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59054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根基)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同步教材课件新人教版(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必考内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1)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考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 、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

2、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 2鉴赏评 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 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 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 出评价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 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 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 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 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 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3、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 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 读考点阅读阅读 一般论论述类类文章。要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义;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意;筛选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分析文章结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4、意思;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观点态态度。 题题型选择题选择题 、文字表述题题。第1节 理 解(对应学生用书P162) (2012年辽宁卷,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 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 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 ,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 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 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 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 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 源和生活资源。

5、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 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 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 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 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 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 ,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 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 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 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 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 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 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

6、居 、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 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 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 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 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 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 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 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 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 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 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 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 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 审

7、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 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 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 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 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 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 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 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 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 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 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 ”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 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

8、不仅 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 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 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 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 ,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

9、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 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对于文 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环境”和“ 资源”的概念的阐释主要在第一段。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第一段 ,然后逐项与原文进行比对,由“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可知C项中对资源和环境外延的比较是正确的,但 是说“只有改变”就与原文不符了,因为文中说“从自然 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答案:C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 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

10、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 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 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 境的依恋 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重点考查对文本指定语段内容的理解分析 。题干已经帮助考生锁定了第二段,所以考生 只要对第二段进行仔细阅读,然后逐项比对即 可。A项是对“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分析,由 文本第二段可知,“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表 述正确,但“

11、宜居、利居、乐居”是居住的三 个层级,而不是三个方面。其中“宜居”是城 市功能各层次的基础,而不是对家的居住功能 的追求的基础。 答案:A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 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 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 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 ,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 程规划中。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 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

12、因 而保护环 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 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 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 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是对“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解分析, 由文本第三段可知,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 念中“美”的构成的理解,和与“真”的保护 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由此推断保护环境 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就是对文本的误解 。因为文本中说“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 治理污染”,意思是说治理污染仍然是首 先要考虑的事,而非“人工美”。 答案:D(对应学生用书P162)“概念”,是思维的基本

13、形式之一,反映 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日常 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词组同 等对待。“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 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 ,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 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 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而对于概念外延的理解则可能须要借助阅读 者 的生活经验 或知识积 累。1明确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 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标志。就通常情况而

14、 言,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概念,主要是一些术 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 适性。对其概念内涵的揭示,不一定采用“下 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如2011年湖北卷的选 文中对“中国建筑的文法”所作的解释:“一 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 ,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 的文法。”然而,我们仍可以借助下定义的形式来明 确概念的内涵,如“中国建筑的文法”的含义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遵守的构造规 则或组合方式。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 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 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 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

15、形式。 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 觉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 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 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 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 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 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 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 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 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 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

16、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 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 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 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 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 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 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 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 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 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 ,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 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 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 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 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