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03070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编辑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或译为柯尔堡道德发展阶段,是 美国心理学 家劳伦斯 柯尔伯格 用以解释 道德判断 发展的理论。1958 年,他在 芝加哥大学 攻读 心理学 时,受到 让皮亚杰 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 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 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2 ,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 个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3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3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

2、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 的看法, 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 2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56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 的故事, 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 6 个不同的阶段。 这 6 个阶段属于3 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789目录1 阶段1.1 前习俗水平1.2 习俗水平 1.3 后习俗水平1.4 更多的阶段2 理论假定(哲学)2.1 要素3 应用伦理困境的例证3.1 海因茨伦理困境4 批评 5 应用 6 参见 7 参考文献8 延伸阅读9 外部链接柯尔伯格的6 个阶段归属3 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

3、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789 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模型类似,柯尔伯格认为阶段的倒退- 丧失高级阶段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1011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1011水平 1(前习俗)1.服从与惩罚定向2.利己主义定向( “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 2(习俗)3.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4.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水平 3(后习俗)5.社会契约定向6.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前习俗水平 编辑 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对于儿童 非常普通, 有时成人也会表现出这种水平的

4、道德推理。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 倾向。在第一阶段, 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例如, 如果一个人由于某个行为而受到了 惩罚 , 此负增强 使这个行为被认为是道德上错误的。一个行为所受的惩罚有多严重,就说明这个行为有多“坏”。12此外,个体并不注意其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权威主义 阶段。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 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

5、( 正增强 ) ,例如“你抓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 3在第二阶段,关心他人不是基于忠诚或内在的尊重。在前习俗水平缺乏社会的观点,不会因社会契约(第五阶段)而烦恼,因为行为目的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的。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 。习俗水平 编辑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 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崇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 。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他们努力要做一个“好孩子”,实现这

6、些期待,3 认为这样是理所应当的。 在第三阶段, 对一个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是根据这个行为对人际关系 所带来的后果,包括尊重、 感谢和互惠。 法律 和权威 的存在,只是为了进一步支持这些固执己见的社会角色。在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中,行为的目的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们觉得很好.” 。3在第四阶段, 重要的是遵守 法律 和社会习俗 ,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在第四阶段的道德判断,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的要求。其核心观念通常是关于是非对错的规定, 例如基督教 基要主义 的情形。 如果有人触犯法律,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捍卫法律或规则。如果有人确实触犯了法律,那就是不道德的。因此在这一阶段,

7、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后习俗水平 编辑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由于后习俗水平也是将自我放在他人之前(特别在第六阶段),有时会被错认为是前习俗行为。在第五阶段,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 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 ,而非铁板一块。 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 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 “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8 这要通过多数决定来达到,以及不可避免的妥协 。民主政治 显然是基于第五阶段的道德推理。在第六阶段, 道德推理是基于普世价值 进

8、行 抽象推理 。它超越了第四阶段,认为只有在基于正义 的情况下, 法律才是有效的。法律所许诺的是正义,所以不义的法律就不必服从。同样它也超越了第五阶段,认为由于社会契约并非义务的 道德行为之本质, 会出现正义变成多余之物的情况。在第六阶段,作出道德决定不是根据有条件的假言命令( hypothetical imperative) ,而是根据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 ,见 伊曼努尔康德的绝对命令 13) 。当你替一个人设身处地着想,他也会设想人人都在想同样的事(见约翰罗尔斯的“ 无知之幕 ”veil of ignorance 14) 。一致同意的结论是,采取

9、行动。这样,行为绝不是手段,而总是以自身为结果;一个行为因为它是正义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机械的、预期的、合法的或先前达成一致的。虽然柯尔伯格坚持第六阶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柯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11更多的阶段 编辑 在柯尔伯格关于终生发展的经验研究中,注意到一些人显然经历了道德阶段的衰退。他面临选择, 或者承认会发生道德衰退,或者修改他的理论。柯尔伯格选择了后者,假定此外还存在一些准阶段, 8如柯尔伯格所称的4?阶段或 4+阶段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过渡时期,同时拥有这两个阶段的特征。8 在这个阶段,个体对“法律与秩序”推理的专断性产生叛

10、逆,开始从单纯由社会规定何为过失,转变为认为社会本身也有过错。这一阶段经常被误认为是第二阶段的道德相对主义,当社会利益与自身选择相冲突时,个人会认为比较而言,社会在道德上是错误的。8柯尔伯格注意到这经常发生在学生进入大学 的时候。 811柯尔伯格进一步推测,可能存在第7 个阶段(超验道德或宇宙道德定向),将 宗教 与道德推理相联系起来 15 (见詹姆士福勒的信仰发展阶段)1617 ) 。不过,由于柯尔伯格甚至对提供第六阶段的经验证据尚有困难,11他强调他对第七阶段的大部分推测只不过是理论上的。 5理论假定(哲学)编辑 柯尔伯格的理论不是中立的价值观 。它植根于 元伦理学 的某种看法。 包括 人

11、性 的观点, 和对道德推理的形式与内容的某种理解。强调正义的概念,以及道德推理的范围应达到全社会。此外还强调道德与世界的关系,道德与逻辑表达的关系,以及道德推理的角色。最后,柯尔伯格理论还采取了道德推理包括了社会和心理过程的观点。柯尔伯格对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天性愿意交流,有推理的能力,以及期望去理解周围人。柯尔伯格阶段模型属于定性 的道德推理,因此不能直接翻译成赞扬或责备人的行为或特质。柯尔伯格为了要证明他的理论能用来测量道德推理,而不只是特殊的道德结论,于是强调道德辩论的“形式与结构”与辩论的“内容”无关,也就是他自称的“形式主义 ” 。67柯尔伯格理论中反复出现的是,正义是道德推理的本质

12、特征。出于同样原因, 正义相当依赖于基于原则进行合理推理的观念。不过, 虽然柯尔伯格理论是一个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理论,柯尔伯格还是认为该理论能够与道义论 和“幸福感” ( eudaimonia)中似是而非的公式相吻合13 。柯尔伯格理论“理解”价值是正义的关键成分。对于柯尔伯格,无论正义是什么,它必须是对全社会普遍有效的:站在道德普遍主义的立场 7,反对 道德相对主义。此外,道德不是世界天然的特征,而是规定的 (prescriptive ) 。不过,道德判断可以用真或伪的逻辑项来进行评价。按照柯尔伯格理论,人们在向高一级道德推理阶段前进时,不可能跳跃某个阶段。例如,一个人不可能从主要关注周围人

13、判断的第三阶段,跳跃到支持社会契约的第五阶段。11不过,当一个人遇到伦理困境时,会对自己现有的道德推理水平不满意,就可能指向下一个水平。发现目前思维阶段的局限性,推动着道德发展, 使得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适当。 11这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建构过程,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要素 编辑 由于主体平衡相冲突的价值观的心理与社会能力得到增长,于是发生了进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情形。在此过程中,介入了“正义行动”(justice operation) ,以解决相冲突的要求之间的争执,以达成平衡。柯尔伯格确定其中2 个正义行动是“平等主义 ”和“ 互惠伦理 ” ,分别包括公平对待与个

14、人无关的他人,以及尊重个人价值。对于柯尔伯格, 这些行动最好的结果是“可逆性” ,在那里,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根据在转换角色的情形下,看该行为是否能够使每一个人都满意(俗称“道德抢座位游戏”) 。6知识与学习有益于道德发展。主体的“他人观”(view of persons)和“社会透视水平” (social perspective level)特别重要,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两项都变得更为复杂、更为成熟。他人观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其他人心理的领会,可以描绘成一张光谱:在第一阶段完全没有其他人的观点,而第六阶段完全社会中心。6 同样,社会透视水平包括对社会领域的理解,对社会规范的领会。应用伦理困境的例

15、证编辑 柯尔伯格在1958 年 最初撰写学位论文时,使用了“道德判断访问”的方法。2 在大约45分钟的“半 结构式访谈 ”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的录音中,访谈者使用伦理困境来确定访谈对象处于哪一个道德发展阶段。伦理困境选用虚构的短篇故事,描述主人公如何作出道德抉择。 参与者被提问一连串的开放式问题,例如什么是正确的行动,以及为何某个行动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然后对这些回答的形式与结构(而不是内容)评分;通过一组多重伦理困境,评出全面的的分。29海因茨伦理困境编辑 柯尔伯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所使用的伦理困境 是“海因茨偷药”518海因茨的妻子频临死亡,她唯一的

16、希望是一个药剂师刚发明的药物,但价格很贵。 该药物的成本只有2 万美元,可药剂师卖20 万美元。海因茨举家只能拿出5 万美元并且保证不能拿出再多的钱了。 他把他能拿出来的都给了药剂师,被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表示,剩下的以后再支付,还是遭到药剂师的拒绝。绝望中,海因茨开始考虑偷药。对于他来说,这样做是错误的吗?海因茨会为他的妻子进店偷药吗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呢?5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认为海因茨该怎么做并不重要。柯尔伯格理论要求参与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么。7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据,分别属于6 个发展阶段: 512第一阶段(服从)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味着他成了一个坏人。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 万美元, 并不是药剂师的要价那么高,海因茨曾经提出愿意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