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03817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设计构景十八法-香景(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名:王世尊 郭威指导老师:尹恒烨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香景一直备受人们的 喜爱。传 说当年金主兀术就是因为读了柳永描写 杭州美景的词,深 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所引 诱,而生了南侵之心。园 林之香,除了夏荷、秋 桂和春兰、冬梅之外,名目繁多 举不胜举。就 连一般的松、竹有时也会散发出特别的清香 ,甚 至苔藓、小草等低等植物也会发出诱人的气息。 所有 这些作用于嗅觉的无形风景信息,加强了园 景的动人魅力 。由于园林地势起伏,又常常被分 隔成许多小小院落,以 至人们在游览时所闻到的 香味往往是一阵阵,若有若无、 淡雅含蓄的这 比浓烈、带有刺激性的香更令人陶醉。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北京颐和园玉澜堂古园

2、中赏香的景点着实不少,颐和园除了上 述两处,还 有赏藕香的小配殿藕香榭,赏兰熏桂 馥的澄爽斋赏草木 开花时齐荣敷芳的芳辉殿。 更为人所乐道的是北京恭王府 花园(即萃锦园)中 的赏香景色。此园是清代京师名胜什刹海 附近的名园,传说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曾以此园 作 为书中大观园风景的创作蓝本。也许是园内居 住着许多仕 女,所以许多景致均以“香“为主题。 据留存下来的诗文 看,带有“香”字的景名就有吟 香醉月、秀挹恒香、樵香 径、雨香岭和妙香亭等 六、七处。这些香景,丰富了园林 的欣赏范围 大大提高了游人的趣味。植物景致不仅色美、形美、香美,而且还具 有声美。诗 人词客,因为熟知韵律曲调,对声音 也

3、特别敏感,所以古 来园林就很注重风声雨 声、松涛声、竹萧声等声景的借 鉴和创造,特别 是卧石听松每每是园林中与听泉并重的 主景。颐和园赏藕香小配殿藕香榭颐和园澄爽斋“风过有声留竹韵,月夜无处不花香”。这是 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 辉园“竹苑“一景的楹联。 岭南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故以花木为 主题 的景致也多,如清辉园内便有花市(音纳静 也)、惜阴书屋等都以 赏花树青铜等闻名。特别是 花岢和惜阴书屋之间的一棵玉堂春(又名木兰) , 是园主人于清末赴开封应顺天乡试后从苏州购归 的,至今已近百年。 但主人最赏识的却是风吹新 篁而发出的飒飒之声,使人不禁想起唐诗人 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

4、孤傲风姿。松涛、竹箫之声需要风的帮助而浙淅沥沥 的雨丝打在一些大叶植 物上也能发出美妙动 听的天籁之音,使园林自然交响曲更为完善。这 些植物主要有芭蕉和荷叶。芭蕉修茎大叶,姿态入画,高舒垂荫苍翠 如洗,多种于窗前和墙隅 是古园中渲染情调、 颇具文意的植物。在晴天,它宛如伞盖的大叶, 能给书斋小筑的窗前投下一片凉爽的绿影。而雨 天,除了其形色之外, 雨点敲打芭蕉叶的轻重缓 急的节奏声,更令人心醉。拙政园听雨轩小院 内,在池畔石问植几株芭蕉,得体地创造了一个 声色俱美的欣赏空间。 留园揖峰轩一旁的咫尺庭 院,只植一株芭蕉隔廊与石林小院美石相对 , 也道出了这一主题。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辉园“竹苑“

5、留园揖峰轩一旁的咫尺庭院“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的名句古园中 也多照此意 境设置赏声之处。池中植荷是古典园 林的传统,所以江南 宅园每每称中心水池为荷花 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叶圆 而浓绿,花艳又幽 香,观赏价值甚高。从初夏“小荷才露 尖尖角,早 有蜻蜓立上头”起,一直可以欣赏到夏未而 残荷 听雨可谓是赏荷的“绝唱“。听雨每每在滨水的斋 馆 中,透过开敞的四壁既可隔水观赏朦朦胧胧的 园林雨景, 又可聆听雨珠落玉盘的嘀嗒声,常常 引发人们的诗兴画意 。拙政园听雨轩小院香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借景对象,随季节、时令、天 气变化而借景不同的香味,蕴涵着不同的意境内涵。如扬州乾隆 年间“双峰云栈”中

6、的香露亭,“循(听 泉)楼后山径数折,有 亭题曰香露。其间上下,皆种梅花。其山左右,丛桂森翳,故而 名此。”,可见香露亭利用了周围的环境中配置的梅花和 桂花, 在秋冬时节,清香飘逸,亭不炫耀其花,而是借景因花香而熏香 的露水入景,巧妙地点出了秋季赏桂的意境。 借景香味所产生的意境借景香味能够产生不同的意境,可以通过借景自然界的各种香 味来营造清雅脱俗的仙境景色,如借景花香、草香、树香、泥土 香等等香味元素,令人神骨俱清,仿佛 进入到幽雅的仙境之中。 如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香山曰:“杏花香,香山也,入鼻 无他馥,经蕊飞白之句”(刘国栋,2006),香山之名源自于杏 花香, 其中香雾窟、雨香馆、香

7、岩室、香山寺等景点都是因香而 设,尤其是位于山腰的香雾窟,乾隆根据其景四周绿荫环绕、香 花扑鼻的特点而将其命名为香雾窟,把香味 和雾景联系起来,令 人仿佛身处仙境。借景散发芳香的花卉或具有幽香叶腺的植物,将花木之味作为 景外之景,使人倍感身心爽朗,能借以表达一种如置身郊野的暗示, 大有闲情野致,使人联想到 隐于山林的隐逸之趣。如南宋临安建于环 境优美的山林地的园林后苑中建有净香亭,四周是开有幽雅兰花 的竹林,在亭中借景兰花、竹叶的幽香,令人感到仿佛 是在山野中隐 居一般。 借景香味就如同给风景园林配上了画外音、传达了言外意、赋予 了象外境一般,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幽深而不知出处,这种强烈的诱 惑

8、力和引导力使人寻香而 至,引人探寻香味之源。风景园林造景中往 往通过感官的移情,来烘托香味对观赏者的熏陶已经到了五脏六腑都 陶醉于其中的程度,甚至许多诗人将一些无香之花比 喻成有香气,令 人遐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 肆留别)诗中提出了柳花香的概念,实际上是借柳花来暗示送行者 饯行时的酒 香。而一些风景园林造景中也将香味这种通过嗅觉感知的 事物移情到听觉等其他感官感知的事物,如狮子林入口门上的“读画 ”、“听香”等额题,以“听香”提升 “闻香”或“嗅香”,也反映 了香氛子必藉风为传媒,风有声,故可听,同时,也道出了中国传统 二十四花信循时令传播花信息的真谛。 “借

9、香入境”的造景手法 借景香味,按照香味的来源、景点所处的地势高低和地理 环境的不同,视植物的高度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造景的手法,大致 可以分为“平”、“坡”、“凸”、“凹”、“夹”五种方法。 1 采用“平”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 采用“平”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由于植株较低使香 氛子主要集中在地面附近,不需要抬高观景点的位置,能最大限度 地接近香花、香叶植物,从而借景 到浓郁的花香、叶香(图1)。如 承德避暑山庄的冷香亭,据记载“敖汉所产较关内特佳,山庄移植 之有曲水荷香,香远溢清,观莲所,冷香亭诸胜”(韩 利,2000) ,为借景敖汉荷花的冷香而建,正如乾隆冷香亭诗三中所写“ 亭枕

10、莲塘环水芳,十分花带五分凉。因之悟得迟禁久,两字名真副冷香。”,诗中“枕”字 突出了采用“平”的方法来造景冷香亭,将亭设于一个北边有 长堤的藏风的水湾岸边的平 地上,并且没有抬高亭基,亭的位 置恰巧使亭前水湾位于观赏者45度视角范围内,使人能很好地 欣赏热河志中记载的“(冷香亭)山庄荷花,秋深未落, 与晚 菊同韵。”的敖汉荷花深秋与晚菊寒梅同放的美景,通过 皮肤感受凉爽之气候,通过鼻子借景敖汉莲花四溢的幽香,正 如乾隆冷香 亭诗一:“四柱池亭绕绿荷,冷香雨后袭人多 。七襄可识天孙锦,弥望盈盈接绛河。”、以及冷香亭诗 二中所写“潦水寒潭芦荻仓,汀沙白露欲为霜。晚荷几 朵支欹 影,风韵今朝挹冷香。

11、”,正是因为亭采用“平”的方法,更 接近莲塘中盛开的敖汉荷花,其清香不断袭入冷香亭中,通过 借景冷香来渲 染敖汉荷花不仅廉洁纯朴、出污泥而不染,更有 “斗霜傲寒”的高贵品质(图2、3)。图2 承德避暑山庄冷香亭(啸天,2004)图3 承德避暑山庄冷香亭分析图(承德古建筑,1982)采用“坡”的方法可以一边借景花卉、灌木的整体景色 ,一边借景花卉、灌木的香味。观景点所处的位置与白天北 坡、南坡山地风的方向关系紧密,亭、台等 观景点最好能 设于山地风向的下风向,散发香味的花卉、灌木宜设在山地 风向的上风向,有利于利用风向借景香味(图4)。在苏州 邓尉山的小香雪亭便建在山坡 上,借景坡下丛植的梅花林

12、 ,既可借景梅花盛开时的整体景色,又可借景梅花的香气。 再如扬州“锦泉花屿”一景中:“至是亭沼既适,梅花缤纷 。轩右北转,登山 径而至香雪亭。”,亭建于山上,正如 亭中对联所写:“香中别有韵;天意不教迟”,借景白色梅 花 盛开时的香气和梅花盛开时如香雪覆盖的整体景色。 采用“坡”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图4 采用“坡”的方法借景香味图5 采用“凸”的方法借景香味采用“凸”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乔灌木 采用“凸”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乔木和大型灌木,因 其散发的香氛子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加 上风流的吹拂,香味由花朵聚集处向地面呈现由 浓变淡的 趋势。因此,采用“凸”的方法设景,如将亭、

13、台、观景 平台等景观建筑、构筑物建于假山顶上;或者利用建筑本 身的高度、增加建筑的层数等,都可以取 得较好的借景香 味的效果(图5)。当然,仍旧采用“平”的方法造景也可 以借景香味,只是没有采用“凸”的方法造景借到的香味 更为浓郁罢了。如北京恭王府花 园的妙香亭设于浓荫蔽天 的国槐下,亭采用两层,由亭后的假山云梯登至二层,用 描有彩绘的平顶,平面为海棠形,亭基、亭柱均采用海棠 形,都暗示了借景海棠的 香气(图6)。图7 采用“凹”的方法借景香味图8 扬州小香雪鸟瞰图 采用“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采用“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适用于 在谷地中造景。因其香氛子主要集中在地平线以

14、下,而且 谷地的环境特征是无风的天气比较多,采用 “凹”的方法 ,因谷就势造景,可以更好地借景谷中积聚的香味(图7 )。如扬州小香雪即是在群植的梅花林中设重檐六角亭一 座是利用谷地聚积香气的实例,据阮 亨广陵名胜全图 下册第七中记载:“小香雪,在法净寺东,就深谷,履平 源,一望琼枝纤干,皆梅树也。月明雪净,疏影繁花间, 为清香世界”,观赏 冬季原有的“十亩梅园”中满天遍野 盛开的梅花,正如乾隆题诗所说“比雪雪昌若,曰香香澹 如”,香气扑鼻,体现“雪逊梅花一缕香”意境 (图8) 。 采用“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植物 采用“夹”的方法借景有香味的花卉、灌木、乔木等 植物,是利用了植物本身的围合特性

15、,形成人工的、利用 植物塑造的“谷”的地形中,形成两侧花木相夹 的美景。 如明代王世贞弇山园记中描述的“夹”的造景方法: “入门,则皆织竹为高垣,旁蔓红白蔷薇、荼蘼、月季、 丁香之属,花时雕满眼,左右丛发,不飔 而馥,取岑嘉州 语,名之曰:惹香径。”(赵厚均,杨鉴生,2005) ,用编制竹子作成蔷薇、荼蘼、月季、丁香等花卉攀援用 的高墙,设在道路两侧,开花 时满眼都是雕镂彩绘,没有 风的时候都很清香,因此取岑参的话起景名为惹香径。 结语目前,也有一些以借“香味”为造景主题的实例,体 现了人们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注重和挖掘,以及对“ 借香入境”意境的追求。 多数设计是利用植物的配置来体现香味的意境,尤其是 通过群植花灌木的方法,形成同种花木大片开放的宏伟 气势。如日本兵库县世界梅公园中的中国梅园便 采用“ 坡”的方法造景,将一座双柱花岗石牌坊设在进入景点 处的入口上来点“雪海香涛”的景题,借景牌坊周围种 植大片的梅花和杜鹃等花灌木,形成风过雪涛送 香的意 境(图9)。 图9 日本兵库县世界梅公园中的中国梅园的“雪 海香涛”香景欣赏岭南清辉园樵香苑无锡惠园拙政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