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63042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3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三主题的艺术(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主题的艺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知识储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

2、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小说的灵魂主题 1、写不厌的“母题”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海明威的 小说,喜欢在死亡的环境中来体味人生,认为死亡 是生命个体的必然归宿,也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 个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之中,个体的 特性将在死亡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生死、爱恨、美丑每篇小说都有作家自己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 母题的理解2、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从1924年他25岁时发表的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在我们这个时代,到他死亡之前发表的,为他赢得 了最高荣誉的老人与海,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一直 贯穿于海明威的创作之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比

3、勒 评价说:“他只写一个主题:在一个失去所有价值, 只剩下强烈情感的世界上人类会如何面对死亡。”海 明威的小说常常让人们遭遇死亡,通过死亡来完成对 生命个体的思考,在一个现实的人们必须面对的环境 里来塑造他理想的“硬汉形象”,最终实现对现实社会 的批评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 代有关。他知道这就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不 但要探讨死亡,还要在死亡中探讨人性,去思考这个 社会。从无视死亡到恐惧死亡,再到正视死亡,并反 抗死亡,从而最终超越死亡,他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不 断的走向深层。 对死亡发问开始的。在其早期的作品在 印地安人营地中,尼可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

4、 童,一次他随做医生的父亲去给当地的一位妇 女接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做了剖腹产手 术。他看到在产妇的痛苦呻吟中一个新生命降 生了,但同时也见到了产妇的丈夫因无法忍受 妻子的呻吟而割喉自尽。这一切深深刺激了尼 可,于是在回家的途中他连连发问:“他干嘛自 杀?”“自杀的男人多吗?”“死,难不难?”幼稚 的尼克是“没有确定的能力去阻止它的知觉及其 与环境的关系的”,但一个孩童一脸轻松的去思 考死亡,使得许多成年人对此也有了更多的思 考。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亨利和尼克相同,当 然显得成熟多了。他经历了残酷的一次世界大战 ,数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在死亡的恐惧之中他懂 得了死亡的真正威胁不仅仅是生命的毁灭,

5、他在 艰难的逃避死亡。在冰冷的河水中,在泥泞的小 路上,他避开了盟军的枪弹,躲开了敌人的炮火 ,然而,人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战争中的人都 好像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烧得焦 头烂额,不知往哪里逃”,而“多数都往火里泡” ,接着再掉过头来朝尾端跑,但“到末了还是烧 死在火里”。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人们在很多 时候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得不面对 死亡的威胁。卡萨玲的难产致死,更是深深的打 击了亨利。但是,这些个人的毁灭,对整个世界 的影响却是无足轻重的,无论存在或消失,每日 的“太阳照常升起”。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是一个被金钱、 荣誉和女人耗去了大半生精力的作家。在他生命的

6、最 后一刻,他拼命的凝视着雪山之巅,随着现实与幻觉 的反复互换,哈里从死亡的恐惧变为对死亡的正视, 由不安到安静。于是,他“感觉到了痛苦非常轻松”, 而死神则“很可能是两个从从容容的骑着自行车的警察 或者是一只鸟儿”。在幻觉中,他“被抬上了飞机,朝 着远方飞去”。他看到了黑压压的崇山峻岭,看到了“ 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白得不可置信的乞力马 扎罗山巅,他明白,那就是他现在要去的地方”。死神 带走的不过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飞向了上帝的 神殿。通过哈里对死亡从恐惧到正视的过程,海明威 发现了死亡的另外意义,它不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堵在 战场上一具具可怕的尸体,而是肉体的物质超脱为永 恒的精神的

7、悲壮升华。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代表着海明威 死亡主题的一个高峰。乔丹作为一名大学生, 是怀着为世界被压迫民族鞠躬尽瘁的感情奔赴 西班牙战场的。但是,乔丹在为西班牙民主事 业奋斗的过程中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同路人,也 没有事业的支持者,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 。但是,乔丹在生命的终结前却认为“我为自 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 里获胜,在每个地方都能获胜。你很幸运 ,你对自己说,你度过的这样美好的一生。你 度过的一生比谁都不差。你这样走运,没有什 么可抱怨的了。”乔丹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其面 对死亡时的镇定和骄傲。死亡,早已没有了往 昔的恐惧,乔丹怀着高尚的理想而死,是生命 价值的最好体现

8、。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 的代表。圣地亚哥老人是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驾着一艘 小船出海的,在孤立无援的大海上,老人在风雨中漂泊 了80多天依然一无所获,这就是命运的嘲弄。但老人毫 不气馁的坚持着 ,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老人还没 来得及高兴,这条比小船还要大的大鱼又将老人带到了 死亡的边缘,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和大鱼搏斗。再后来又 为保护自己的猎物又与鲨鱼斗争,但最终还是只剩下一 副鱼的骨架。海明威没有赋予老人高尚的死,而是将其 置于生存与死亡的对立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无情殊死 斗争中看到生存的艰辛,老人的一切不懈的抗争都是在 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存。“人们处处在为幸福 ,为

9、值得他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他们不一定能够胜利 ,他们必须经历不幸和挫折。但是正像这个老人一样, 一个个有能力取得日常攻击和指导如何取得胜利的人, 在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之后是不会是失望的。他不悲观失 望,而是继续斗争。”海明威把人放到一个与死亡为邻的环境中,阐释 了人类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存。以生存的价值来 反抗死亡。“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感受死亡的控制 而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一个人只要在反抗死亡 ,他就会成为像天神那样主宰死亡的人物 ,也就 乐在其中了。” 具有死亡情结的作家未必就自然创作出死亡 主题的作品,反之亦然,肖伯纳就是一个例子, 他以脍炙人口的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戏剧作品被认 为是“英国的喜

10、剧大师”但他本人却具有强烈的悲 剧意识。海明威的自杀是复杂的,我们或许可以 看作这是他对死亡主题的最后探索。 萧伯纳, 有“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 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 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 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 师。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 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 主题的形成 1、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 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

11、广泛地描写了俄 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聂赫留道夫公爵参加审理 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时,认出那个堕落 的女子是他青年时代抛弃的卡秋莎。为此他感到后悔,积极营 救,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 示。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作品。一七九三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 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搏斗极为激烈,这段历史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再 现。书中证实了雨果所说的:“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 正确的人道主义。” 2、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 既有故事又有主题的小说更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主题的实现1、忌主题鲜明2、形象大于思

12、想3、模糊处理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 一部长篇小说,说主人公于连,是一 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 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 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主题观的演变1、与当下的关系2、永恒主题3、千锤百炼1、由单纯到复杂2、由具体而抽象当读者对文学作品主题有了初步判断和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 常常会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主题 ,如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就很难统一为 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另一方面,读者在对文学作品主题进行具体 概括的时候,事实上又很难提炼出一个确定不变,众人都能接受的 主题。鲁迅曾经谈到人们对红楼梦理解

13、的分歧:“单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两难处境的原因 主要有: (一)作品反映生活的立体性 文学反映的是立体的生活。客观上使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多侧面、多 层次的立体构架。读者心灵的棱镜就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折 射出不同的光彩。 (二)作品传达方式的暗示性、象征性 文学是借助艺术形象来传达作家审美意识、思想观念的,但它又不 是观念的传声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艺术形象,是一种能唤起 读者生活经验、调动其情绪反应、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富有象征性 和暗示性的审美对象,必然带来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 (三

14、)作家思想的复杂性 作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反映出 来,同时作家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都会导致作品主题的多元存 在,作品意义大于或小于作家的创作观念都是客观存在。 (四)接受者的主动创造性 读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及生活经历、审美经验、思想观念不同,也 会导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出现“合理的误读”。所以,要想对文学 作品主题作出统一的解释是非常困难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的 主题就之所以有“爱情说”、“同情说”、“讽刺说”、“惋惜说”、“感 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 同说法,与其说是作品多义性的客观存在,毋宁说是鉴赏者的阅 读创造。 从不同基点

15、、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阐释都是允许的,那么 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时,不断地变换视角,进行个性化的分 析解读,只能使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会更加完整 和准确的解释作品,而不会对作品的价值造成负面影响。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前的小序我们了解到这是作者一段 真实的遭遇。在聆听琵琶女动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 琵琶女的身世结合起来,有了深刻的漂泊、沦落之感,但是作者并 没有直接叙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作品既展 现了琵琶女演奏的绝妙如神的音乐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惨的人 生遭遇,通过琵琶女的身世联及自己的人生遭遇。那么这首诗的主 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仅

16、抓住“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音乐形象,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作者在歌 颂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也不能只根据琵琶女“暮去朝来颜 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梦啼妆泪红阑干”的身世,就将这首诗的 主题概括为慨叹琵琶女命运的悲惨。从作品的整体来看,音乐的描 写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也衬托了琵琶女命运的悲惨, 对她给予无限的同情;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则是为了反映自己的不 幸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对瑟琶女悲惨 的身世、命运和作者自己被贬官谪居的抑郁心理的描绘,目的是揭 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 议。 如何确定主题高尔基的海燕写“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在这叫喊声里 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 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 啦!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先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