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67843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7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西丰二高司红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 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思想内容学习重点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一、忧国建功诗 二、思乡怀人诗 三、边塞征戍诗 四、离别贬谪诗 五、托物言志诗 六、山水田园诗七、咏史怀古诗 八、惜春感怀诗九、谈禅说理诗 十、爱情闺怨诗 位卑未敢忘忧国 忧国建功诗鉴赏 忧国伤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

2、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岳阳楼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离骚建功立业高考典型试题讲解分析 2010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 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 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 客居四川。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 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 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

3、并 作赏析。(4分)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高考典型试题讲解分析 2010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 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 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 客居四川。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 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 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

4、心惊”的感慨?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 作赏析。(4分)小结:忧国建功诗情感关键词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3、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思乡怀人1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2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 归。 托

5、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思乡怀人诗鉴赏要点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边塞征战1.写紧张艰苦戍边生活的诗:如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记述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 诗:如高适的3写将士长期戌边,思乡盼归及闺 妇念征人的诗:如 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诗的鉴赏送别诗的特征季季节节节节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地点地点景物景物送送别别别别秋季秋季 或春季 或春季 清晨清晨 或傍晚或傍晚 路口、路口、 驿站、驿站、 码头等码头等杨柳、杨柳、 酒等酒等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小结:思乡、边塞、离别 诗诗歌的情感关键词 羁旅之无奈漂泊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保家卫国之豪情 兄弟友情之真挚 离别思念之愁绪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