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102204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四章 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2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重要发展,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一些进步官僚和士大夫,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本质层面,普遍萌生了效法西方之“道法”的思想。3 他们发现了西方人所办报刊在开发民智、鼓动人心、沟通讯息的过程中种种“神效”,加之外国人长期独占报刊市场的情形,早已引起国人的不满,于是,中国人出面创办自己的报纸,并通过报纸去推动国家逐步走向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4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瞥 清廷大员林则徐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他早年潜心经世致用之

2、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其把了解“夷情”作为当时一项迫切任务。5 林则徐派人搜集当时主要在澳门、广州出版的各种外国报刊,精选译员进行翻译以“采访夷情”,并选出一部分整理呈送道光皇帝阅看。从后来整理出的材料看,当时的译报工作持续的时间大约1年多。 6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其好友魏源的重要著作海国图志100卷,就是林则徐托付给他完成的一项重大的知识和思想工程。 海国图志中魏源所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内圣外王”在特定时刻的表现形式。7 海国图志将西方的报纸置于西方的历史、政情、社会、文化以及道德、法律和民俗等全方位进行研究。魏

3、源着意介绍了西方国家“广设学校”,普及国民教育;还介绍了美、英等国的民主选举制,以及首领任期制。8 最早提出创办近代报刊的中国人:太平天国洪仁玕,1859年拟定资政新篇。洪仁玕是洪秀全族弟,未能参加1851年的金田起义,后在广东组织起义响应太平军,但起义失败,旋即逃往香港,在外国传教士家中教书达六年。 从1853年至1858年这6年时间里,洪仁玕在香港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1859年春天,经长途跋涉,洪仁玕来到天京,被洪秀全册封为干王,总理天国朝政。 9 洪仁玕在1859年拟定的资政新篇是一个试图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纲领,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

4、设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包括新闻传播。 洪仁玕提出,应设立新闻馆即报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准许人们办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洪秀全在批示中写道:“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10 洪仁玕的卓越的政治理想不仅不适合太平天国这样的政治集团,即使是对当时的清王朝而言也根本不适合。资政新篇刊行不到五年,天京陷落,洪秀全自杀。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曾经专门总结了太平天国忽视宣传的教训:“凡事之败,在其有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空言,足以堕吾事”。11 19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外之间的联

5、系明显加强。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一个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想潮流正在悄悄兴起,中国人办报的一些基本条件正在形成。 我国第一批自办报纸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2 天道循环 生生不息 王韬(18281897)原名畹,字利宾,又名翰,号兰卿,苏州甫里(今苏州吴县)人,早年受过扎实的儒学教育,1845年在乡试中以第三名的成绩中秀才;次年在南京科考中惨遭败绩,愤而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13 王韬期望通过上书言事打动朝廷官员,他接二连三上书江苏巡抚徐君青等人,主张效仿西方,实行政治和军事改革,但屡遭冷遇。 1849年他应麦都

6、思之聘,在上海墨海书馆,王韬和传教士艾约瑟等做了大量介绍西学的工作,翻译出版重学浅说、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等书,并参加六合丛谈的办报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1854年8月26日,王韬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4 1860年,李秀成率领的一支太平军陷苏州、常州、进迫上海。在这期间王韬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长官刘绍庆出谋划策(“长毛状元”外号由此而来),太平军兵败后王韬被通缉 。时麦都思之子麦华陀任英国驻上海领事,王韬在上海英国领事馆避难四个多月后乘怡和洋行的邮轮逃至香港 。 1867年随传教士理雅谷赴英国及欧洲大陆游历三年,回香港后,王韬与友人黄胜合伙购买了原英华书院印刷所,成了中华印务局,1

7、874年2月4日该局正式创办循环日报。 15 欧洲之行使王韬对西方文化的理 解从“器物”的层面上升到“道法” 的层面。他对英国的“士庶”和“ 宰辅公侯”齐聚一堂“参酌可否, 剖析是非”的民主宪政艳羡之极。循环日报之名就是因为他 的“循环史观”的中心涵义就是“ 天道循环、人事变迁”,寄寓着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弱走向富 强、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理想。16 王韬仿照英报每天在循环日报首栏撰写“论说”一篇,开了“文人论政”的先河。王韬在论说中鼓吹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还宣传“变古通今”的变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王韬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将中国推进到英国那样的文明国家的序列中去。 循

8、环日报在创办10年间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和为推动社会改革所作的努力,一时无与伦比,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17 王韬深受英国议会民主政体的影响,第一个提出君主立宪较之君主专制之国和民主之国,更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因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18 王韬还提出政府应当“重民”:一、让民众自由择业;二、民有所难,政府救恤,民有所求,政府为之;三、发展民间工商业,使民众得利;四、政府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讲话。循环日报的人权思想色彩,影响到后来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更不要说康有为、梁启超受到他的震动而提出“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政治主张。19

9、王韬对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极为羡慕:“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为此,他多次提出,政府鼓励民众积极“言政议政”,才是国家“兴盛发达”的表征。王韬是中国民间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首创者。20 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创办的报刊大约20种,大多为日报。办报的人由以下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较多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具有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二是商界人士;三是洋务派官员。这三部分人大多关系密切,这种状况也是中国报纸在诞生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这些报纸大多为私人资本经营,投资办报既有政治上的考虑,又是一种经营性活动。这些报刊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进

10、行了舆论准备。21 这些报刊大多对洋商和洋务派集团有一定依赖关系,对时政评论大多谨小慎微,很少涉及重大问题。为了求得生存,报纸也做了多方努力,采取的措施大多有以下三种: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旗;迁入租界出版。 这三种方法是在特定时代的中国,国人报刊所不得不走的畸形发展道路。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后两种方法还被沿用为逃脱专制势力压制迫害所广泛采用的手段。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罕见的。2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国土割让,所赔银两是朝廷三年的财政收入,举国大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报纸上发出“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

11、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23 “顽固派”和“洋务派”同时遭到战争失败的打击,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使得维新改良派成为填补思想空缺的政治主角。从严复吹响舆论号角,到松筠庵内集会签名,到光绪帝百日维新,三年时间见证了一条书生从议政到参政改革的道路。24 1895年4月22日,康有为一天两夜写出18000余言的上今上皇帝书 ,联络18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这场“公车上书”的运动将维新志士正式推向历史舞台。 从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都是中国人自办的,其中又以维新派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维新派兴学会、办报刊、建学堂,开通风气、

12、宣传大势,激发民众,谱写了中国百年新闻史奇情壮彩的第一篇章。25 “南海圣人”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十一龄能文,十二览传记”。1882年他路经上海,购置了西学书籍3000余册,研读甚深。1884年冬始,他独居一楼写成人类公理,此为日后的大同书之雏形。1891年在广州办起长兴学舍,后迁万木草堂,弟子千余人,不少后来成为维新骨干。26 从1888到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要救国必须变法自强,要变法自强必须开通风气、广联人才,而要开通风气、广联人才,非组会(组织团体)不可;为此他将孔子的名言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3、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康、梁等人主办万国公报,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主要介绍变法的情况,出版后朝野震动,虽然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但也得到很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 27 1895年11月,在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支持下,强学会成立,这是维新派在国内成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的基本成员除了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等维新派人士之外,还有清政府官员陈炽、文廷式、袁世凯、徐世昌、杨锐等人。支持强学会的有帝师翁同龢、李鸿藻、孙家鼐,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也包括英国驻华公使、传教士等外国人。28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说服

14、两江总督张之洞,赴上海成立强学会,于1896年1月12日出版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强学报比万国公报体现出更鲜明的政治立场。29 1895年12月16日北京强学会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正式出版,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作为强学会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笔,内容更为丰富,用心探讨万国强弱之源。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30 李鸿章愿意捐银2000两入会,被康有为拒绝。该年腊月,李鸿章唆使同朝为官的亲家杨崇伊上书弹劾强学会,请旨查禁,18

15、96年1月20日,光绪皇帝迫于顽固派势力,下令查封强学会,中外纪闻停刊。 1896年1月25日,上海强学会被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三期即宣告结束。上述两报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也是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31 康有为是把报刊作为政党或政治组织的舆论宣传工具来看待的,多少与王韬等人心仪的西方民间报刊有所区别。但康有为的党报思想更多的是建筑在立宪政治前提下的政党报刊观念,而决不是日后 “党天下”思想背景下的“党报思想”因为,组党、办报、参与议会政治,才真正符合康有为的政治理想。32 康有为还有一种“官报思想”。他曾奏请将时务报更名为时务官报,并建议设官局来管理各省报馆,“希望利用官报的宣传来

16、统一思想,清除阻力,甚至考虑到了变法成功后的舆论一律问题。” 康有为一方面希望办西方式的报刊,宣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良美”;另一方面,他又摆脱不了皇权大一统思想的深度干扰。33 康有为的思想最系统地还是集中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政治学术著作当中。在新学伪经考里,他机智地运用今文经学的观点方法,结合变法的需要,论证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都是刘歆伪造、郑玄假注的“伪经”而非圣法,必须坚决抛弃。在孔子改制考中,他又论证说尧舜、文王均是孔子改制假托的“民主君主”,其人其事大可不必相信。34 康有为还把“公羊三世”之变易思想与西方的历史进化论联系起来,以证明君主专制必然要“进化”为君主立宪制,再进入民主共和制即由“据乱世”到达“升平世”,再到 “太平世”。35 在大同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