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0296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论1.广电媒介发展的逻辑线索:传播技术发明 -传播政策和制度完善-生活方式的形成-经典广播电视文本出现2.媒介技术的发明得益于人类两种内驱力的作用: 克服空间限制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第三章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规律:技术进步是发展基础,体制类型决定运作理念,社会文化是外部资源,特定时代的关键人物是核心促进因素第一节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1.技术是广电媒介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原因如下:广电媒介的诞生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提供关键机遇技术革新可直接推动广电事业的发展甚至飞跃(催生新的节目形态)技术是变革的力量(电话热线)(例,互联

2、网:把普通电视观众的意见引入电视;网络在线收看电视;互动性的特色等)技术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它只是给变革提供可能,如何变革的根本在人的使用。第二节体制的类型决定广电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体制,指机构的组织制度。思考体制问题,就是考察构成广播电视媒介的从业人员、技术设备、信息来源等元素按怎样的规则被整合。两个因素决定了广电媒介的体制内涵:-媒介领导人的任命规则-决定了媒介的社会使命-媒介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媒介的运营规则和目的一、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1.定义指由一个国家的政府独家经营广电媒介,政府拥有所有的对广电媒介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资金 政府出资;人事领导人的任命由政府决定。本质上追求权力最大

3、化。2.特点不追求商业目的宣传色彩浓厚受众地位不高(不必为争广告提高收视率;节目体现国家政府尊严;艺术表达凸显精英文化;基本功能是宣传,传达国家政权声音,影响、说服、引导观众)(遵循意识形态引导原则;将观众置于被传播、被教育的位置;是自上而下的传播,具有绝对权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部分被过滤)二、公共机构型的广电体制1.定义广电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运作的媒介运营机制。理论上为大众所有,是独立的媒介机构。2.产生原因(英国)社会阶层划分稳定,统治阶级之间凝聚力强大,社会权力分散。-没有独立群体或机构可以垄断3.特征资金:收取广播电视执照费;政府拨款(属社会机构间平等的组织行为)节目:强

4、调客观、公正、高雅、健康,强调从文化品位上对观众进行引导,特别强调广电机构的教育作用(存在问题:文化精英的理念受到商业大众的侵袭,不能善独)三、商业型的广电体制1.定义运作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义,首要目标是获取巨额商业利润(广告;节目费用),将节目作为商品卖给受众。其正常运作依赖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消费社会。(商品繁多,商品流与信息流)2.作用(追求收视 /收听率)对广电机构的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竞争,重视受众需求)迎合观众的各种趣味,甚至低级趣味【例, HBO 家庭影院,直接收费的电视机构,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原则,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或卫星直播技术将节目卖出。原因:受众及电视节目市场的不断细分。有足

5、够大的市场,才能卖节目而非拉广告赢得利润-商业型靠收视规模换取广告收入,直接收费的电视节目是靠节目质量】四、过硬和商业的综合体中国1.我国广电机构受到的是双重管理:以国家广电总局为领导的业务管理系统以中宣部为领导的意识形态管理系统有国家经营型特色(1983 的“四级策略”使得中国电视机构的数量迅速膨胀,为商业逻辑的发展埋下伏笔。)2.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完成这种对广播电视文化的调整通过宣传部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口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通过任命电视机构领导人的方式保证电视媒介遵循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3.作用-正面:商业型注重效益,实现“观众导向”国家型维护广电文化的品格,得到正确引导(附

6、:直接任命媒介负责人,鲜明的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特色)第三节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电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一、 “理想主义”的时代造就的“文人电视”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的 “理想主义” 气息,表现在“文以载道” 的传统文化观念成为电视理念的重要组成。)电视创作中, 由理念先行、主题先行落实到脚本先行,最终就是循着文字的逻辑拍摄相应的电视画面和制作节目,这种模式反映在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一系列电视节目形态中。大型电视纪录专题片的拍摄和广泛传播总体倾向是追求美而忽略纪实,他们将自己定位成电视艺术创作者的同时还定位自己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追求对电视观众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意识的引导。电

7、视人的主体性就凸显在电视节目中,因此节目往往主题先行,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征。-解说词文采斐然,有时可以脱离画面独立存在。电视剧创作具有精英文化的特性。此时期电视拍摄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 电视剧拍摄目标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非为电视媒介的发展,更不是为获得利润。电视剧首先承担起的是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由知识分子担起-一方面, 知识分子的电视创作者认为,电视剧的拍摄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性,体现在电视剧的中心思想要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电视剧所有的叙事都指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理想的世界。-另一方面, 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要反映出精英文化阶层特有的高雅甚至古典的品位。鲜明的表征就是

8、文学名著改编,且强调忠于原著。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电视文化。当文化从“文革”整齐的政治文化中尝试分离出来时,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复兴的冲动出现了。【附:第二章80 年代“文人电视”的崛起】当时电视人有一种强烈的对观众进行引导,尤其美学引导的意识。拍摄的电视片都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且同时强调思想性。所有的画面素材、解说词素材在被编辑之前,其思想立意、主题都已被先行确立了。 河殇将这种电视理念推向了极致,完全通过说理、甚至说教完成,画面只是烘托和例证的作用, 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表达已不仅仅是思想情感的引导,而是说教。 这种主体意识在这里达到顶峰。也因之消弭了电视本身的纪实性,所以很快

9、失去生命力。二、市场经济大潮造就的商业电视1.背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南巡讲话几乎所有文化事业都被纳入商品经济轨道,都以一种产业化的模式获得了极大发展商品逻辑和市场逻辑成为左右文化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原则(知识分子的失语)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勃兴意味着,中国文化人思想观念由居高临下地引导大众转为迎合大众,为大众服务。90 年代的文化转型终结了精英文化的优越感。文化事业的任务从教育引导大众变成想办法让大众购买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大众在文化认知方面非常弱小,所以又必须一定意义上延续教育引导的功能。但是这是实用主义的工具性的引导,而不是理念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界发生两点变化:制片人体制的确立;舆

10、论监督定位。第四节媒介英雄一、爱德华默罗和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诞生二、中国电视“九三变革”中关键人物的作用1.孙玉胜与电视制片人制2.陈虻与纪录片栏目化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中国广播电视发展阶段:(6 个)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中华民国时期的广播事业/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广播事业-十七年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文革” 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全面腾飞发展历程的两个特色:-技术上的“拿来主义”-发展历程的中国特色第一节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一、清朝时期的电报事业19 世纪 60 年代1877 李鸿章天津机器局 -北洋大臣衙门试架电报线路【中国最早】1881.4 李鸿章、盛

11、宣怀津沪两端电报电缆,12.24 联通, 12.28 通报,津沪电报总局对外公开营业【国内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电路】1882.1.16申报用此线路发消息,是中新史上第一条新闻电讯1905 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发报机安装于军舰1906 建电政司,规划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事业1915 袁世凯颁布电信条例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集中在两个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外国资金);由奉系军阀控制的东北地区(奉系政府行为)1922 奥斯邦中国无线电公司+太阳报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 XRO 1923.1.23 首次播出【中国境内第一家广

12、播电台】1923 四五月停播1924 美国开洛电话公司迪莱1924.5 开洛电台五年【中国最早成熟的广播音乐节目是开洛电台出现的】,三、民国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四、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广播事业第二节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十七年” -1949-1966 1.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1949.6 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组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事业局由新闻总署领导,在新闻传播方面同遵守相应宣传纪律。1954 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在行政上直属政府部门领导,宣传上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指令。延续至今。 “十七年”广播事业成就:A- 新中国成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宣传

13、网B-新中国的广播事业紧密配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了各项成功的宣传工作- A. 1956 全国广播事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央、省、市建立了广播事业网络,中国广播事业的规模基本奠定解决农村收听工具不足的问题-建立农村广播收音站(收音机、收音员、收音站、收音网)-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B.(公债宣传、广播体操、抗美援朝, )2.电视事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时间: 1958 背景:大跃进给予有力推动;社资阵营的激烈对抗导致:电视事业被赋予政治意义;电视媒介必被带入政治斗争体系我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特征:电视节目含有政治使命;拍摄电视是国家行为;电视功能在国际宣

14、传,非国内传播节目:综艺 -笑的晚会;政治 周恩来会见格林;体育第 26 届世乒赛;新影厂二、 “文革”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挫折和曲折发展1.广播对“文革”推波助澜的宣传两报一刊: 人民日报 、 解放军报、 红旗杂志1967 年 1.14,地方广播实行军管2.电视事业发展的挫折及其在“文革”中的宣传作用 电视批判大会3.广电事业的曲折发展各地恢复60 年代初期被迫停播的电视台,电视台数量较大增长开通全国微波干线,形成全国电视网彩色电视的顺利发展和卫星电视的起步-德国 PAL 制式-1973.5 北京电视台彩色 1977.7 北京台全部彩色-1965 引进录像机-1976.4 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建立

15、第一个有线电视中心(有线电视之开端)第三节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腾飞1976-1979:停办的节目恢复新的栏目创作广电机构逐步建立、格局日趋完善一、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与新时期中国广电事业的起步 此前我国传媒的首要、主要功能为宣传和社会动员-改革核心线索:开掘媒介自身属性1.影视分家:电视开始凸显自身娱乐功能2.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彰显3.广告传播:广播电视媒介介入经济生活的标志- 1. 1979.8 电影业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标志着中国传媒只强调政治效果,不计经济代价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杠杆开始调整行业关系电视界:自制节目;引进外剧2. 从喉舌到检测社会的功能和服务功能广播培养独立新闻

16、采编力量,脱离报纸迸发自身活力 (社会功能变化传播模式变化) “宣传腔” -“节目主持人”3. 商业广告的介入直接导致中国广电体制的变革(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告播出拓宽了广电事业资金来源,意味其可作为产业存在【四级策略】 :-1983 “中央、省、省辖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 “节目四级混合覆盖”-形成了更为广泛、完备的广电系统;大大推进了广电事业硬件建设的发展,尤其广电机构数量迅速提升-负面影响:不具备条件的也办,无序竞争的隐患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广播事业的两次变革1.珠江经济台改版直播模式;板块划分;改变原有线性编辑结构2.电话与广播联姻电话引入广播,用互动传播提升竞争力(改变“我说你听”的格局,平等亲切)大力发展音乐广播(广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