、莫里哀和莫泊桑都是法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C、

7、 诗经收集了自春秋到战国时代的三百零五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 技能。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此诗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 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赚:骗。 A、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成鲜明对比。 B、“赚”字明显带有一种自嘲和喜剧色彩,富有幽默风趣。 C、“莫言”两字是自戒也是戒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

8、遍心理的否定。D、 最后一句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而行人的恼怒与无奈也溢于言表。二、 (18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8 题 (一) 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 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 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污染。 其实,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跟大气和水比较 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得多,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 放和倾

9、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 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被植物吸收,然后被动物吃 进去,我们就有可能吃到有毒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了。 人类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 接经济损失,对于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 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 1000 多万吨,另外4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 1200 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第二,土壤污 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 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

10、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 界值。第三,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 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第四,土壤污染 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 作用下,分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还要采取防止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 ;或采用一些特殊的物 理或化学手段来除污。此外,还可以通

11、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 壤污染。 13、第一段“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不会引起大众的注意。 D、对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14、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壤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身导致的。 B、土壤污染都看不见,而且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所 以, 人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脚下土地遭受着严重的污染。 C、土壤污染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其他环境问题。 D、土壤污染给我国

1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5、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壤和水、阳光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条件之一。 B、土壤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条件之一。 C、土壤污染后,有海物质都被被植物吸收,然后被动物吃进去,我们就吃到了有 毒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了。 D、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 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 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 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

13、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5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 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 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 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

14、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 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6、对文中有关读书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求甚解”的方法是活读, “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子句”是死读。 B、普列汉诺夫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的读书方法是一样的。 C、诸葛亮、陆象山的读书方法都证明了“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合理性。 D、诸葛亮与陆象山的读书方法非常接近。 17、下列对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话是间接引用。 B、王粲的英雄记钞中的故事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 C、第二段和第三段

15、对“观其大略”的分析是对比论证。 D、陆象山关于读书的语录是直接引用。 18、下面对划线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两者都主张不要死抠字句,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B、两者都强调观其大略,而不必精读、熟读。 C、两者都认为这是读书的一种最佳方法。 D、两者都主张把读不懂的地方放过,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三、古文阅读(8 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 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 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 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 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1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B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C群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于已 20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 B乃奋臂以指拨眦 C贵以近知远 D不赂者以赂者丧621下列句子中,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