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7344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4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议论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分析综合1(2010山东卷原文见第一节)对于 “求知 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 ,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 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 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 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 ,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 造了条件”是错误的,

2、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答案: B【备考警示】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 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技巧点拨】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 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 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 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2010山东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 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 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 个人生存所必须

3、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 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 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 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 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 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 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 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 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 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 。D.到了这一境 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 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

4、复杂地交织在一 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 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答案: B【备考警示】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 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技巧点拨】 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 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 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 选项必有一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 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 系而谈传统。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

5、发言行。传 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 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 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 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 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 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 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 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 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 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 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 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 扩大了原

6、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 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 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 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 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 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 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 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 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 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 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 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 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这样

7、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 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 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 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 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 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 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 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 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 有删改)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 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 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

8、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 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 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 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D项属于张冠李戴,选项分析 的是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而非 题目要求的“分析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 答案: D(2010广东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选项中不符 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 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 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9、”。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 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 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 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 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解析: A项,“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 ,第段中说“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D 项,“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错,参考第段。 答案: AD (2010江苏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说法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 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 能帮助人们在

10、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 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 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解析: 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 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 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 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领略,不过领 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 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 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答案: C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建议采用 “三个步骤,四盏神灯”的方法。 1“三个步骤”是,第一,细读勾画,把握要 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

11、选择题所涉及的 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 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 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 示主旨、作者最新见解的语句予以圈点勾画, 这样既可以增强对选项真伪辨析的明朗化程度 ,以减少选项与原文信息比照的数量,又可为 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第二,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信息筛选 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 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 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所对应的文本信息,斟 酌比照。第三,选出答案,复核锁定。考生 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 认一下排除干扰项的依据之所在,以确保答 案正确无误。2“

12、四盏神灯”是指在比照信息的过程中,考 生要特别注意各个选项是否符合以下“扭曲” 原文信息的四种类型之一:漏掉信息,以 偏赅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 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2010安徽卷原文见考点一)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 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 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 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 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能力层级C。A项的“

13、唯一的”属无中生 有,原文是“特定的”。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 传统远离原本的过程(即传统的形成过程)中“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 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C项妄加推断 ,原文说传统的形成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 而具有两面性更新与抗拒,而非突变。 答案: D(2010广东卷原文见第一节)从艺术活动中,“ 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 分的内容。 _ _解析: 分析重点句子的内容,一是要“句不离 段”,围绕整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进行分析。 答案: (1)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 ,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2)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则是

14、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演员演岳飞 、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 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2010广东卷原文见第一节)艺术活动中为 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 面回答。 _ _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在通读全文的 基础上,明确答题的区域,然后对文本进行必 要的概括。答题时注意,既要尊重文本的原意, 又不可照抄原文,要有自己的概括、提炼、加 工。答案: (1)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 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 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 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2)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

15、 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不至于在欣赏时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 我”。(2010江苏卷原文见第一节)文章题为“谈静” ,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 的思路。 _ _解析: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 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 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 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 化等。答案: 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 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 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 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1审读标题,抓中心句 中心意思就是文章大意,在论述类文本中主要指 论者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 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文中作者 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 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 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 握作者在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