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0971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中考B卷散文阅读理解题讲评课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 子内的土堆上。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 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 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 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

2、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 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 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 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 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 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

3、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 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 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 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 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 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

4、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 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 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 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 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 童话。7.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4分) 答:_8.文

5、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5分) 答:_9.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 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5分) 答:_10.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 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_教材分析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而阅读则能够很好的贯 彻这一要求。阅读当中的散文因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初中语文教 材中尤其是在九年级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近来中考常选的文 章样式。学生现状08年中考的这篇

6、散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是从人生生命的思考层面上来考察 学生的,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阅读时容易停 留在表面,很难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感悟。加之学生的考试时间紧迫,经常会出现 审题失误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这就形成了散文阅读中的一系列问 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以及类型 2 指出散文的中考题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以及类型 2 指出散文的中考题型能力目标 让学生掌握一般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结构考查的答题方法,并能举一 反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以及类型 2 指出散文的中考题型能力目

7、标 让学生掌握一般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结构考查的答题方法,并能举一 反三。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试题以及答题的方法技巧 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体会以及答题方法的掌握、运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以及类型 2 指出散文的中考题型能力目标 让学生掌握一般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结构考查的答题方法,并能举一 反三。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试题以及答题的方法技巧 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体会以及答题方法的掌握、运用。教法、学法 讲授法 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散文问题,了解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 定向法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更有征对性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读书教学流

8、程一 导入以学生阅读时的畏难情绪入手,打消其顾虑,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二 基础知识1 散文概念、特点及类型 概念 我们这里所说散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 事,状物绘景,咏物抒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类型 写人记事、写景抒情、阐明哲理(选材) 2 指出散文中考题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内容题型 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提炼主题题型 理解标题的含义;谈谈对文章的感悟分析层次结构 题型 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同一事物的目的品味语言题型 对某个词或某句话的理解表达方式的作用题型 散文中描写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题型 某段话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

9、三 试题讲解 1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有意识的搜集并整合关于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的信息(一般 在标题、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反复出现的重要词句中去找)这样做能够落实定向学习法, 让学生读文章更有针对性,并且这一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散文阅读中。 2 、让学生归纳那些题在考查主旨。三 试题讲解 1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有意识的搜集并整合关于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的信息(一般 在标题、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反复出现的重要词句中去找)这样做能够落实定向学习法, 让学生读文章更有针对性,并且这一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散文阅读中。 2 、让学生归纳那些题在考查主旨。第七题出现问题:答案停留在表面,只答到杨木桩生命

10、成长的过程,忽略了标题作为文章文 眼代表中心主旨的作用解决办法:主旨=内容性+思想性A、找中心句或暗示文题的提示语或词B、体会作者对选取的材料的态度或观点C、有原文尽量用原文,没有原文要归纳的简洁、准确;a b 可结合使用学生过手:让学生迅速迅速找出关键词句及情感态度比如 “这使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生命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三 试题讲解 1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有意识的搜集并整合关于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的信息(一般 在标题、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反复出现的重要词句中去找)这样做能够落实定向学习法, 让学生读文章更有针对性,并且这一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散文阅读中。 2 、让学生归纳那些题在考查主旨

11、。第七题出现问题:答案停留在表面,只答到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忽略了标题作为文章文 眼代表中心主旨的作用解决办法:主旨=内容性+思想性A、找中心句或暗示文题的提示语或词B、体会作者对选取的材料的态度或观点C、有原文尽量用原文,没有原文要归纳的简洁、准确;a b 可结合使用学生过手:让学生迅速迅速找出关键词句及情感态度比如 “这使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生命太惨烈,抗争太艰难。第十题出现问题:不知从哪些方面答题,答题简单肤浅解决办法:A、紧扣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表述B、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化抽象为具体(态度具体可体现在哪些事 件、行动上)C、 语言流畅不能有语病和错别字D、可引用诗

12、句或名人名言学生过手:让学生迅速动手,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他们归纳的内容,总结优劣 。3 第九题在这道题上,学生对主旨基本能够把握,但对结构了解却有欠缺, 只要教师能够把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讲清楚,学生解决 这个问题并不难。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埋下伏笔出现在中间:过度;承上启下出现在结尾:前后照应;总结全文,再次点明中心3 第九题在这道题上,学生对主旨基本能够把握,但对结构了解却有欠缺, 只要教师能够把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讲清楚,学生解决 这个问题并不难。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埋下伏笔出现在中间:过度;承上启下出现在结尾:前后照应;总结全文,再

13、次点明中心4 第八题学生只要在全文当中找出描写小枣树的词语并进行归纳就能的出小 枣树的特点。后面一问学生大多数能答到对比,需要强化的是学生容易 忽略的对比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反馈为了让学生以后遇到这样的文章,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我用一篇 与本文相类似的阅读来落实这堂课所强调的答题方法。四、教学反馈为了让学生以后遇到这样的文章,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我用一篇 与本文相类似的阅读来落实这堂课所强调的答题方法。五、教学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晰,问题针对性强,方法具体实用,在实际教学当中 还应依据学生具体反应做适当调整。四、教学反馈为了让学生以后遇到这样的文章,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我用一篇 与本文相类似的阅读来落实这堂课所强调的答题方法。五、教学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晰,问题针对性强,方法具体实用,在实际教学当中 还应依据学生具体反应做适当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