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5793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2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学教材千字文教学的 思考与建议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李 颖 2012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的决定 (十七届六中全会)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 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的重要支撑。 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欣喜之余,促使我们尽快反思)要以国学课的名义进入 学校,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内还有一段路程因为国 家课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现状与思考 现状 现

2、今各中小学或者通过各个学科如历史、地理、 音乐、体育、美术,甚至体育,特别是语文学科 使国学教育进入学校;或者以地方、校本课程的 形式进入学校。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评 价等等有待研究。 国学课不是语文课、也不是品德课。国学进入中 小学后的课程化过程,呈现给什么、教多少、教多深?需要定性、定量、定篇、定度、定法。 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需要做的环节 课程化的过程刚刚开始张鹏举思 考 面对当今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架构,课程总体 教学目标?非语文课(听说读写、字词句篇)、 非品德课(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为 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角度考虑,应是现有学科的 必要补充,不要过分功利化。(方向性目标) 面对

3、当今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更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习是否必须要教 师的讲?教师的国学水平如何?能否讲正确、讲 透彻?结合不同教师的特长应建立怎样的教 学模式?面对当今学生学习现状的 思考 学习行为上:被动接受。学生听的、答得 少吗? 课例)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有多少 ?(表现在行?能够系统表达的时候?有词、 有思路?) 学习态度上,低兴趣。厌学现象比比皆是 ,学生负担过重。能不能高高兴兴的像做游戏 似的?能不能不留作业? 学习方法上,少方法。缺乏记忆、读书方 法的指导 保住基本任务,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二、教学总体目标 激发兴趣。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 兴趣与热爱,培养民族自

4、豪感,激发爱 国情怀。总体目标 积累、记忆。熟读成诵。让传统文化在学 生心中积累、沉淀,国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是一种民族底蕴的发酵,是需要一定时间 的,没有捷径可走。国学课程课堂教学应将重 点放到如何能够给学生奠定坚实的国学功底, 为其终生的国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上,这样才 能够达到实效性最大化的目的。 千字文千言不重,文采华茂,音韵和谐 ,一气呵成。真可谓是一篇字字如珠玑,句 句有出处,文采华丽,层次分明的千古奇文 。总体目标 感悟、传承。在诵读、感悟、交流的过程 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国学瑰宝的 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 尽可能烙

5、印在学生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 为之中。因此应在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 ,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 逐步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明 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 传家的特色文化,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 基础上,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 的中国人。 了解、诵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了 解诗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 的主要意思;知晓相关的典故。三、教学建议 注意体现七条基本原则 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注意体现七条基本 原则 1.注重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 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努力激发学 生学习国学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

6、习方式,尊 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 增强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想方设法创 设各种情景,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 愉悦的环境、轻松的心态下诵读经典、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3.坚持适切性原则。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合 理,要把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放在首位。 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诵读和背诵为主,思悟 为辅。千字文用词、用义、用典,旁征 博引,可谓句句有出处。当今做好的定位就 是坚持“本真性”与“原始性”。 4.体现创新性原则。不要简单照搬某个学科课 的模式或经验。国学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还 要创新多种途径,与学校各种活动相结合; 采取多种形式,如:“我和

7、教师、同学、家长 一起诵读”、将“读、画、演”等多种形式结合 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诵读效果。 5.坚持发展性原则。立足学生发展需求。 国学课程的开设不应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避免简单通过纸笔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 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 学习活动、竞赛活动等进行监控。(功利 性) 6、体现知识性原则。千字文的内容 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哲学、伦理、道 德、礼仪、历史、语言、文字、生活常识 等无所不及。从自然万物谈到人的修身养 性,从上层社会谈到民间生活,层次分明 。 7、坚持教育性原则。国学教学要与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三维教学目 标。(二)处理好几种关系 讲与读的关系 读与

8、背的关系 负担与兴趣的关系 课上与课下的关系1、“讲”与“读” 讲读教学中的“讲”与“读”是紧密联系的, “讲”不是目的,“讲”是为了学生更好的“ 读”,使学生学会的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教人以渔”。达尔文讲“最有价值的 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因此要将“讲” 与“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少讲、精讲 ,以讲促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 。 讲与问:讲授讲解,基本功;满堂灌。 讲与理解“讲”不是理解经文内容的唯 一方法 教师可以在讲解经文的表面意思后,使学生感 知经文表达的道理,加入故事、视频、图片等 内容,以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启发学生产生共 鸣。但是经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经文的译解 不求全体学

9、生都掌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同 时诵读中加入故事等多种形式理解经文,也可 消除诵读的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李彩 燕的视频19)千字文一部袖珍百科知识 全书 学者刘宏毅将其称为“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 ”。它用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 本轮廓,代表了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 这篇文章与三字经一样也是音韵谐美,朗朗 上口。它既是一篇四言长诗,又是一部袖珍百科 知识全书。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 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 经,字字用典。这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 训蒙读物不能相比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 学习起来要比三字经难度大一些。 不急于要求

10、学生全面理解读 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读,学 生的知识主要靠读,从无知到有知, 从知少到知多,读始终是获得知识的 重要途径之一。读的核心是理解,早 读、多读,理解能力发展就快,自学 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 能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生 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他的读的能力。实 践证明,凡是读的能力强的学生,不 但学习成绩高,学得轻松,而且能全 面发展。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 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 方法, 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 响而被逐渐丢失了。据悉,现在的欧美也 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 传统的诵读方法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 会忘记很多,

11、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 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国学教育并非要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 透彻,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 这样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 理解:强调读中的理解,包括语言方面的理解和内容 方面的理解、字的音形义整体理解,可以加入一些这 样的教育内容。 古文与现代文是同一种文字。要强调“读”,不要过分 强调“译”。多积累就可以译了。 张鹏举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实际是强调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宋代的儒学大师朱熹就 说过,读诗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涵泳, 也就是反复诵读,读得烂熟了,慢慢地 有所体会,这种体会才会在心灵里扎根 。传统蒙学

12、并不是不要理解,而是提倡 潜移默化地理解,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 文化熏陶。” 前言陈琴提到的“素读” 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 地读。目的是求记诵,求熟练。这种方 法适于诵读经典作品,提倡在人生记忆 的黄金时期只求诵读求熟记,不做深入 的解读。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 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 心,强调反复朗读。 七田真不可轻视的蒙学读本 单从识字的角度而言,明清之前的蒙学读本有 着当今许多常见的识字读本不可比拟的优质: 内容丰富,指向明确: 直指儿童的养成教育弟子规朱子家训 百科全书幼学琼林

13、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 文字精确,韵语特色:音乐感,节奏感儿 童最喜欢的语言形式 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任何阶 段的国学教育,都不可忽视其运用。曾 国藩说“如四书、诗书易经 左传诸经,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 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 之韵。”清代姚慕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 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张良田 教授也认为“读可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手段” ,周庆元教授指出“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 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 ,同时培养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 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提高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读读背背,不求 甚解 。 经书不厌百

14、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 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古代私 塾先生教学四书五经,遵循的就是“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大多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 时候由先生适当讲解。实践证明,这一千百年来 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效。 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 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 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由于诵读内容的不同,诵读可以分为几 个不同能力层次,包括朗读、熟读、情 读、背读等,要求也不同。对于需要精 读鉴赏的内容,分阶段让学生自主诵读 。可分为初读感知阶段、细读感悟阶段 、熟读背诵阶段、回忆巩固阶段读的不同组织形式

15、范读示范的读。教师示范:导课环 节:激发兴趣;授课过程中,激发感情 、示范方法,“深化理解环节”。学生示 范,激励、肯定! 教师范读环节的安排可以看出教师的教 学观念。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学生读的 习得途径。正确、流利读(起始环节) ? 学生自己尝试读给习得的时间与空间(同桌相互 读) 个别生读诊断、检查、指导、展示(关注不同层 次的学生) 齐读全员参与,关照各层次 (齐背与个别背) 分组提高兴趣; 赛读、表演读。 配乐读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古诗文的读也可以唱的形式,可以增加美感,增强记忆。(米莹3,) 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试读全文 。逐层抽查学生自己拼读后的效果,尤其注重 个别生、个别字的读音。再同桌学生相互听读 、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以解决正确朗读的要求 。接下来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以达到熟读的 目的。 配合低中年级语文课适时、适度做好音义 教学。 借助拼音正确朗读经文要尤其注意后进生 ,后进生的拼音能力可能还在提高中,教师要 反复帮助他们区分辩认易混音节。 不同语言情境中识字。经典“素读”的读练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