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787349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8 . 0 4新闻记者一、“时评热” 的兴起及背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 在很大意义上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 更是新闻解读的竞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 跨入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尤其是作为快速评论的 “新闻时评” ,在经历了以往相当时间的沉寂以后, 重又焕发生机, 风起云涌。翻开报纸、 打开电视、 收听广播、 点开网页, 时评四面开花, 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媒体开辟了 “今日时评” 、“新闻热评” 、“新闻时评” 、“时评” 一类的评论专栏或专版, 每周一次或每周五次甚而每天一次固定刊发, 兴起了一股 “时评热” 。其中, 尤以 人民日报 的 人民时评 影响最大。2 0 0 5年

2、4月, 该专栏在第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以来, 逐步成为 人民日报引导社会热点、 承担历史使命与责任的一个平台, 是该报在新闻宣传内容、 形式、 方法上的一种自主创新, 是清新评论文风、 壮大评论品种、盘活评论人力资源的实践舞台, 是 “改革先锋版” ( 第五版视点新闻)争创新优势的实际举措, 也是加强报网互动, 实现报网双赢的重要途径。除 人民时评 外, 在全国影响较大的还有新华社的 新华时评 、中国青年报 的 冰点时评 以及 文汇报 的 文汇时评 等。当下方兴未艾的 “时评热” 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本初意义上的

3、回归。 大家知道, 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大功能, 即提供信息和 “影响社会与公众” 。 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 “传递” 信息十分重视, 对 “影响社会和公众” 则认识不足, 也就是说对新闻报道很为看重, 而对新闻的分析与评论较为忽视。但随着受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需求的信息不仅是 “量” 的诉求, 更重要的是 “质” 的诉求,特别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受众的阅读方式也由传统的 “有序式阅读” 向 “跳跃式阅读” 发展。 二是满足公众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掌握了一定知识, 具有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只要你关注着国脉民瘼、 国计民生, 坚守着良知与

4、公正, 你就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实现自己的话语权。 因此, 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 让广大受众也介入 “品头论足” 的社会生活,给公众提供自由表述的话语平台,是我们当代媒体人的共同责任。三是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现实反映。 实践表明, 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主要之策, 就是以 “内容为王” , 即在内容生产上下工夫,特别是在向受众提供对新闻的深入分析与权威评论上下工夫。 新闻时评,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赖以生存的自由空间,才得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才催生了一个与社会生活同步发展的 “时评复兴时代” 。 需要说明的是, 新闻评论热绝不自今日始, 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时评热” :

5、1 8 9 6年8月9日上海创刊的 时务报 , 于1 8 9 9年首倡时评, 掀起了中国第一次 “时评热” ;2 0世纪4 0年代, 以 大公报“星期社评” 为代表催生了第二次 “时评热” 。这次始于1 9 9 8年勃兴的 “时评” , 有人称之为我国第三次 “时评热” 。二、 新闻时评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新闻时评, 又称时事评论, 简称时评。顾名思义, 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 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 现象、 问题, 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 有思想、 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时评的 “时” , 不仅是新闻时效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丁法章采 编 谈 艺2 62 0 0 8

6、 . 0 4新闻记者的 “时” , 更应是 “时事” 的 “时” 、“时代” 的 “时” 。当下时评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说当今社会之热点, 抓民众关心之焦点, 破群众生活之难点, 解民忧、 释民惑、 达民意,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 使人们对社会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评论, 更好地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 新闻时评有以下几点明显的特征:1 .应时而评, 新闻性强时效是时评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人甚至称目前的时评为“新闻的新闻” 、“新闻背后的新闻” ,这是很有道理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时评以新闻为最重要、 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离开了那些有较大价值的个别的、

7、具体的新闻事实, 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发言, 这样的新闻时评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二是论点的原创性和论证、分析过程的创新性, 都比传统的新闻评论更具优势。2 .缘事而发, 寓理于事缘事而发,就是要求以新闻事实为由头,因事抒感, 有感而发; 寓理于事, 就是要摆事实, 讲道理, 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 补充性叙述和点评来说理, 而不是天马行空, 长篇大论。当前不少的时评与我们过去的 “新闻分析”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作为 “新闻的伴侣” 的时评, 无不是事、 理、 情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产物, 据事说理, 析事明理, 因而 “论” 的成分要少一些, 分析的成分则要多一些。在行文时, 作者更多

8、的是按照新闻事件本身的必然逻辑和内在联系去进行分析, 更深刻、 更专业、 更理性地揭示新闻的本质, 进而帮助受众认识新闻的价值, 揭示新闻的内涵。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也完成了时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帮助受众逐渐形成乃至建立起一个科学的、 理性的看待新闻事件、 认识新闻事件的思想方法。正因如此, 有人把时评概括为四个境界: 一是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 二是讲出别人想不出或讲不深的道理; 三是权威; 四是有情怀。3 .内容贴近, 题材广泛新闻时评的内容, 正如一位新闻行家所指出的: 应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感兴趣的、 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东西。 无论是政策解读, 法规阐释, 经济展

9、望, 还是社情反映, 民意表达, 市井传声, 都应是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和热点事件。侧重点应该放在基层, 多评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围绕公众的生产生活做文章, 立言为民, 当好人民喉舌, 多为人民鼓与呼。新闻时评的选题应该是多方面的, 全方位的,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古今中外, 包罗万象。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时评也应该是五颜六色的; 公众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 时评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新华社的 新华时评在2 0 0 4年和2 0 0 5年所涉及的1 2 0多种话题中, 涉及社会领域的论题比重最大, 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从百姓日常生活引申出的话题最为集中, 从而体现了 新华时评 与广

10、大民众的关系。4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时评作者心里要装着公众, 思考问题要从百姓视角出发, 反映的意愿要从根本上代表公众的意志。这样写出来的时评, 才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实中提炼出与公众利益和价值最接近的新闻点, 并通过分析、 判断、 综合, 为公众解读信息, 起到激浊扬清、 扶正祛邪的舆论导向作用。与传统的评论相比, 时评文体活泼、不拘形式,便于自由地言之成理地表达意见,这就使作者队伍范畴由专家、 记者扩大到了公众, 其潜在的作者可以说是海量的。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时评应该比职业文字记者写的消息、 秘书写的报告普通一些。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 它是公众表达自己见解的实用性文体, 就像写信

11、是一种实用文体一样。它所满采 编 谈 艺2 72 0 0 8 . 0 4新闻记者足于人的无非是表达; 它所要求于人的, 无非是表达的效率。” 这就是说, 我们人人都可以写时评,人人都有权利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意愿、 主张和意见。一句话, 时评不应该也不能只是少数职业写手的事。当然, 对于专家学者写的分析透辟、 充满思辨色彩的时评, 对于社会观察者见微知著、 洞若观火的建言, 同样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三、 值得注意解决的两个问题1 .坚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写时评, 要防止急功近利, 一味炒作, 刻意追求所谓 “第一时间” 。如果对社会 “热点” 不加选择, 心浮气躁, 一拥而上, 推波助澜, 其结

12、果只能是缺乏真知灼见, 经不起推敲的应景之作增多。事实上,“时评” 固然要突出时效性, 但时效性应服从于政治性, 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讲究及时性的同时, 注重讲究 “时宜性” , 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要在把握导向, 保证真实、 准确的前提下, 讲求时效。对时弊, 当然要揭露, 要批评, 要旗帜鲜明, 但同时应注重时评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要在评论的同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句话,“既要得力,又要得当, 还要得法; 不刮风、 不炒作, 把好关、把好度” , 这样才能做到 “帮忙而不添乱” 。这对主流媒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2 .不断激发新闻时评的生机与活力必须看到,在时评火热和繁荣的背

13、后,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诸如: 一些报纸的时评版“悄然消失” ; 有的虽还存在, 但拉长了周期, 缩小了版面;有的时评名家转而写起了杂文; 不少受众在品尝了时评的 “新鲜” 和 “生猛” 之后,对老生常谈的 “正确废话” 丧失了原有的激情。此外, 诸如时评作者的趋同、 题材写法的趋同、版式的趋同和娱乐化倾向的趋同,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要解决时评滑坡和趋冷迹象, 只有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对时评的认识,应该懂得: 时评紧跟重要新闻事件、 热点问题、 热门话题, 褒扬正义、 鞭挞丑恶、 建言社会, 实际上就是作者对社会开出的一帖 “处方” , 就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点贡献。此外

14、, 还应认识到: 个性是时评的魅力所在, 独特的风格不啻是时评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文学需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样, 时评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要力戒人云亦云, 紧随人后, 拾人牙慧, 要力求使自己的文章言简意赅,做到每一句话不仅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而且要一针见血,“有剔骨见髓之功效” ,这样的时评才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本文选摘自丁法章著 新闻评论教程 第四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8年3月第一次印刷。本刊略有删节, 并加小标题。)当代西方传媒制度 出版采 编 谈 艺近日,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郑涵、金冠军教授新著当代西方传媒制度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 相对而言

15、, 大众平面传媒制度在西方基本上与一般商业机构所实行的现代自由企业制度相差无几。因此, 较为错综复杂的西方传媒制度形态基本集中在电影与广播电视,其较能凸显当代西方大众传 媒 制 度 特 殊 之处,显示当代西方传媒制度内在的现实冲突与矛盾理念, 这也构成了该书研究之主要方面。 当代传媒新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不仅导致了当代西方传媒制度的结构重建, 而且激发 了 当 代 西 方 传媒 制 度历 史 性 转 型过 程 中 诸 多深 层 次矛盾, 其中有的是近代 以 来 反 复 出 现 的历史性主题, 这些主题 的 不 断出 现 与 解决往往标志着西方传媒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此, 该书作者力图在当代西方传媒制度历史性转型的危机与制度创新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2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