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3469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2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输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主題一、第六封信/勇敢走向國際主題二、第七封信/虛心面對無情的評審主題三、第八封信/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主題四、如何投稿 TSSCI 與 SSCI 學術期 刊 指導老師:任 維 廉 教授 學 生:林 貴 璽主題一第六封信 / 勇敢走向國際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 / 朱敬一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民國 95 年1-1 國際化與本土化1. 知識探索的成果都會以某種形式發表出來,因而常牽 涉到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爭議。 2. 自然與生命科學研究注重自然、生物現象與抽象理論 的描述,故與人和社會不必然有關。- 例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奈米科學等 。

2、3. 人文學研究取材的對象與知識體系的建構都是以具象 的人文社會觀察為根基,故大都有本土的問題。- 例如殷商文化研究、龜卜與器皿之考古等,原本即無國 際化的條件。 4. 社會學研究的現象觀察與構思常來自當時社會,故保 有本土的特色,但也常因所建立的規律與法則,故亦有 科學的影子與國際化的期待。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2 台灣在1980年代社會 科學本土化的運動的原由1. 大致是對當時社會學門研究者盲目西化取向的 一種反動。- 台灣本土的社會現象與居民行為,常被盲目套用西 方的理論與模型,因而發生扞格,也開始有檢討不同的知 識建構策略的聲音。 2. 大致是要對抗西方學術社群主宰知識發展 的霸

3、權。- 西方國家透過留學、西文教材、主流學術期刊等的 影響,對學術弱勢國家形成生機控制,本土學者跟著 主流學派疲於奔命,卻又追不上主流的發展,因此產生反 擊。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3 怎麼做才算是學術本土 化1. 本土化的判準就是與本土契合。 2. 意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動與知識體系,與被研究 的對象彼此之間產生契合。- 所建構的社會學門知識,其觀察背景源自我們 所生長的社會。 - 所發展的理論能與華人的文化背景相契合。 - 所研究的成果能夠在我們所貼近的環境產生共 鳴。 3. 這樣既能鼓舞研究者的投入動機,也能得到社 會的接納,是最理想的情形。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4 本土研究一定要

4、放棄國 際化嗎 (1/3)1. 主張本土化,未必表示反對國際化,反之亦然 。 2. 要對西方唯科學論的學術主流保持戒心。- 盲目追求國際主流而放棄本土關懷是不對的。 - 國外既存模型未必與本土的環境與理論架構相 契合。 - 華人社會學門研究,不可一昧套用西方學說, 否則就有自甘於學術邊陲的危險,不但喪失社會 文化的反省能力,甚至也喪失自身的主體性。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4 本土研究一定要放棄國 際化嗎 (2/3)3. 要能認知廣大國際學術社群的優勢。- 主流學派中世界級的學者對邊陲的學術發展可提 供一個嚴格的檢驗環境。 - 一篇錯字連篇、破綻百出,論述早已為他人精闢 解說了上百遍的論文,

5、即使題材結構與本土有些契 合,也不是一篇好論文。 - 學術論文與發展絕對要經過傑出同擠的檢證、批 評、修正,才可能成為好的論文,學術成就才可能長進 。 - 愈是邊陲的學術園地,其本地試煉環境常與主流 學術圈的試煉環境相差愈大,愈不宜輕言孤立的本土化 。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4 本土研究一定要放棄國 際化嗎 (3/3)4. 論文參考書目引用國際刊物著作,不必然是向 西方學術主流靠攏- 既然要參考前人文獻,就要盡可能涵蓋周全,本 土與國際都不放過。 - 追求本土化若可以允許或合理化自己對國際文獻 的遺漏,那絕對是一種墮落。 - 如果再以題材之本土去合理化自己文獻參考之墮 落,那根本是扭曲研究

6、的真諦。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5 本土論述應強調文字 本土論嗎1. 知識建構過程絕對少不了同擠的批評、檢證、修正, 甚至國際挑戰,否則難以成為好作品。 2. 學術著作該用什麼文字撰寫或發表,要看其領域的主 要對話人口群而定(如唐宋詩詞、黑格爾哲理等研究)。 3. 有些題材、現象與理論建構常偏向本土意涵,但並不 表示其只侷限於本土(如台灣原住民語、清朝銀幣與銅錢等研究 )。 4. 若一個本土研究題材嚴重缺乏垮地域或跨時間的延展 性,其學術重要性就會受侷限;反之,具有人類共通性 的題材,即使是緣起於本土,在國際上也不會寂寞。 5. 一個研究題材所具有垮地、垮時的延展性,應容許由 其他地域學者

7、的檢驗和判斷,這是學術國際化的重要理 由。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1-6 結 語1. 國際知識園地提供一個嚴格的、非地域性的檢證環境 。 2. 國際化其實就是尋求更多是比自己傑出優秀的人的批 評與檢證;一概拒絕主流學術檢證的方法論,在抵抗別 人主觀見解時,也拒絕了別人的客觀批評。 3. 本土學者若為了免受外人主觀意見的左右而拒絕客觀 的檢證,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人無法分辨他所言所論的權 威性與正確性。 4. 走向國際當然有助於自己面對挑戰、批評與檢證,但 也自然會使自己的知識探索歷程更為坎坷。 5. 本土化與國際化不是兩相對立的主張,筆者的知識建 構經驗是努力契合本土,勇敢走向國際。運輸研究方法論

8、 專題報告主題二第七封信 / 虛心面對無情的評審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 / 朱敬一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給青年之事追求者的信,民國 95 年2-1 今昔相較1. 過去年輕人對教授優渥工作的憧憬錢多事少離家 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算錢算到手抽 筋。 2. 一九九四年大學法修法明訂大學教授聘期分為初 聘、續聘、長聘三種,細節由各大學自訂。 3. 通常升等審核是將教授的著作寄送校外國際知名 的學者審閱與提供評估意見,若審查通過,該教授 就會收到一紙長聘聘書。 4. 長聘是知識探索過程中最重要的審查之一,在長 聘制度之下,一般教授在入校六到十年間,就會被 判定能否留在該校,而長聘的審查,就

9、是判定結果 的關鍵。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2 校方審查作業知多少 (1/2)1. 知名大學的長聘審查,通常要寄出去十份左右 的審查函,請專家對此受評者表示意見。 2. 外審的回覆格式常有強烈推薦、推薦 、不推薦等選項,評審的勾選固然重要,其 文字用詞更是關鍵。- 例如很賣力、文章有趣、很有潛力、略做改善等 ,其實都是較負面的用詞。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2 校方審查作業知多少 (2/2)3. 當評審意見相左時,通常會較為重視負面意見 。- 願提供負面意見的人總是較少、很多對受評人有意 見者常乾脆拒絕評審,當某案件有頗高比率評審拒評或根 本不回函時,對該評審案件常是負面訊息。 4. 長

10、聘審查是由已具長聘資格的教授為之。- 他們檢視案件的回函比率與回函內容,辯論其間的 意見差異,最後再進行投票(常非簡單多數決)。 5. 校方學術委員會會檢視系裡的長聘案或升等案 ,更會睜大眼睛看系裡有顯著雜音的個案。- 除非個案能得到絕大多數系裡老師的支持,否則長 聘案成功的機會不大。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3 學術期刊之審查 (1/2)1. 新進教授在六到十年之間就要面臨長聘審核。這期間他們拚命研究與發表著作,累積國際學術聲譽 。 2. 學術發表文章或出書者眾,但學界頂尖期刊或 出版社卻甚少。於是許多一流文章蜂擁而至,競爭激烈,退稿率高得 嚇人。 3. 當投稿到任何一具學術公信力的期刊時

11、,編輯 通常會尋覓二至三位評審,寄交審查。 4. 當收到足夠的評審意見後,就會彙整這些意見 ,做出編輯決定;初審決定概分 接受、建議小修 、建議大修、退稿。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3 學術期刊之審查 (2/2)5. 學術期刊的高退稿率,通常與匿名審查有關。由於期刊保護評審之匿名,故評審可毫無顧忌地提出 批評。 6. 由於評審是匿名而處於暗處,而作者處於明處 ,通常作者也就必須謙遜些,以免吃悶虧,這牽 涉到心態問題,也是台灣學者最欠缺的心理建設 。 7. 評審與作者雙方的客觀性明顯不對稱,自然就 不是對等關係,也就無從平等對話,評審也 沒有與被評審人對話的義務。 8. 一位評審之外通常還有另

12、一位評審,而兩位評 審之上還有編輯,他們都還有平衡偏頗的功能。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4 學術期刊不會犯錯嗎1. 學術界常有遺漏好文章,誤登錯文章的案例。 2. 學術界的是非有時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弄清, 許多錯誤甚至造假的文章,都要經年累月才被別 人發現。 3. 如果一位主編誤刊了一篇文章,事後這份期刊 的名聲就會下滑,因此也將由期刊本身承擔文章 品質被糟蹋的後果。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5 用平常心看待投稿與退 稿 學者 Daniel Hamermesh 建議投稿的一些禮儀- 萬一期刊要求修改,千萬不要放棄而改投他處。 - 投稿之前千萬要逐字逐句檢查一遍,千萬不要送出去 一份缺行漏字

13、的稿子。 - 被退稿時,千萬不要向編輯抗議,因為這種事通常既 沒有用,也容易在氣頭上得罪人。 - 對於所有評審的意見,要設身處地著想其出發點,並 予以禮貌的回答,千萬不要掀起無謂的爭辯。 - 所有的文章修改要力求一次周全,因為少有編輯會容 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修改。 - 不要輕易拒絕期刊請你審稿的要求,因為那樣有欠學 術社群一份子的參與義務。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2-6 結 語1. 每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難免會遇到正面或 負面的評審。 2. 必須要有面對負面評審的心理準備,以健康、 上進的心態接受他人的尖銳意見與批評。 3. 海納百川,方能成其大,動不動想與評審對話 ,甚至對批,是很不成

14、熟的心態。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主題三第八封信 / 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 / 朱敬一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給青年之事追求者的信,民國 95 年3-1 早期台灣的學術市場1. 早年台灣社會科學學術界的日子挺好過的,拿 到博士學位後,立刻可從副教授或副研究員起聘 ,三年後就能提升等教授升等。 2. 前述好日子多少與市場的供需有關,學術界有 博士學位的人數甚少,在供需法則運作之下,整 個大環境幾乎沒有什麼升等或研究的壓力可言。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3-2 新大學法之下的聘約1. 隨著 80 年代返國博士人數漸多,學術界的供需環 境產生改變,博士學位不再稀有,教授需要有研究 表現

15、才能升等,也漸成趨勢。 2. 1994 年大學法修法將教師分級,新進博士只能從 助理教授起聘,升教授需經兩次升等評審,難度增 加。 3. 新大學法規定教師可以有長聘制度,對於表現不 好、拿不到長聘的教師,學校可以解聘,並允許大 學自訂解聘辦法。 4. 隨著各國立大學升等、紙聘的評審日趨嚴格,所 引發的風波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就是申訴或訴訟 。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3-3 大法官 462 號解釋文要 意1. 各公私立大學教授升等之最後審議權在教育部,其 對各校升等個案,有最終的同意或否決權,這是法律 上所謂的公權力行使。 2. 之後,教育部將該公權力下放給各大學,授權各大 學自行辦理評審,被視

16、為僅是一種公權力的委託 。 3. 升等涉及人民的工作權,故涉及之公權力應該 範圍明確、決定應附理由、客觀可信、符合程序正義 。 4. 上級校院評審單位除非能提出專業理由,否則應尊 重下級系、所評審單位之判斷。 5. 上級跨院所組成之非專業評審會,不應對當事人之 專業學術能力採多數決,過程至少應給當事人答辯機 會。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3-4 大法官 解釋文之探索 (1/2)1. 解釋文 誤將升等視為工作權,誤將答辯或抗爭視 為基本人權,於是許多大學申冤之聲與不平之鳴四 起。 2. 國內學術界申訴比率偏高原因之一是許多人因門 派專業之見,不信任現行的聘審程序,忽略大量 專業評審、充分同僚支持的重要性。 3. 學界比較擔心誤讓不夠資格的人評審通過, 這種誤差一旦發生,很難在制度上予以彌補。 4. 學界比較不擔心誤讓夠資格的人評審不過, 因為水準高的教授總會有其他形式的制度性彌補。運輸研究方法論 專題報告3-4 大法官 解釋文之探索 (2/2)5. 司法機關介入大學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