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88987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采写:本报记者苏婷“从来就有的,一定是对的吗?”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反思、咀嚼、琢磨,会使人站在全新的视角看问题。 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 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 北京市东城区进行了 10 年的“尊重”教育研究。当课题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习惯”的问题浮出了“水面”要教育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作为教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习惯,是不

2、是都考虑了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这些习惯太普遍、太无意因而太习以为常,似乎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人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很少有人去细想它们的缺失与合理。而恰恰就是这些微小处、几乎“没过脑子”的习惯,在折射着、体现着教育者的理念。 将“尊重教育”做成了品牌的东城区,成功召开了一次跨越本区范围的“深化尊重教育,反思教育习惯”研讨会,一批来自一线的教师讲述了自己的鲜活案例。这些整天跟学生摸爬滚打的老师们,从平素的习惯中“自拔”出来,站到一定的高度上,用人本的理念和尊重的目光对自己的、同事的、学校里发生的、发生着的一些“成自然”的行为进行审视,产生了全新的感悟。 不久前,一本反思教育习惯将他们列举的案例结集,启示

3、更广大的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有意思的是,大家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发生着。细细琢磨,真的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迟到了,请轻轻走进教室迟到了,请轻轻走进教室 上课已经好一会儿了。老师正讲到兴头上,同学们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一声突然传出的“报告!”,打破了渐入佳境的课堂气氛,老师的思维中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移到门口。如果老师反应不及时,马上就会有另一声“报告”接踵而来。还有胆小的学生,在门外已怯怯地喊了几声“报告”,里边讲着课的老师根本没听见。看到有些学生的目光异样,老师还以为自己哪儿讲错了或出了什么事。在下面的提示下,才知道外面有人,恍然大悟的老师叫进了迟

4、到的学生,却已忘记自己刚才说到哪儿了 迟到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方可进入教室;向老师说明原因后才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既然不同的“报告”声会有不同的结果,都要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北京 22 中青年教师郝月双想到,为何不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呢?学生迟到肯定有原因,很少有故意捣乱而晚来的。在课堂当时询问,无论老师还是所有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而因为迟到的个别人而耽误大家的时间,实在得不偿失。 于是郝老师在班里尝试:“凡是上我的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时郝老师还担心,会不会使迟到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呢?几次之后,她发现以前的尴尬局面都避免了

5、:晚到的学生往往用带着歉意的目光和老师交流后,赶忙投入到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中。等到下课后,他们又会马上主动找老师说明迟到原因。郝老师说自己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学生跟自己的距离更近了。 “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长时间当班主任的老师,可能都会有北京市阜成路中学英语教师庞春泉这种感觉和工作方式:班级就像自己的家。在自己的课上看到班里有什么问题就想说,听到科任老师反映问题也要说,有时上课后先唠叨十几分钟成了习惯。往往,班主任老师还认为这是自己负责任、对班级有感情的表现。 终于有一天,庞老师的一个学生忍不住说:“老师,我希望在您上课的时候,更多地听到的是英语课”对他占

6、用上课时间讲非课内知识提出了婉转的“抗议”。 庞春泉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反思:课时宝贵,如果学生上我的课干别的事,我肯定也会不高兴,说他们“不务正业”。那我上课时说班里的事又该怎么算?班主任管理班级是履行责任,但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表上排的是“英语”而不是“班会”时,我的身份应该首先是英语老师。如果我还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就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而学生们是无处讨要这失去的时间的。同时,这样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老师!”反思过后的庞老师告诫自己。 他认识到,虽然身兼英语教师和班主任两重身份,但每个身份的职责范围是不同的。尊重学生,要明确不同

7、角色的不同职责:“铃声就是上课的命令。那时,我的权力和责任都是讲课。” 学生该怎么进老师办公室?学生该怎么进老师办公室? “报告!”“报告!”教师办公室的门口,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学生喊了半天“报告”,屋里的几位老师因为不知是找谁,就谁都没应答。结果可能是:“报告”声再次响起时,已经有了些胆怯。终于有一位教师抬起头来环顾周围的同事,见都没反应才发出短短的一个字:“进!” 另一个场景是,办公室里的老师都在伏案工作,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了。几位教师同时抬头,只见一个学生一手握着门把手,身体向里探着张望。“找谁?”窘迫的学生似是自言自语:“不在”,便抽出头不见了。这边,屋里的老师颇有微词,“也不知道

8、喊报告,不懂礼貌!” 每天,这样的情形都会在许多办公室的内外频繁发生,很多学生都有过喊了报告、却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的经历。 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的杨凤军老师在反思中想到:这样,办公室的门就成了师生之间正常交流的一道障碍。特别是杨老师面对的已有强烈自尊心的高中学生,有时难以启齿喊“报告”,便会采取推门而入的“不够礼貌”方式。于是,杨凤军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宣布:“到办公室找我不用喊报告,但请敲门。”起初,是学生们不习惯了。杨老师在自己办公室的门上很认真地贴上了一张字条:“尊重,从敲门开始”,因为朋友式的会面也有礼貌要讲。 变“报告”为“敲门”,使师生间的交流畅通了。办公室成为学生的资源库,

9、谁“点击”的次数多,谁占有的资源就多,谁的问题解决得就好。 老师对学生也应该心怀感激老师对学生也应该心怀感激 “初为人师时,为掩盖自己的年轻而尽快树立起师道尊严,我学着老先生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就是认为学生听老师的话天经地义。结果,学生们好像很怕我了。但当面一样,背后又一样,很少听到他们和我说心里话。不能交心怎么达到教育的效果呢?”北京第 125 中学的孙超老师讲起自己的反思过程。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从来没对我说过感谢二字,因为在她的意识里,我是属于她的,理应为她做一切事;我的老师也从未对我说过感谢,因为老师对学生永远是师恩似海,怎敢企望老师的感谢呢?而这一切在我的意识里也

10、形成了习惯” 肯定不只孙超一位,很多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孙老师对这一现象反思后,要求自己把学生看成是与老师平等的个体,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老师不能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而应该学会感谢,当然包括感谢学生感谢科代表帮自己给全班同学发批改后的作业本;感谢值日生把黑板擦得那么干净;感谢学生能够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感谢同学们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感谢一位因塞车气喘嘘嘘地赶着跑来却已迟到的学生孙超老师真诚地感谢学生为支持自己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而逐渐适应了老师经常性感谢的学生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更加自尊并懂得尊重他人。 轻轻地,悄悄地,改变一个不被人过多细想的习惯,给孙超老师带来了与学生心灵的沟

11、通。他慢慢感觉到:学生们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了,可以说说心里话了。这中间的和谐与快乐妙不可言。于是,他指点家长真诚地感谢孩子的努力;引导学生利用每天放学总结的时间互相感谢:感谢值日班长一天的操劳;感谢值日生为大家创造的整洁环境;感谢科代表把我的作业收起来交给老师;感谢老师在课堂记录本上对自己的批评,它会使我少走弯路 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 一些老师的一组动画:班会上,用食指指着大家说,“看看,某某现在这样了,你们也快差不多了!”“你们就跟他学吧,早晚都得完蛋!”办公室里的“单兵教练”:“作业又没完成吧?你怎么这么懒呀!真是谁的孩子像谁啊!从你身上看,你父母也好不到哪儿去,要不怎么有你

12、这样的孩子呢?”楼道里个别训导又犯了错的学生:“上次你干的好事已经轰动全校了,看你的苗头,怎么,还想再出出名?” 北京市东城区综合高中的青年教师牛辉,将看到和听到的一些老师批评学生的做法勾勒出来后,心中颇不是滋味。当教师固然辛苦,对“问题学生”要苦口婆心地教育,“恨铁不成钢”也是为了他们好。但在教育中往往下意识地、习惯地把一个人的错误与他的同学、家长和过去联系起来,一股脑儿地“捎上”批评,不但“冤枉”了他人,教育的效果也不好。要么是学生无地自容、自暴自弃,要么是“为保卫家长或朋友的尊严”而“向老师宣战”。 初出茅庐的牛老师注意到这个“不良”的教育习惯后,要求自己遇到情况时,“针对问题谈问题,批

13、评一点不影射其他。” 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向上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也参与了尊重课题的研究。一次,该校宋志侠老师听了一节挺成功的语文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根似是“武器”的食指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这是一种习惯有问题的习惯。从尊重的角度,宋老师进行了反思。指指点点,是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叫起学生的方式,自己也常常无意识地“指点”。从那位老师的动作,他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当时意识不到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这种行为暴露了我们教师头

14、脑中的旧观念:还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与我们平等的活生生的个体。在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只是小毛孩子,用食指点将没什么。看来,我们喊了半天新教育理念,也许只学了标,离本还差得远呢。” 尊重应该是无微不至的。宋志侠老师于是提出,在叫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改“指”为“请”,手心向上,做出一个优雅的动作。虽然只是一个张开全部手指的变化,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指”,传达了上对下的命令;“请”,则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同时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宋老师反思了这个习惯后还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像“指”与“请”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小题”,却值得教师去“大做”,最终改变的是头脑

15、深处的观念。把本子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课桌上把本子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一天,两位同学一块儿来找他们的班主任北京东城区地坛小学的杨继军老师,因为一位把另一位的本子扔到了地上,本子沾上了泥水。杨老师用疑惑的眼光看着那个“被告”的同学,心想:不可能吧,他可班里最老实的孩子啊。孩子开口道:“老师,我想学您,一扔一个准!”不巧的是他没扔准,当时地上正好洒了水,便被拉来告状了。 原来,杨老师在班里给学生发作业本时,有时为了省事,就把本子扔过去。因为“投掷”一般都很准确,还让他自我感觉很好呢。有一次,全班学生正在安静地写作业,杨老师在前面批改作业。批着批着,他发现一个学生没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作业。一气之下,想

16、都没想就把本子扔了过去。那个学生坐在第三个,本子像只小鸟一样,不偏不倚落在了他桌上,“记得当时吓了他一跳。” 刚才那场学生之间的小纠纷让杨老师很感触动:“小干部曾学着我的口吻教训同学,学生们也学着我的样子热心助人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不少我的影子。这说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那样重要。我的随手一扔,扔掉的究竟是什么?”仔细分析,杨老师认为“潇洒扔一回”的原因,首先是习惯使然。不少老师都这样做过,他自己小的时候也曾羡慕过老师“百步穿杨”的“扔功”。其实归根到底,是老师没把学生当回事,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在教室里至高无上,在学生面前可以随心所欲。假如座位上坐的是领导、同事,老师还会这样扔吗? “尊重学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也不能轻视,”杨继军老师不断提醒自己。反思了这个习惯后,他在发本时一直坚持轻轻地把本子放在学生的课桌上。如果是让学生帮助发,也要叮嘱他们不能扔。 别动不动就别动不动就“请请”家长家长 “老师,多次犯错儿请原谅,我不是有意的。我曾想到死,但我舍不得父母,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