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957446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复习及练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九章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 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 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3问题的分类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 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 案的问题。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

2、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 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 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 标状态。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 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 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 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

3、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 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 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已有的观点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 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 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说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320 世纪 50 年代的认知心理学 2问题解决看做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取得了显著的进 展。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

4、 、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影响问题空间 构造的因素有: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 (二)综合后的观点 1发现问题 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 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 、主体的求知欲望和主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强,活动的 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视 野也越开阔,这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 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只有认清问题 的关键思维活

5、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 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也包括其深层 特征。其中深层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 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 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 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 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与 已

6、有的知识经验有关。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能提出越多的 问题。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 其质量。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 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 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 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直接检验虽然可靠,但有些假没不可能或不允许进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 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算法式方法与启发式方法 算法式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的方法。其优

7、点是能保 证成功地解决问题,缺点是费时费力。启发式方法是指能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 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是省时,缺 点是有可能无法保证成功。 2手段_啊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是指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 算子搜索。算子是指在思维中用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减3少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爬山法是指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 态。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 标。3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 目标递进策略是指从问题初始状态逐级向目标状态递进。特点是循序渐进 逐级逼近目标。在使

8、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时。一般不能简化操作程序否则 难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指从目标状态出发 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一策略常常用于证明几 何题。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问题的类型和呈现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首先。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 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 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 较困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 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 决有关

9、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 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知识经验数量的大小 。专家拥有某一领域大量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的组织。专家知识经验组织 得非常合理。知识经验的提取速度。专家在知识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提取并加 以应用。 可见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体现在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 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 略。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借助它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不过, 有时也往往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尤其两者情境相似,但解决方式相反时更易 出

10、错。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 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 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 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改进 教学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运用记忆和提取方法从而更容易地解决 问题。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教师要重视

11、概括、抽象、归纳和 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4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 ,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 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也可以根据已有 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

12、 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 模仿、概括和总结。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教师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 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 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 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尽

13、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 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第九章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 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类型 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分为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 创造。真正的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似的创造 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类创造是手段,真创造才是 目的。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

14、思维也叫求异 思维,是沿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 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5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 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流畅性最高。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 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 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

15、 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 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二、影响刨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 从环境方面来说,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 性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 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气氛、老师对学生自主性的鼓励和学习活动的自由 度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二)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 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

16、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力是高 智力的充分条件。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人的创造力,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 即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解决的是创新的能力问题。 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 ,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