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8874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赏析古典诗词意象 的概念及分类意象的概念l诗词之中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 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 ”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 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 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的分类一、 忧愁类意象 二、 思念类意象 三、 爱情类意象 四、 节操类意象 一、 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 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 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 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 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 ,或借物抒愁。 如:水、杜鹃、梧桐、 蝉、丁香等。二、 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 来抒发思

2、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 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 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 如:月亮、鹧鸪 、 鸿雁、浮云 等三、 爱情 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 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如 :莲、梅子 、燕等四、 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 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 或自况。 如:松、梅、竹、兰、菊、石等 。中国古典诗 词意象例谈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一,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 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 生发出无尽的忧思.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赵嘏寒塘雁,春秋

3、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 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 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 浓浓的乡愁.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 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 了“信使“的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 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 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浩淼的江水与低压的阴云之间,只有一 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显得那样孤 单,

4、渺小,无助.词人正是借用孤雁的形象 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 心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 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 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 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 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 起故乡,亲人.二,月 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静夜思 还如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 味在心头.不仅如此,月亮还是游子与故乡联系的媒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 杜甫月夜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

5、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 对妻子家人的思念.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0州月圆, 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 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 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 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 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 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 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 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 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

6、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 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 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 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 放在天地间的渺小; 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之悲.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四,落花(落红)落花极易让人联想 到春天的逝去,人生 美好时光的流逝,青 春的凋零,友人的离 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 的逝去.美丽鲜活的 生命的凋零,当然会 在人的心头引起阵阵 的伤感.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

7、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 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全浓缩在“落花时 节“这四个字里了.想当年,歧王宅里,崔九堂前, 杜甫和友人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 大唐也正处于其全盛时期.如今,诗人和友人历 经时世艰难,流落江南,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 花时节“;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江河日下日 益衰微,也到了“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 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感慨万千!五,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 ,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 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不仅为全曲的意境 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而且 也暗示日暮已经降临.薄暮 起,乡愁便起.这已渗透至我 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 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动情 力量.六,杜鹃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 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 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 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 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 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 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 ,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 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 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 幽深的乡思.七,燕子 燕子是深受诗人喜爱的意象.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 暖睡鸳鸯.“白居易钱塘湖春 行:“几处早莺争暖树,

10、谁家新 燕啄春泥.“但燕子双飞经常用 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 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 恨苦,斜光刻晓穿朱户.“晏几道 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 燕双飞.“八,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 人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狱中咏蝉:“露重飞 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但秋 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 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 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 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

11、高唱,渲染 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 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 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 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 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 这样的情思. 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 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 情境.如严维丹阳送韦参 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 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 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张 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九,乌鸦十,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 离愁

12、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 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 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十一、柳树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 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 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 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

13、以“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 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 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 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 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 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十二、水 在中国古代 诗歌里和绵绵的 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 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自是人 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 比喻绵绵不断的 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 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 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以 流水与离愁关 合,也是古典 诗歌中常用的 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