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7811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2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重难点梳理十四、中庸之道 (哲学理念 ) 课文理解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 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 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时,专门把 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 为“四书”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 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 而不同”,对人宽容,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 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 论。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 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 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

2、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 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 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 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 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 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 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 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中庸和“折中主义”并不是同一概念。“折中 主义”用的是掩盖矛盾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是 一种以不要原则为前提的委曲求全。在生活中 ,折中者就是“和事佬”,在大是大非面前,他 们是“老好人”。而中庸决不是各打五十大

3、板, 不是不要原则,不是不分是非。因此在本文的 (17.13)章中孔子讨厌“乡原”这些折衷主义者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 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 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 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 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 定。课文梳理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是最高 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 也是

4、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 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 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 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 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

5、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 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 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 ,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既然子 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二 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 (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译文】孔子说:“君

6、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既不亲近哪 个,也不疏远哪个,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 “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 ,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 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jun, 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 ,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 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7、退缩,不敢作为。孔 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 制度和道德规范。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 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 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只 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 也是不可行的。”【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

8、 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 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 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 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 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 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 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 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 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 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

9、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 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 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 此不同。 (2)同:无差别的同一。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 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 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 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 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10、,只求与别人完全一 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 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 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全 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 也是不能肯定的。不如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的 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 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

11、也是 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 义。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译文】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不讲是非原则的伪君子 ,就是破坏道德的人。”【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 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 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 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 子。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 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 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 者,恶不

12、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1)恶:音w,厌恶。 (2):衍文(3)讪:sh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5)徼:音jio,窃取, 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8)讦:音 ji,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 “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 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 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 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 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 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相关试题阅读论语

13、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五校 联考)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这种精神 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一 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中庸思想,标准是“义”。(答仁义、道义也可 )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始 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 ”,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徳”,即“义”。不讲是非的 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 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统测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 及。”

14、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4分)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 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 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 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 理即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三问3分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 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 之,

15、少者怀之。”(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5)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 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 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 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 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 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 现实意义。(6分)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

16、文字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 ,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 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 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分)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 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 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 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 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 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 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 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