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972936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奋斗中学奋斗中学 2017-2018-22017-2018-2 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语文高一语文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 题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 ,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

2、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 ,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3、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

4、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 2 -度造成的。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D.

5、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 分)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 ,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

6、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7、3 -槐 花汪曾祺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面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醋瓶、酱油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撒上青蒜,往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

8、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

9、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西南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她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

10、工人。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 4 -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节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 )4.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赏析,最正

11、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养蜂人和他的妻子,准确生动。如“排”字表现“家”的日用品整齐丰富和生活的寡淡乏味。B.“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 ,这既是写蜜蜂,也是写养蜂人,借物写人,抒情藏于字间,自然巧妙。C.这篇散文善用描写,语言朴素准确,完全依靠叙事使读者在这平凡的故事、平常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感动。D.“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 “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5.文章的结尾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读来并不仅仅只是写花落这件事,还在暗示着一些什么,请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 分)6.根据

12、文意,概括分析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 50 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 ,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5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

13、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

14、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 “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 “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

15、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 “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相关链接】余光中,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 。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

16、会中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 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 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6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1974-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1975 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2003 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2017年 12 月 14 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离世,享年 90 岁。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 天国的夜市钟乳石 万圣节 莲的联想 五陵少年 敲打乐 在冷战的年代 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