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098096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第一课 蜂蜂 -罗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尽:在诗中为都的意思。 占: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 甜: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 于公元 833 年(太和七年) ,大中十三年(公元 859 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 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 867 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 ,益为统治阶级所 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 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

2、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 887 年) ,55 岁时归乡依吴越 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 909 年(五代后梁开平三 年)去世,享年 77 岁。 【诗文解释诗文解释】 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 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 的蜂蜜呢? 【诗诗文文赏赏析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 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 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3、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 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 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 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 用极度的虚词“不论”、 “无限”、 “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 ,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 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

4、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 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 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 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 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 “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 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 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 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 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

5、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 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 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 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 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 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 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 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 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

6、 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 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 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 “蜂”越来越成 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 了。可见, “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第二课第二课 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1.书:书写,题诗。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

7、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3.茅檐:这里指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4.无苔:没有青苔。5.成畦(q ):成垄成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6.护田:将:携带。绿:指水色。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 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7.排闼(t):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 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8.送青来:送来绿色。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姓名不详,是 作者的朋友。【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

8、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中 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 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 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 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 ”【诗文解释诗文解释】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 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诗诗文文

9、赏赏析析】这是一首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湖阴先生,即杨德逢,自号湖阴先生, 住在南京钟山,与王安石既是好友,又是邻居。这首诗,显然是王安石住钟山 时写的。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 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 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 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 “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后面句 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 护田“,山“送青“,水对田

10、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 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 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 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 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 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 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人的寄情山水的性 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 人,人熔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真是一

11、箭双雕。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 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 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册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 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 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第三课第三课 江南春江南春-杜牧杜牧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 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词语解释词语解释】、啼:叫。、山郭:靠山的城墙。、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南朝:公元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作者简介

12、作者简介】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诗文解释诗文解释】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赏析赏析】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 “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

13、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

14、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第四课第四课 清清 明明杜牧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语解释词语解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3、遥指:指向远处。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同上一首【诗文解释诗文解释】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

15、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古诗赏析古诗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

16、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 “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