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3562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8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与技术方法(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路线垫江县教研室 卢卫平重庆市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2010年7月 鲁能巴蜀一、遵标(一)科学全面地吃透课标。1、把握方向-能力目标:“课程性质”-“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 力、探究能力”义教“初中”课标:强调阅读能力、运用能力(“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未提审 美能力,只要求探究性学习,未提探究能力。(“能主动 进行探究性学习”)2、突出重点-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拓展要、发现创新。3、抓住核心-语文素养提升课标之“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之“课程的基本

2、理念”(一):“高中语文课程 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 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 高。”)读书积累-(积三载之功,养语文之力)-以内 养外、补血养颜-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 华。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 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 鸦。-苏轼和董传留别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4、必须强化“三基”:基础知

3、识(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基本能力、基本素养 。5、注重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二)忌机械呆板地拘泥课标 。 1、忽视基础 。2、该讲不讲 。 3、自主学习信马由缰。4、质疑探究漫无边际。5、拓展延伸随心所欲 6、个性解读扭曲 异化:曲读、误读 、别解、戏说。二、循道(一)老子论“道” 。1、道可道,非常道。 2、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5、道大,天大,地,人亦大。域中有四 大,而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二)道、器、技的关系。1、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2、老子:道在器

4、先-朴(道)散则为器。3、朱熹:理也者,行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 也;气也者,行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4、以道驭器,因“道”统物,善莫大焉,殆莫 惑焉。5、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 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以“道”驭 技,循道而行,迎刃而解。6、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思想或原则为“道”,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思想或原 则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展的具 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器”。(三)语文之道有五:讽诵、浸染、涵咏、 玄思、起作。1、讽诵(1)说文解字:“诵

5、,讽也。从言,甬声 。”“讽,诵也。从言,风声。”段玉裁注:据 周礼大司乐“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 以声节之。”(2)说文:“吟,呻也。从口,今声。”“ 呻,吟也。从口,申声。”段玉裁注:“按呻者,吟 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呻吟:诵读;吟咏。庄子列御寇:“ 郑人缓 也,呻吟,裘氏之地,祇三年,而缓为儒。” 郭象注: “呻吟,吟咏之谓。” 汉王充论衡案书:“刘子 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 唐韩愈和 侯协律咏笋:“属和才将竭,呻吟至日暾。” 清孙枝 蔚次韵酬李伯伟来诗:“自有呻吟苦,全无唱和诗。 ”“呻”:舒缓声音的活动,“吟”

6、:急促声音的活动。形 成“诵读”“缓急”的情态,诗周南关睢序):“吟咏 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3)“读”,说文“籀书也”。段注:“抽绎 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讽,诵亦可云读, 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 蕴。”“读”包括“诵”,侧重内容理解。(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 子路)“又尚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 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 、语。”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诵、夏弦 秋学礼冬读书。”左传:“公读其书。”(5)荀子:子

7、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 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6)刘海峰谈文,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 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 (7)姚姬传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 此无可窥寻。”他认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 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 行也。” (8)朱光潜认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 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 或神韵。”(9)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 (心中)朗然,与人生即会。 鲁迅摩罗诗力说(10)儿时背下的书,如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 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

8、就是财富。 郭沫若(11)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 然。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 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 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 程千帆(12)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 数量的名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 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 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 鸣,精神的陶冶。”附录:附录二 古诗文诵读篇目 (P3)2、浸染 (1)华东师大博导陈钟梁:语言犹如威士酒, 是在酒桶慢慢酿成的,不是简单的物理的量

9、的变化, 而是质的变化。“文本即酒桶,须将学生浸入其中”。浸染途径:读书。中国人:0.7本人/年,日本 :40本/人年,韩国:7本/人年。美国:70本/人年 ,德国人:90本/人年。染:染化。晋书华谭传:“蜀染化日久,风 教遂成。”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 尧 舜 之 人,可比家而封; 桀 紂 之人,可接屋而诛而善恶 性殊者,染化故也。”学生沉浸阅读之中,受熏陶感染而“化伪起性”。浸:学生被阅读浸泡,阅读精华渗透 其学生身心。(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4)课标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 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

10、阅读材料,读好书, 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 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 少于150万字。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P4)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 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 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3、涵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语言文字需细细 咀嚼,慢慢咽下,时时反刍。(1)课标要求: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 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 审美力”。例一: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 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

11、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 的秋意。例二:雷雨剧本雷雨需安安静静地用心用情品,不能风急火燎地读。先要静下心来看书,看熟看透。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没有称呼 ,只有一处“你是侍萍”,为什么?侍萍左一个“老爷”,右一个“ 老爷”该怎么读?有哪些情感?有一处“朴园,你自然想不到, 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中“朴园”在修改中 被删掉,为什么?北京人艺决定谁扮演周朴园时,要求演员读“谁指 使你来的?”(用怎样语气,分寸感,最见功力。)“朴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 不老实

12、的人。 鲁 你不明白。他永远不会知道的。朴 那双方面都好 。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朴 (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 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为什么答非所问,不自觉地回忆。) (2)陈钟梁:教师范读不要过于张 扬。现在语文课,齐读过多,学生自己先 默默涵咏的少,最有质量的是默读,允许 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的停顿,要给学生足够 时间涵咏文字,老师动不动3分钟、5分钟 读完课文,显得过于急躁。4、玄思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世间老子:涤除玄览庄子:虚室生白(1)远思。晋代许询农理诗:“亹亹玄思得,濯濯情累除 。”文选

13、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亹亹玄思清,胸 中去机巧。” 吕延济注:“玄,远也。”(2)玄思默想。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此为创作之思) 清代黄叔琳注:“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 ,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寻心智之象, 约有二端:一则缘此知彼,有校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 用。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 兹之由矣。” (3)新课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14、能感受形象,品 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阅读玄思 :身入其境,心浸其文, 静想其形,默念其情,玄思其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 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文心雕龙知音) 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 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尘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15、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5、起作(说写-表达交流)(1)阴阳之道。 (2)讽诵、浸染、涵咏、玄思为“吸”,“起作”为“呼”。 (3)吸为阴,呼为阴。一吸一呼,一阴一阳。 (4)一阴一阳之谓道。 (5)以阴养阳,阳以达阴。非阴无以生阳,勿阳非以用阴 。(6)朱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 至乃复可见。三、归体伪语文教学当休矣1、新课标:(1)“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 特点实施教学。”(2)“语文教学应该注意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 握能力。”(1)汉语用字构词造句的排序理据 :时间事理先后律:时间早 的先说,时间晚的后说;原因条件先说,结果推论后说。空间

16、地位 大小律:空间大的先说,空间小的后说;地位高的先说,地位低的后 说。信息旧新轻重律:旧知信息先说,新传信息后说;次要信息先 说,重要信息后说。1A:李老汉 给女儿找 找了 一个女婿1B:李老汉 给女婿 找了 一个媳妇前句顺耳,后句别扭。前句符合“预想论”的亲疏关系顺 序:女儿与李老汉有血缘关系,预想高,该先说,儿媳妇无 血缘关系,预想度低,该后说。后句不符合预想论的血缘关 系顺序,女婿跟李老汉没有血缘关系,预想度低,不应先说 ,女婿的媳妇就是女儿,有血缘关系,预想度高,不应后说 。(2)象形 即:甲骨文中字形左部像一个装满食物的食器,字形右部是一个坐着的人,此人面向食器吃饭。说文: 即,即食也。就食。周易鼎:“鼎有实,我仇(配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