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7529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勤于积累巧推断 结合语境细斟酌 文言实词 主要指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量 词。文言实词 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 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 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有两点值 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即文言文中常见 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 含义”,也就是该词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而不是一般词典中的意义。由于文言实词绝 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 在 特定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 ,则需要考 生有丰富的实词积 累,并仔细揣摩具体语境 进行准确迁移。真题体验延伸科目一考试 http

2、:/ 2016年科目一模拟考试题 科目二考试 http:/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考试内容、 考试视频 科目三考试 http:/ 实际道路考试技巧 科目四考试 http:/ 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 最新试题 文章助读 批注: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 ;品行,刚正不阿。 批注: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 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 :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 。事件3,晋 升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

3、百姓。事件4 ,孝宗即位,召拜为左都御史。 批注:主要事迹二。时间 :弘治年间。事 件1,弘治事件,上书议论 十五事。事件2, 做兵部尚书,黜贪懦者三十余人。事件3, 总结 在兵部十三年,劝皇帝如何教导太子, 请求皇帝令有关部门赈 灾,训士卒备不虞。 批注:主要事迹三。事件1,代替倪岳做吏 部尚书。事件2,劝皇帝减膳撤乐等,又上 奏吏部职掌十件事。 批注: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 ,正德五年去世。 批注: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2.重气节、正道直行。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在 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4、推断 ,或采取筛选 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 选项 ,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 ,在此处应为 “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 ,只相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 为“升职”。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 进士,后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 。可见 熟语“备忘录”。C.“振”通“赈”,救济。D.“勒” ,铭刻,可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 勒归无计”就是“雕刻”的意思。 尝试 解答 A 点评 拜:授予官职。陈情表中有“拜 臣郎中,除臣洗马”。 答案 A 点评 颦:皱眉头。成语“东施效颦”中有 此解释。 答案 D基础整合覆盖 解析 A“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 职

5、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 理办法,“禽”按本义讲 不通,可考虑其为通 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B.“ 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 ,“召”就是“召”不 通“诏”。C.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为 “ 相称”。D.根据语境知“甚说”应是皇上听到龚 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 “高兴”。 答案 B 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 ,渤海郡及其 相邻地区闹饥 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 住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 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 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 ,见他身 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

6、 遂并非像人们 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 之感。宣帝问龚 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 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 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 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 寒所 迫,地 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 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罢了。您打 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 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 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 行安抚 。” 知识点二 一词多义 狠抓基础 多义实词 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 考查 的重点。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 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 中较

7、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 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 遍。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和假借义之分。在多义词 的诸多义项 中,总 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我们称之为 本义;这个词还 有一些义项 ,都是由这个本 义引申或比喻而来的,叫作引申义或比喻义 ;有时,一个词还 有义项 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 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假借义 。 除假借义以外,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三 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 系,而且 本义又联系着字形。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语 言知识,将大大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多 义词 。如: 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 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一是要

8、掌握一个 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 。例如“见”最常见的意 义是看见,谒见 ,见解,见识 ,( 现)出现,显现 ,表被动,放在动词 前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文言词中一词多义现 象极为普遍,平时学习这类词应 当有系统 观念,即建立某个词的词义 系统,了解其全 部意义,并把握每个意义的运用环境,临考 时方不致无所适从。二是要因文定义。一个 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 ,就只 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故在解释文言词语 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 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文 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 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 。 解析 A根据语境知“王岳”

9、和“司州牧”应 是同一人,所以此处应为 “授予官职”。B.根 据语境“名”“行”是并列关系。“名”是“名声”,“ 行”应是“品行”。C.根据语义 搭配,“短小”的 应是“形体”,所以“形”应是“形体、身体”。D. 根据语境,是后来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 件,“寻”应为 “找到”。 答案 D 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任命为司州牧,听说 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召他做法曹官。孟 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 ,清河王岳因其矮 小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 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才对孟业说 : “您判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体和容貌 。”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太守,为官以宽厚和 仁惠著称。

10、那一年,麦子一茎长五个穗,其 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人认为 这是被(孟业)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知识点三 古今异义 狠抓基础 “古今异义”,即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 微、容易 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词义扩 大 ;词义缩 小;词义转 移;感情色彩变 化;名称说法改变。 (1)词义扩 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 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 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 大 。 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 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 整体。 例: 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 (2)词义缩 小:词义 的缩小,是指词的古

11、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 得狭小的现象。如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 示坏的气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 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必须解释为 “气 味”。 (3)词义转 移:古汉语 中的一些词义 ,随着 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 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叫词义 的转移。词义 的 转移在汉语 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如:“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的“涕”只能解释 为“眼泪”。 (4)词义 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 在演变 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叫作词义 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一 词,古义表示

12、出身低微,见识 浅陋,是一个 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性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 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解析 A“其实”在文中是两个词“他实际 上”,属于古今异义。B.“左右”现在指方位, 在文中指“身边的人”,由课本廉颇蔺 相如 列传可知道。C.“不过”在文中应是“不超过” 属于古今异义,和现代汉语 “只是”不同。D.“ 以为”在文中就是“认为 ”的意思,不属于古今 异义。 答案 A 参考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 强弓,他实际 上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 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 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

13、到一半就停止,都 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 王,谁能拉得开呢?”宣王非常高兴。但是, 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力气的弓,但是他 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力气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 的是名而失了实。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 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解析 A刘兰芝应该 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 助的应是“急”,此处“

14、缓”为暗衬。C.“得”指“成 功”,“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 用,无 偏指。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 入,偏指“入”, 此处是偏义复词。 答案 C技法探究例破 文言实词 推断5法 1. 代入语境法 文言文中对实词 的考查,准确地说是考查实 词在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特属的含义。要想准 确判断其含义,必须结 合语境,仔细分析,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为我 们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提供了探究途径。 技法演示:“人众车舆 ”这是一个并列结构 ,“人”对应 “车”,“众”对应 “舆”,所以“众”与 “舆”的词义 相近或相反,结合后文的“万物 殷富”可以确认,“众”与“舆”的意义应该 相 近,这里

15、把“舆”解释为 “众多”是正确的。 适用方法 代入语境法 推断方法 此题考查判断文言实词 意义 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 ,用代 入语境法选择 。A项,揭:举;B项,去 :离开;C项,使:使者。 答案 D 适用方法 代入语境法 推断方法 此题考查多义实词 的辨析能力 ,亦可采用代入语境法选择 。A项,“使”均 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 ”;C项 ,“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 “缘故” 和“所以”。 答案 D 适用方法 语法甄别法 推断方法 此题考查对 文言文实词 活用的 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甄别法。A项 ,“道”,应为 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 古汉语 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 用 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 “飞” 。B项,“诈”本义为 “虚伪”,形容词,作“造” 的宾语 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项,“ 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 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 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 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 答案 A 适用方法 代入语境法或形训联 想法 答案 第句中“兹”是“这”义,第句中“ 兹”通“滋”,更加。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