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9433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0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 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 ;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 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古注”的类型包括注、传 笺 章句 集解 疏、音义 。 “古注”的重要性沟通古今的桥梁二、古书注解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第一,古书注解产生于先秦时期(先秦萌芽时 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古注的工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在先秦的传世文献里,还保留着“传”、“解”、“

2、说”、“记” 等古注形式,如管子 韩非子等就保留了很多以“ 传”、“解”、“说”、“记”命名的篇章. 一些常用的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曰”、“言” 、“之为言”、“犹”等。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先秦的理由 我认为,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先秦. 先秦注解古书的名称为:说解喻等.如管子以“ 解”名篇的有5篇,都是说解前面相关篇章的,其体例是 正文(即经)和注解的文字分开,各自成篇. 而韩非子中注解古书的主要有2篇,如解老 喻老;另有注解其他摘抄文字,以“说”名篇,如内 储说上下, 外储说左上下,右上下,其体例则是 正文(即经)和注解合在一起, 后汉书徐防传记载东汉徐防在上疏中云:“臣 闻诗

3、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 ,始于子夏。”徐防是东汉著名儒家学者,专治五经,知 识渊博,治学严谨,其说比有根据. 尔雅大部分内容出现在先秦.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 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 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 在西汉时被 整理加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 益而成的。 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4、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尔雅成书时间 西京杂记(作者疑为葛洪 ): 郭威,字文伟,茂陵人也,好读书,以谓尔雅周公所制 。而尔雅有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非周公之制, 明矣。 余尝以问扬子云(扬雄字子云),子云曰:孔子门徒游夏之 俦所记(俦音酬,辈也。游,子游。夏,子夏),以解释六艺者也。 家君以为外戚传称:史佚教其子以尔雅 。 尔雅 ,小学也。 又记言: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 。 尔雅 尔雅

5、 之出,远矣。 旧传学者,皆云周公所记也。 张仲孝友之类,后人所足耳。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 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 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 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 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 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代表人物:东汉郑玄 其特点在于: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 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

6、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郑玄经学成就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 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 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 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 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 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 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 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 者。第三,魏晋时期,出现“

7、义疏体”的注释形式,以及“ 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秋榖梁传集解, 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 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第四,隋唐时期,出现了奉诏官修的五经正义和 一些私家著述的经疏。代表人物:孔颖达重要的古注有: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 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上统称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勛春秋榖梁传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李

8、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孔颖达经学成就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第五,宋儒注经,重义理阐发,轻文字训诂,形成经 学史上的“宋学学风”。代表人物:朱熹 其注释特点在于:一方面继承前代训诂成果,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语言出发

9、, 反复体会文意,后做出解释,纠正了汉唐古注中的某些错误 。比较重要的古注有: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 楚辞注, 洪兴祖楚辞补注 南宋时人们把以上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 徐彦、杨士勛的九种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 的十三经注疏. 第六,元明时期,是古书注解的衰落期, 主要注解有: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第七,清代是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注释 书籍不胜枚举。其特点是: 反对宋人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 学学风,并在研究方法和成果上大大超越汉唐旧注。 在研究方法上,清儒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注释 中的

10、许多疑难问题; 在研究成果方面,对前代的辞书和集注进行了全面、系统 、深入地研究,产生了一批各类辞书的注疏精品 重要的古书注解: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孙诒让周礼正义, 梁玉绳史记志疑, 邵晋涵尔雅正义, 戴震方言疏证, 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等。三、古注的别称 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 或叫“传”(如毛诗诂训传), 或叫“注”(如东汉郑玄周礼注), 或叫“笺”(如东汉郑玄毛诗笺), 或叫“诂”(如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或叫“解”(如三国韦昭国语解), 或叫“章句”(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或叫“音义”(如唐陆德明尚书音义), 或叫“疏

11、”(如唐贾公彦周礼疏), 或叫“正义”(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 或叫“补注”(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或叫“集注”(如唐颜师古汉书集注), 或叫“集解”(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 或叫“集释”(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等等。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但是这和我们一般所说的

12、用于注释的“传”性质不同。(二)笺: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 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 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 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 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这就是说,郑玄所以称笺不称注,有进一步“表明毛意”,“ 遵畅厥旨”,且有表示自谦的意思。 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 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13、”而 称“注”。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四)疏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疏”是疏通、疏解之义,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 周礼注疏是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是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五)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或者说 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作为考取士人的标 准。“疏”也可以叫“正义”, 如 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 因为这是孔颖达奉皇帝之命

14、作的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材 料,所以称“正义”。(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十 三 经 注 疏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 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