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4283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深入透彻比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手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 东西方史上两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 他们的存 在几乎影响了整个东西方的文明。直到今天, 我们的教育理论中仍渗透着他们的 思想精髓 ,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 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 这些 不同的特点不能不在以后的教育发展史上打上烙印。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存 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以下通过对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从总 体上把握其相同与相异之处, 从而使我们能更深人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差异 的根源。 一、思想背景 古代希腊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发

2、源地。希腊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雅典奴隶 主民主政治的变化直接相关。正由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巩固, 为文化的发 展和自由思考创造了条件, 因而也就为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苏 格拉底则正处于奴隶主民主政治走向腐败衰落的时期。当时战争频繁, 民主走向 了极端 , 道德堕落 , “ 大多数的人宁愿称恶事为聪明, 而不愿称头脑单纯为正直。 他们以第一品质而自豪 , 而以第二品质为耻辱”, 这使得苏格拉底把目光转到人 自身, 他认为雅典陷人危机的首要原因是雅典公民的道德堕落, 因此要“ 认识你 自己。 ”道德哲学成为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 在政治上 , 苏格拉底与贵族派 比较接近 ,

3、 他幻想用寡头政治摆脱危机, 怀疑民主制 , 在他看来只有有才能的人 才能行使政权 , 而不是把城邦交给偶然中签的无论什么人管理而所谓有才能的 人是指那些才智优异、道德完善的贵族。他强调政治也需要专门的知识和能力, 即需要教育 , 这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 政治纷乱 , 各阶级 剧烈变动 , 产生了“ 士”阶层 , 并成为统治阶极竞相争夺的对象, 养士之风盛行 , 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正是“士”阶层的代表 , 他也 素有政治抱负 , 虽获得过短暂的实施机会 , 但终不得志 , 于是他退求其次 , 希望通 过教育来挽

4、救乱世道德沦丧后的利令智昏通过挽救人来挽救社会, 通过育德来 达成德政、德治 , 德育同样也成为其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为中国教育史开辟了 新纪元 , 直接促进了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孔子生活于乱世、苏格拉底 则生活于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 两人遭际不同 , 而憧憬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则一, 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方法教育。 二、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 ,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 不官则无所授书”, 是名副其 实的贵族教育 , 孔子的时代 , “ 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卫灵么 , “ 自行束倏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从而使教育对象

5、由贵 族扩大到广大平民。孔子弟子有三千之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姓名 者七十七人 , 清人朱彝尊作孔子弟子考, 共收集到九十八人。他们来自鲁、 齐、卫、晋、宋、陈、蔡、秦、楚等国, 大都出身贫贱 , 如颜回居随苍 , 过着一革 食一城饮的生活曾参耘瓜, 他的母亲亲自织布子张是鲁之鄙人等。据近人考证, 孔子的弟子真正来自贵族的, 实只南官敬叔和司马牛 , 孔子“ 有教无类”的思想 ,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对促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有 重要惫义。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是不收报酬的 , 他从不收取学费。 “ 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 他自己也

6、从没有索取过金钱的报酬, 他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时、 教无定规。 “ 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公 共场所 , 他在早晨总往那里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市场上人多起来的时候, 总 可以看到他在那里他常作演讲, 凡喜欢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听他, , 苏格拉底的门 徒中, 有奴隶制的拥护者如柏拉图, 也有反对奴隶制度的人如阿里斯梯普有富家 豪门子弟 , 也有贫寒之士、手工业者。苏格拉底的施教对象不分贫富, 不拘一格。 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 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 答我的问题 , 我都乐于奉陪”。 因此, 在教育对象上 ,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厉史背景下都实行“有教无 类”

7、, 造就了一大批贤才、哲人 , 为东西方文化、学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 贡献。 三、有关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之才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盯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的巨大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阳货 , 意思是说 , 人们的性 情本是相近的 , 只因为习染的不同 , 便渐渐相差很远了 , 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 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的基础之上 , 极力把教育向平民推广, 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 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苏格拉底也同样承认 人天生有区别 , 但教育可以使所

8、有人都得到改进,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我看在 所有其他方面 , 人和人之间也都同样天生就有不同, 而且也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 而得到很多改进 , 因此很显然 , 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 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就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出的“智德统一”的观点。他认为, 人的行 为之善恶 , 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人 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及“ 德行 可教”的主张。虽然“知识即道德”有其片面性 , 知善与行善不能等同 , 知恶与 去恶也不能等同 , 但苏格拉底揭示了

9、教育的巨大作用。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作为教育目的。 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 如实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及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君子” , 作官食禄推行仁道的君子, 实质上即是维护统治阶级的 官吏。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 , “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即修养自己第二 , “ 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即有治国安民之术 , 第一讲 的是“ 道” 第二讲的是“才” 。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 , 而以德 为主。孔子把“ 君子”当作理想的培养目的最终目的是“ 修己以安人”, “ 修 己以安百姓”。现实目的则是培养治术之才“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 务于政

10、治思想他把教育看作是政治得力的臂膀把教育当作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 主要工具视教育为人类生活的决定因素, 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学而优则仕不仅是中国先秦时代的特产, 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苏格拉 底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他不满意稚典城邦的极端民主, 特别是用 抽签的办法选举官吏他认为人们应为 “ 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 苏格拉底一生只有一次参加政治活动其余全部时间致力于哲学和教育事业。他认 为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治国人才, 比他一个人从政重要得多他斌予自己的使命 就是研究使有才能的人当权。他在答复智者安提丰时说“是我一个人独自参预 政事 , 还是我专心致志要培养出尽可能

11、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从而反映了其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教育也是政治育人也是从政而 且是更重要的从政。罗家说色诺芬“叙述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 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 ”这正是苏格拉底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他们均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四、有关教育内容德育为主。 孔子很重视道德教育 , “ 子以四教 , 文、行、忠、信”述而孔子的教育 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以道德教育为重点“行、忠、信”都 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 育。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

12、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 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 。贤 人的标准是“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述而这也是他的德育的标准志于道 就是处处都要坚持道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 二是怒据于德就是使自 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上的道德准则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 主要 表现在孝、梯、忠信等品德上。依于仁“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中心, 在论 语中记录达次之多。据他的解释“仁”就是“ 爱人” 颜渊 。孔子还重视 “ 礼” , 强调等级名份 , 尊卑长幼之序 , 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 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

13、角度出发的 , 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 “ 守法即正义” 和“ 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 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 如孝, 友爱兄弟、友谊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 教育, 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 关于教育内容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在不同文化传统的背景 下开始教育活动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 在孔子以前中国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文化遗 产和典籍。这无疑为孔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在施教时 , 有既成的教 材, 从而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 使学生有书可读 , 有典可依更可以进行自学为 提

14、高教育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西方文明则起步较晚, 在苏格拉底从事教育活 动时, 希腊成文的典籍很少他只能通过演讲、交谈、对话来传授知识这就不能不 限制其教育效果和教育水平。但换个角度看, 苏格拉底正是因为没有公认的文化 道统所束缚也没有古圣先哲左右他的思路使他开辟了不同于孔子时代的传统思 想活跃、独立思索、不迷信权威。而孔子则由于文化传统的束缚, 以“ 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作为自己的信条, 并以“ 思不出其信”自勉并贯彻于他的教育活 动中, 影响着他的弟子及中国的后世文化。 这里还需要消除一个误解对于苏格拉底公认他较重视体育锻炼且以身作则始 终赤脚行走等等。而提到孔子后代人往往从破落寒酸的儒生

15、形象去想像他, 把孔 子想像为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而事实上孔子也十分注重体育锻炼, 他自身就身 体健壮 , 多才多艺 , 能歌善舞 , 文武兼备。他的教育内容中同苏格拉底一样也有体 育及军事教育的内容。且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有一些人培养成为将才。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还有一个不同于孔子的显著特点即除政事、道德外, 苏 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在他看来, “ 美德即知 识” 认为智慧是最大的善 , 因此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 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五、有关教育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定的教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习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 都是

16、以启发式教学法著称于世。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理论而在于通过师生间的谈话以消除一 切错误的见解从而唤起意识、发现真理, 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 又称 “ 产婆术” 例如他对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正义” 的问题学里从具体的事例说 明自己对“正义”的理解。苏格拉底用反洁的方法, 使学生陷人白相矛盾承认 自己想法的荒谬性。这样一步一步问下去, 最后学生自己得出了苏格拉底认为是 正确的“ 正义“ 这个概念的定义。后世的所谓“启发教学法”就是从“苏格 拉底法”发展出来的。由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并不是引导人们去 发现新的事实新的真理二行只是要人接受已在他头脑中形成的既有结论。困此苏 格拉底法也有其局限性及缺陷。 按照孔子的思想 , “ 性相近”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教育和环境是影响人发展 的外部条件。 他认为掌握知识 , 形成道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因此, 他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 让学生自己去 发现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