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5723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0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智慧的痛苦(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12年9月教师简介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主编西 方哲学史、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 十五讲等。研究方向西方哲学。邮箱:PPT下载公共邮箱:密码:ruc123456 其他文件夹: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o西方哲学智慧:通识教育大讲堂o史论结合、重点突出、以点带面o期中读书报告(30成绩)o期末考试(70成绩)参考书目o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o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o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o或者任何一本西方哲学史教材教学计划o第一讲:智慧的痛苦o第二讲:哲学的

2、诞生o第三讲:苏格拉底的问题o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o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o第六讲:信仰的时代o第七讲:人的发现o第八讲:主体性的觉醒o第九讲:唯理论o第十讲:经验论o第十一讲:社会政治理论o第十二讲: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o第十三讲:康德的批判哲学o第十四讲:黑格尔哲学o第十五讲:哲学与人生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一、什么是哲学二、智慧的痛苦三、问题与对话四、西方哲学精神一、什么是哲学关于哲学的通常看法 哲学是科学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无用哲学科学人生识字糊涂始画鬼VS画人哲学:无用之用哲学是什么?哲学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sophia智慧这

3、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 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柏拉图科学 宗教 哲学 “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 。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 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 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 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 前人走“绝”了,他只好换 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 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 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 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 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哲学哲学史问题史问题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

4、还要追问这些难题? 二、智慧的痛苦智慧的痛苦终极关怀的问题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百度终极关怀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 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 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 思考,

5、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 ;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 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 性的价值追求。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 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旁边的女仆嘲 笑他:连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 知道天上的事!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 开始:我们人类恰恰是一些不只关注眼前的 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关注那些可望而不 可及的理想的生物。哲学与宗教同样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只不过两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哲学诉诸于 理性,宗教凭借的是信仰。对哲学来说,人凭 什么立于天地之间?靠的是对宇宙万物的合理 性的证明,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一 方面追求知识

6、真理,而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 性。以后我们将看到这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所谓“智慧的痛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智慧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所以痛苦;二是指人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但在现实意义上是不可能的,生死问题没有答案。由此而注定了哲学问题虽然没有终极答案,但却是人类精神非追问不可的难题。三、问题与对话了解哲学家的问题,熟悉哲学家的术语,沿着哲学家的思路,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之 间的内在张力。哲学家们与哲学对象之间的关系, 哲学家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 关系,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精神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 系,因而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7、也就是思想与 思想的“对话”。就此而论,哲学家们的思想就“ 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也可以说哲学就“ 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因此,学习哲学史 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 “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 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 “对话”(dialogue) “辩证法”(dialectics)思想与思想的“对话”o问题o对话o理解对话:视域融合当我们阅读哲学家的著作的时候,我们的视域与哲学家 的视域相互交融,这种视域融合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因 而在我们的理解和解释中不断生成着新的意义。哲学文本的 确是无声的,它不可能再开口说话了

8、,但是通过我们的思想 对话,它不仅向我们提出问题,而且也可以回答我们的提问 ,这意味着在视域融合中,我们与文本一同活动在“问题空 间”之中,而文本的意义既不在文本之中,也不是我们之中 ,而是在此视域融合中生成的。就此而论,哲学著作的意义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生成于我们与它的对 话之中,所以哲学思想是“活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经久不 衰的影响和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哲学运思:问题意识因此,进入哲学王国的秘诀就是: 将哲学家们的问题当作你自己面对的问 题,或者把你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 高度。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思考 之为思考,总是针对问题的,总是由问 题而引发的。四、西方哲学精神

9、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00年至 公元前200年称之为“轴心时期”,人类文明 在精神领域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各大文明相 继产生了原创性的思想:中国先秦之诸子百 家、希腊哲学、印度佛教、犹太教希腊 人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哲学希 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 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 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 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 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 中感受绝对”。 所有文明最高的意识形态思想 都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都试图 给予世界以合理的说明,而西方思想不 同于其他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科学思 维方式解决问题

10、,所以西方思想西方 哲学。哲学的思维特性遍布世界,不过希腊人有两个 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他们偏爱非个人性的即带有 普遍性的解释,二是他们倾向于为事物的存在给出 理由。在希腊哲学之初有一个成语:“拯救现象” 。那时候希腊人所说的“现象”不是与本质相对的 现象,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东西。他们不在乎 个人的“意见”,而追求普遍性的“知识”,即认 识自然的“法则”,为事物的存在给出合理性的说 明,哲学(科学)由此而产生。希腊哲学的精神:学以致知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 要好。德谟克利特当希腊人开始探索真理,于是就有了哲学和科学。科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理论思维思辨思

11、维科学思维方式哲学起源于希腊人因“好奇”而求知的本性。知 识不同于意见,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知识是对 事物的普遍共相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有五颜六色不同 的花,这些不同的花具有共同的性质,我们可以用“ 花”来概括,“花”就是玫瑰花、牡丹花的本质 。有花、草、树木我们用“植物”来概括它们的 共性,“植物”就是它们的本质。如此类推,如果我 们抽象到最高的层次,应该可以获得宇宙万物共同的 本质,由此便可以说明宇宙万物。所以,哲学与科学 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通过抽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1)玫瑰花、牡丹花“花”;(2)花、草、树、木“植物”;(3)植物、动物“生物”;(4)生物、非生物存在

12、物;(5)所有的存在物“存在”。o科学:“自下而上”o哲学:“自上而下”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有一个比喻:人类理 性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建起一座塔来又会把它 拆掉,以便检查地基是否牢固。结果一部哲学 史就表现为哲学家们不断的“拆建”的过程。 这说明哲学家们在不断深入地“寻根”。对人类 精神来说,“寻根”是一个永恒的无止境的探索 之路,我们永远“在途中”。走上寻根之路既是 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前面提到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 论,当时他认为我们可能即将进入新的文明 时代。我们可以说现在是人类进入第二轴心 期的开始。的确,传统的资源逐渐失去了作 用,耗尽了能量,而全球化使得全人类参与 奠定未来千年的基本观念成为可能,也使之 成为必然。哲学理当有其伟大的贡献。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 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 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五灯会元卷十七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