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3691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摘 要: 产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关 键 词: 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 “现代主义主义哲学” 、 “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一)概念阐述所谓“现代” ,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 世纪 50 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

2、过程。“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法兰克

3、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 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 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 , 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1966 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 。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

4、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周伟明 .后现代主义哲学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0-212 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他们对现代文化也是采取基本否定态度,不过它的否定不是激进性的彻底摧毁

5、、全盘根除,而是强调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观,以适应西方现代社会的需要。把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统合起来考察,就可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这些特征彼此间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特征也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和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

6、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元叙事本身也需要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在人类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7、。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打破人类中心权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后现代主义反对 “自我中心论”,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即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构建非理性的主体。批判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与者、关心者。3 3.倡导多视角、 多元化的方法。 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

8、,是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兴趣态度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拒绝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从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视角、多元的。4.后现代主义用语言范式取代了现代主义的意识范式,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它认为对话的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若要让对话中的真理真正显露出来,对话就不应该受主谈者主观想法所影响,需要“博学的无知”,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后

9、现代主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现代理论的统一性、确定性;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不确定状态。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应该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现代培养“完人”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差异性的特征。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以无序为主导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在差异中,承认差异,才是与世界和人类的天性相符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由一种宏

10、大的设计决定的,如政府的政策或者一种流行的教育观。诚然,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也不要强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定是不现实的,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等,认为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以及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相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在对现代的教育方式的反思中构建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宗旨是为了摆脱现代教育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的一种全新的理

11、念和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石中英 . 知识转型与教育发展.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2 韩立福 .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理论前沿) ,2007(2)20-23.4 后现代科学理论为北京提出的以混沌学和无限主义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即所谓“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多尔从后现代主义必须强调开放新、复杂性和变革性。此外,多尔还认为,课程目标不应该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体系,课程过程不应是简单的灌输和阐释,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三)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20世纪的 70、80年代的信息革命

12、的发展, 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的时代, 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角色(主持人角色)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鼓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互动的角色。他们提出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做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现代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消失,只是其作用的方式发生转变。(四)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在学生评价主体间的关系时,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教育评价主张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对话世

13、界,评价双方互相理解、沟通。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每个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消解现代主义教育评价的精确性、精确性、封闭性和简洁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方法论的倡导者费耶阿本德认为,在认识论上看,我们所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看还是未知的,因此,我们不能封闭、保守,我们必须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必须坚持做什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人道主义角度上看,人只有摆脱唯科学主义,摆脱形式理性的限制,才可能最终摆脱思想被奴役状态而获得做人的尊严。三、关于后

14、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评价(一)它以开放性、超前性、创新性为特点独领“风骚”,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改革。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 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扩大了未来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现实意义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有许多先进的理论观念,非常值得借鉴。5 比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等观点。在课程

15、观方面,主张消除学科界限,按动态的观点组织和实施课程等。这些观点,都是针对现行的现代教育弊端提出来的,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三)缺乏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和稳定的思想体系的遗憾。这与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崇尚差异和多元 ” 的主张相一致,后现代教育思想阵营内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有时甚至相互冲突。后现代教育思想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系统的理论派别。即使这样,也并不妨碍它是一个整体,因为在反叛和试图超越现代教育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与国际“完人”教育的价值取向相违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以尊重学生差异、个性特点为依据,不强调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全盘彻底激进

16、的完全否定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把未来教育的目的规定为:“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这里的“新人”也就是“完人” 。并明确指出“教育”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从终生教育的视角看,实施健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的教育信念,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过于绝对化的忽视了共同性的东西。四、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现实影响(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转变现代方法论阶段,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发自一种朴素、自然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猜测,比较,并不是具有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教育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朴素的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和系统观等哲学方法论。到了现代时期,即文艺复兴以后,是科学实证方法论指导下量化实验研究范式全面盛行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方法论导向是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在后现代哲学反对并试图消解西方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