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5352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打印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探究题第 1 页 共 8 页现代文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语文讲义王中明编一、考点解读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 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 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 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 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 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经典试题之一【2007 年江苏卷】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 “滋味”的理

2、解。【试题再现】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 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分析:这最后一段, 是农民对麦收的心理体 验和生活态度的写照,也是作者对农民生活的体认和感悟。“鲜亮”的表层意思是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 深层 ( 象征 ) 意义是体现农村火热的生 活, 丰收的喜悦;“滋味” 的表层意思是农村生活 滋味丰富如麦香, 深层意思是生活的和谐、幸福。经典试题之二【2007 年广东卷】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 中跋涉一回呢” ,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 分析 : “泥泞” 包含着特有的 “丰富

3、意蕴”。题目出在“最后一段”的关键语句上,两句话的 核心词语都是“泥泞”,确切地体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要 求,需要通过对全文的解读获得理解。这篇散文 有着强烈的宏观、 微观的多层现实意义, 兼顾 “探 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探究题分析就阅读而言, 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 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 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 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

4、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为你支招开放性: 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 “个性化解读” 。限制性: 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 不能视而不见,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答题技巧1、开放性有观点2、限制性有分析3、表述要求(一)有观点1、唯一型 (有观点 ) 所谓唯一, 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 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必修五(苏教版) 周国平 面对苦难 练习: 本文将苦难看作积极的因素,认为苦难涉及到人的灵魂与尊严,能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人格; 也有人说, 一个人不经过苦难,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格。 针对上面两个观点

5、,谈谈你的看法和理 由。2、选一型 (有观点 ) 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2008 年广东一模探究题: 塔利班频频绑架,说明它实力增强了还是变弱了, 联系文本谈谈你 的看法。3、融合型 (有观点 )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 观点来作答。比如这道探究题: 在城市建设中,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如报道所反 映的,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请以北现代文探究题第 2 页 共 8 页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2008 年连云港二模)

6、 15 作者对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流露出否定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 这一现象的 ?请作简要阐述。(6 分) 答案: (1 )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观点) (1 分) 土地是植物的生存之本,绿色是 生命之源, 我们要珍惜、 保护土地; 城市要发展,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要用之有度。 要考虑城市 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能以土地换金钱,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牺牲耕地。 (2分) ( 2)耕地 是不可再生资源,占一点就少一点,然而其作用很大,政府一定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3 分) 4、自创型 (有观点 ) 所谓自创, 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 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比如 2004 年北京高考题

7、:试就本文所说的 “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比如可以确立这样的 观点:(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 视野,发挥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 (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 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探究题观点来源小结上面列出了 探究题观点来源四种 类型 (唯一型、选一型、融合型、自创型),面对探究题时, 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 ,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 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 , ” “我觉

8、得 , ”“我赞成 , ”等。(二)有分析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 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1、 观点 +文本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 (文 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等。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 文本相关内容, 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 2007年北京卷 ) 21 沈从文从20 岁起就离开了家乡, 有位评论家却说 “沈从文在一条长 达千里的阮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 分) 参考

9、答案20 岁离开与在阮水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看起来矛盾,其实很准确。(观点) “在阮水上”是虚实结合,实质是:20 岁前生活在阮水上,20 岁后则用文字抒写在这里 形成的理想, 而且一生都带着阮水给与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的滋养。20 岁以前生活在阮水上, 20 岁以后生活在对阮水的记忆里。(文本分析)2、 观点 +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 “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 例的叙述简洁, 分析到位, 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2004 年北京高考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 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10、答案: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 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 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 创作出许多后 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事例)3、 观点 +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 论、写作理论等, 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易中天的品三国中,被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吗?有的 学者指出易中天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 构的写作手法的?谈谈你的理由。参考答案我认同作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

11、法。(观点) 诚然,文章中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想象成分,并非现实的直 接再现。艺术来源生活,但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不可能等同于生 活现实,相反,运用虚构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更能反映事件的本质。(理论) (运用 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等写作理论)4、文本 +现实 +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 (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 )”等。此 类题目, 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现代文探究题第 3 页 共 8 页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2007 山东卷 )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 “她的世界百米

12、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 但在世人心 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 “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 (现实)奥蒂的“悲剧命运” 令人叹息, 但她屡败屡战, 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文本) 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观点)(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答出观点)表述要求1.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 述)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3.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 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三、小试牛刀1、原文化部长,现全国政协

13、常委刘忠德先 生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对 此观点,你有什么看法?2、 朋友,你在哪儿 小说结尾 “我” 没跟贾兴相见就离开滨海 了。对以后“我”跟贾兴的关系,有人认为贾兴 与“我”不在一个城市却时常联系,“我”应该体谅他, 继续跟他保持来往;有人认为朋友就应 该真诚,贾兴这样对“我”, “我”应该跟他断绝来往。对此,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6 分) .参考答案正方: 我赞同这个观点。超女节目的风行一 时的确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比如, 孩子偷家长的钱给喜欢的选手投票,中学生逃课参加海选等。 超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社 会浮躁的心理, 反映了现在年轻一代精神上的迷茫和空

14、虚。喜欢超女的人以未成年的学生居多, 带给他们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幻想,忽视了个人努力的过程和艰辛。误导了年轻一代如 何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成功的方式。反方: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超女这个文 化娱乐节目是无数平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一个平台,超女之所以火爆,是因为青少年喜欢, 喜欢她们的歌、 喜欢她们的秀、 更喜欢把自己的喜欢变成一种现实。它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 的文化生活方式,追求梦想,青春励志。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 绝对少不了各种人才。 .参考答案我同意“我”应该跟他断绝来往。(观点1分) 友谊应该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没有真诚就不存在友谊。 (1 分) 贾兴为了个人的虚荣面子而许下诺

15、言,让我错认他是重情重义、热情好客的朋友,结果他 却因为利益关系而一再欺骗我的感情,使我对友情感到失落。 (2 分) 与他交往,只是一种虚伪冷漠的人际关系,与我追求的真诚的友谊相违背,继续下去, 只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应该跟他断绝来往。(2 分) 我同意“我”应该体谅他,继续跟他保持来往。 (观点1 分)贾兴虽然虚伪,对朋友的承 诺只说不做,甚至为逃避兑现诺言而一再欺骗“我”,但是他许下堂皇的诺言只是出于一种为 了面子上好看的虚荣心,他对“我”并没有恶意,并且他的虚伪已经得到“我”相应的回报;( 2分) “我” 应该体谅他不能兑现诺言是因为利益的关系,只要不牵涉到利益,他的“热情”甚 至还有

16、些用处, 如他给 “我” 推荐游玩的地点;(2 分) 再者他与“我”还是同行,继续来往有利于创作交流,没必要把关系搞得那么僵。(1 分)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探究题分类解析【考点阐释】 2007 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增加了 “探究” 能力层级。 “探究”, 是“探 讨疑点难点, 有所发现和创新, 是在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能力的金字塔结构中, 它是一种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 层次能力,而且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专项要求”。 “文学文本类” 探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探究”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 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换言之, 对文本各个层面内容的考查,对文本表达 技巧的辨析, 对深层意蕴个性解读,对文本精神现代文探究题第 4 页 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