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76238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之九《出辞气远鄙倍》(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 辞 气 远 鄙 倍 “在中国发展多年的张娜拉,日前因在 韩国某节目中称“没钱就去中国演出”,引 起内地网民激烈讨伐,不少网友认为张娜 拉言下之意是把中国市场当成自己圈钱的 地方。张娜拉在北京的经纪公司前晚替其 本人进行了博客道歉,张娜拉更在昨日亲 自录制视频道歉。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 认为道歉只是迫于守住中国市场,而非出 自真心。” 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自读思考题 “出辞气远鄙倍”是什么意思? 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人”?什么样的行为是 “失言”?什么样的行为是“

2、躁”?什么样的行为是“ 隐”?什么样的行为是“瞽”? 孔子说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人的话好在哪 里? 孔子觉得蘧伯玉的使者的话好在哪里? 冉有根据什么得出孔子不愿帮助卫君的结论? 孔子平时是怎样说话的? 孔子认为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熟读课文,注意字音 笾( ) 愆( ) 瞽( ) 蘧( ) 裨谌( )( ) 佞( ) 口给( ) 恂恂( ) 便便( ) 訚訚( )与与( ) 踧踖( )( )binqingqpchnnngjpinxnynycj 孔子认为得体的言辞的核心是什么? (在文中找)“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第4章)“辞达而已矣”(第8章)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1)之。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 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 色(3),斯近信矣;出辞气(4),斯远鄙倍(5 )矣。笾豆之事,则有司(6)存。”注释 (1)问:探望、探视。 (2)暴慢:粗暴、放肆。 (3)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4)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 (5)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6)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 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 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 ,所以他说:“

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 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 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 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 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 价值。 【读解】 钱穆论语新解 容貌颜色辞气,喜怒哀乐之 所由表达。鄙之与雅,倍之与顺 ,正之与邪,信之与伪,暴之与 和,慢之与庄,即中节、不中节 之分。后人皆喜读孟子、 中庸,若其言之阔大而高深。 然曾子此章,有据有守,工夫平 实,病危临革而犹云云,可见其 平日修养之诚且固。言修身者, 于此不当忽。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 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失言。” 【读解】

5、钱穆论语新解 本章有两义:一是君子 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 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又一说:君子贵识人, 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 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 才难遇,当面失之,岂不可 惜。 【读解】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 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说话是一门艺术,不 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 邦。”(子路)三 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 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 去 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 不当,反自伤也。” (说苑)因此,要看 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 必看 中”(

6、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人, 也不失言。有道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 而言(3)谓之躁(4),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5),未见 颜色而言(6)谓之瞽(7)。” 注释钱穆论语新解 (1)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 (2)三愆:愆,音,过失义。 (3) 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 也。 (4) 躁:轻躁,不安静。此字或本作 傲,谓以己知傲人所不知。 (5)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 (6)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 突之言。 (7)瞽:音,无目者。不能察言观 色,犹如无目也。【读解】钱穆论语新 解本章三愆,皆因侍 于君子而始见。侍

7、于君 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 敬意生。若竟日与不如 己者为伍,敬意不生, 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 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 日长矣。 【读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这里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 的解释,指“有德位之 通称。”其实,就是 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 几点 也都是适用的。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 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 一个毛病是急躁而 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 于一 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 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 时候不说,给 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 失去朋友。 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 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 快,得 罪了

8、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 人,尤其不能做 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 方面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 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 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 有心德,很有体会。从 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 经 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 官贵人的问题,诸 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 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 的 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11-14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 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 )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

9、 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 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 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 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这个人 。 【读解】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 抗过季 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 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 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 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 言则已,“言 必有中”。 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 说话艺术。闵 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 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 说

10、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 一样,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 这种人,我们日常生活中 也会遇到,有点像日本电 影明星高 仓键塑造的那些 形象,那可比那种唠唠叨 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的 人厉害多了。所谓言多必 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 低了,说上 十句抵不上人 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其实,不言则已,言 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 导的“谨言”精 神。敏于事 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 加每一句的分量。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 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 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 。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 先生最

11、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 :“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 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 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 啊!” 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 人坐,然后问:“夫子何为。”夫子,称蘧伯玉 。使者对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何晏解 :“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使者 辞出后,孔子赞美:“使乎,使乎。”集解陈曰 :“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使, 是派遣之意。蘧伯玉派得能称其职的人。是 谓“得其人。” 淮南子原道篇:“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 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也有类似的记述。可 见蘧伯玉确是时常欲寡其过,使者的话恰如 其分。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 所

12、以孔子加以赞美。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 ”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 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 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 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 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 父回国与他争位。 (3)诺:答应的说法。 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 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 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 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

13、。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 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 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 曰:“夫子不助辄也”。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 准就是符不符合礼。14-8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世 叔(2)讨论之,行人(3)子羽(4)修 饰之,东里(5)子产润色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 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 宰相。 (3)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 即外交事务。 (4)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5)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 住的地方。 【读解】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见郑国造一辞命, 如此郑重。又见子产之能得人 而善用,

14、与群贤之能和衷而共 济。即由造辞命一事推之,而 子产之善治,亦可见矣。”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 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 ,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 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 ,而不自用。 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 考。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他 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 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 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 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 获,谋於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 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 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 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

15、鲜有败事。”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读解】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 ,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 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 夸其谈。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 ,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 ,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 神,还是来 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 (2)仁矣。”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 注曰:“好其言,善其色, 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 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 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 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 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 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 ,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 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 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 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