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2784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训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训练【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第一句、二句都借景抒情,这两句 的景有什么不同?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 用?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 情感?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 的提示总括作用。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 了题目,

2、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总结方法【例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 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问:这首诗体现了将士们怎样一种情感 ,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 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 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

3、重要 的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 特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 径。 总结方法【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问题。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三)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 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 。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 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总结方法【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

4、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此时杜鹃 花亦盛开。【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 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情感?(四)明意象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 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 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 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 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再如,诗歌一提到 “杨柳“,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多姿的春色 ,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 总结方法【例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 答问题。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

5、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 么深刻含义? (五)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 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 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 处的时代有关。 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颇有“终南 捷径”的味道。 总结方法【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 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第一句、二句都借景抒情,这两句 的景有什么不同?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 用? 课堂小结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 蓄,这就要求我们调动知识储备,掌 握一定的方法,尤其注意要全面把握 诗歌的内容,从多方面分析作者的思 想情感,这样才能提高诗歌鉴赏的得 分率。归纳要读懂诗歌,上面的几个角度可以提供 帮助:1、关注题目,理解内容;2、关注首尾句(联),理解内容;3、关注情意关键词,理解内容;4、关注常用意象,理解内容;5、关注常用典故,理解内容。6.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