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7861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吾又罢去 何为而在吾侧也 汝从(吾)于东 其然乎?其不然乎?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 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 。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 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状语后置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是这样呢?或(还是)不是这样 呢? “其其”格式构成 选择复句。特殊句式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 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 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

2、的竹子,幅 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 ,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 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 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 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 世称“三苏”。“三苏”和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 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 苏轼撰文同偃竹记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3、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筼筜yn d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 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 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 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 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 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 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 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

4、, 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 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 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 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tu)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 滨千亩在胸中。”偃竹,倾斜的竹子。记“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 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 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 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藻 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文与

5、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 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 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神 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 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 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 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 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 写一情深意切,悲恻动人之文。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畴昔( ) 7、缣素( ) 2、笔砚( ) 8、飞鹘( ) 3、以

6、书遗余( ) 9、蹑足( ) 4、喷饭( ) 10、轮扁( ) 5、寒梢( ) 11、斫轮( ) 6、筼筜( ) 12、箨龙( )chu ynpnwih ni pin zhu tushojinYndng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 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 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 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象剑 拔出鞘一样达几丈高,一生 长就是有节有叶的。如今画 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 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 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 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 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 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 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 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 、鹘鸟俯冲

7、下搏,稍一放松 就消失了。竹之始生,一寸之 萌耳,而节叶具焉。自 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 寻者,生而有之也。今 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 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 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 见,如兔起鹘落,少纵 则逝矣。 成:完全的。成竹:枝叶 茂盛长成了的竹子。原指 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 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 有成熟的计划。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 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 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 。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 捷流畅。纵:放;逝: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 很容易过去。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 不能做到这样

8、,但心里明 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 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 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 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没有实践的过错。所以 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 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 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 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 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 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 以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心 手不相应,不学 之过也。故凡有 见于中而操之不 熟者,平居自视 了然而临事忽焉 丧之,岂独竹乎 ?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 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 ,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 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 ;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 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9、如 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 ,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 ,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 画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 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 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 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子由为墨竹赋 以遗与可曰: “庖丁,解牛者 也,而养生者取 之;轮扁,斫轮 者也,而读书者 与之。今夫夫子 之托于斯竹也, 而予以为有道者 ,则非耶?”子 由未尝画也,故 得其意而已。若 予者,岂独得其 意,并得其法。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 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 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

10、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 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 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 :“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 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 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 。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 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 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 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 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 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与可画竹,初不自 贵重,四方之人持 缣素而请者,足相 蹑于其门。与可厌 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 为口实。及与可自 洋州还,而余为徐 州。与可以书遗余 曰:“近语士大夫 ,吾墨竹一派,近 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贻人口实:

11、贻:遗留;口实:话柄 。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 ,给人家留下话柄。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 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 ,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 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 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 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 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 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 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 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 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 “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 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 家养老啊。”书尾复写一诗,其 略云:“拟将一段鹅 溪绢,扫取寒梢万 尺长。”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 二百五十匹,知公 倦于笔砚,愿得此 绢

12、而已。”与可无以 答,则曰:“吾言妄 矣,世岂有万尺竹 哉?”余因而实之, 答其诗曰:“世间亦 有千寻竹,月落庭 空影许长。”与可笑 曰:“苏子辩矣,然 二百五十匹绢,吾 将买田而归老焉。”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 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 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 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 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 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 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 过笋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 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 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 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 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 笑起来,喷饭满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 竹遗予,曰:“此 竹数尺耳,而有万尺 之势。”

13、筼筜谷在洋 州,与可尝令予作 洋州三十咏,筼 筜谷其一也。予诗 云:“汉川修竹贱如 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 中,烧笋晚食,发函 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形容因突然发笑而把嘴 里的饭都喷出来的样子 。常用“令人喷饭”来 形容事情极其可笑。玩笑第二小节,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 有关的三件事。、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 画布当袜子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元丰二年正月 二十日,与可没于 陈州。是岁七月七 日,予在湖

14、州曝书 画,见此竹,废卷 而哭失声。昔曹孟 德祭桥公文, 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 与可于予亲厚无间 如此也。元丰二年正月二 十日,与可在陈州去 世了。这年七月七日 ,我在湖州晒书画, 看到这幅筼筜谷偃 竹,放下画卷痛哭 失声。从前曹孟德祭 桥玄文,有不祭祀坟 墓、车过腹痛的话头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 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 话,以见与可跟我这 样亲密无间啊。 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 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 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 亡友的悼念。 全 文 结 构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二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

15、论的心得 第三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 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 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 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 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 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 情。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 些启迪和教益?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 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 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 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 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简短的第 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 ,舒展自如。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 ,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 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