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串讲讲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3640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9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串讲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串讲讲义(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概论(一)串讲主讲人:张无为序 论文艺学(文学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含三个分支(发展发 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其中本教材文学概论全书10章 , (除序论)可有逻辑性地归纳为5部分,即:观念作品存在 方式-创作-接受-源流。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 ,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性质/特点:初级、基础理论;与实践密切;包含交叉学科方法 (如文化学/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目的要求:掌握知识,准确/理解/融通;鉴赏作品,解读原著。第一章 文学观念(一)观念的嬗变 1、文学活动:(P18)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学四要素

2、 (非仅仅作品),及其包含的三个过程; 四要素四要素:(05/1m)(美) 艾布拉姆斯: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或世界/作家/文本/读 者)。(P17)(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 而且要从人的 对象性活动(人超越动物性,有了一切肉体/精神的本质力量,外物一切才可能成为对象,如山水诗中,山水非纯客观)去理解。 2、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是对“什么是文学”的回答。它是处在变化中 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p18) 3、历史上六种主要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P21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即认为作品摹仿或再

3、现世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 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 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独立说:对立于实用,(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 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 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 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 “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 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

4、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 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 出来。 5、文学观念变化原因:(P31)(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不同的 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 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 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代发展。(2)文学自身的变化(模仿表现变形装饰)。根据考 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一般是:由再现到 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看法也不同

5、。6、文学界说: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 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P33)06/1文学观念包含的五个命题:(P41)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 言艺术。根据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和手段的不同,艺术的分类有:( P34)表演艺术(如音乐和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和雕 塑);综合艺术(如戏剧和电影);语言艺术(指以语言为材 料或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文学。8、视界融合(阐释学):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

6、开放的,不 断生成的。理解者理解的视界与已有的相遇后交融为一。因为在文 化视界中,不能把文学观念理解为某个单一。(P35)(二)文学是文化形态9、文化(P36):广义的文化(与符号学文化概念异) 05/1J) 凡人类创 造的一切,不论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都可以成为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与广义文化)04/10M):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 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符号论的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 其意义的总和(卡西尔)。10、文学的文化意义(结合例子)(01/10J)(06/1L)(p41)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

7、人的生存意义;沟通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11、作为文化意义的载体,怎样发现文学所承载的意义:伯明翰当 代文研中心把“文学阅读”分为品质阅读、价值阅读(P47)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善地把握作品肌质,首先注意到语 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 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 读”: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途等, 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试图尽可能 敏锐、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12、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P50)与科

8、学文化同中有异,联系密切(05/10L):都关注人,但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感受/情感/愿望/理想 );科学研究人,把人作为一种自然而放进科学的视野,其研究中心 是自然世界。都要揭示世界奥秘,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是情感的真,文 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 它可以选择真而牺牲美。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 进而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 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也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关联在一起,参与开发 世界的统一过程。与历史文化: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

9、历史重真实,重事 实,重理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都可以揭示事物的 普遍性(历史螺旋型上升,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 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 。)(文学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如:达到对现 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与其他艺术文化:(古老又重要的是文学/绘画/音乐)媒介 不同,可互通转换。 (三)是审美意识形态1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P57):与生活的关系(02/10J) :源于生活/改造生活06/1。物理境(P61):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

10、心目中的存在。14、文学是审美活动: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 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 、感悟、判断。(P61)15、审美得以实现的四层面(需要哪些条件?P62):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 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周 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等过程中,人作 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 感、想象、理解等都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三)是审美意识形态客观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 ,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且有丑

11、,还有崇高、 卑下、悲、喜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 动不可能形成。中介层(主客体之间):一是特定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 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 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美不是 无条件。在不同时间、空间、心境,对不同人,是不一样的;)二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历史文化 知识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 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 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似曾 相识的东西。美往往是

12、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16、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03/10J):()广阔的包容性;()深刻的思想性。(P65)1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00/10L)(是意识形态性、审美特性的 结合)的内涵:(P70)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形象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认识性: 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 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四)文学是体验的凝结18、经验与体验(05/10M)人的经历分为:(1)纯经历性的;(2)体验。(P76)19、经验与体验联系与区

13、别?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生活中,人都有自己 的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 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它是人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有二:一 种是纯经历性的,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经 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动人诗意和个性色彩, 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 、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 分。)20、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P79):(1)情感的诗意化:移情(P81):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 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 理解。反刍(P83

14、):主体对客体的体验。(2)意义的深刻化:艺术的启示(P84):在换了一个视角 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 深义和诗意的方面。(3)感受的个性化。21、体验在文学中的功能: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超越的几层意思(P105):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 超越。)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1、文本(P93):一般讲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 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规则组成的整体语句 ,它没有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15、如书)。2、文学文本与作品(02/10J):文学文本(05/1M):指由 作者创作出来的供阅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文学作 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3、文学文本的特点:(p94)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 读和接受的。4、文学文本层面的构成:(语言组织/形象系统/意蕴世界。)(1)各种“层面论” (中西方都有两层面说,包含外在语言层面 和内在意蕴层面;中有三层面说,言象意;英伽登四层面说,认为 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03/10J)(即:语言组织/形象系 统/意蕴世界。)的关系

16、:(p99)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所以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故形 象不可或缺;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 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形象总是要指向某种深厚的意蕴世界。(二)文学语言组织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征,这 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语 言有自身特点/其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6、语言(结构)与言语(是具体存在方式):(索绪尔) (还有所 指/能指)(1)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语言的总模式。(p124)(2)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7、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语言结构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 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 内容;语言结构指语言的社会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