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7968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菜篮子”密切关系市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绿叶菜在本市主副食品供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价格变动对其他蔬菜品种价格变化有较大的关联影响。为了解当前流通成本占蔬菜零售价格的比重及构成情况,探寻降低蔬菜流通成本进而降低蔬菜价格的途径,以 2012 年 1 月至 10 月上海地产绿叶菜流通情况为研究出发点,深入分析研究当前绿叶菜流通成本构成、特点及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寻找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途径,为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从而稳定主副食品价格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稳定蔬菜价格,保障民生提供参考。一、上海市蔬菜流通现状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城市,人口密集,

2、蔬菜市场需求及消费量大且集中。本市蔬菜供应分“客菜”和“地菜”两大类, “客菜”指外地进沪交易的蔬菜,以耐储存、方便运输的品种为主;“地菜”则是沪郊生产的蔬菜,新鲜当令的绿叶菜在其中唱主角。目前每年要销售的蔬菜有 600 多万吨,其中有 60左右是由兄弟省市通过大市场、大流通进人到上海的市场。据市农委数据显示郊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约 50 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 175 万亩,地产蔬菜基本上以绿叶类蔬菜、反季节设施精晶蔬菜和食用菌等为主,供应本市数量达 300 万吨左右,日均地产蔬菜上市量在 9000 吨左右,其中绿叶菜日均上市量在 4000 吨左右,占到整个全市供应量的 90以上。当前上海菜

3、流通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 传统流通方式-流通方式是指目前蔬菜流通所采取的一般方式,即经过农产(基地)一农业经纪人一产地批发市场一销地批发市场一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综合商店、马路菜场摊贩等销售终端经历诸多流通环节的蔬菜流通方式。传统的蔬菜流通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蔬菜收购、蔬菜批发、蔬菜零售,其特点是流通环节多,从产地到销地中间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成为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过多的流通环节,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流通效率,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损耗,道道环节加码,必然造成价格“滚雪球” ,以销售终端为农贸市场为例,使蔬菜零售价格层层抬高。(二) 产销对接模式-蔬菜流通环节多、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

4、菜贵并存等问题,产销对接是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把群众生活必需的蔬菜从生产基地直接引入城市销售市场,实现从“田头”到“摊头”的对接,从而有效控制“菜篮子”价格,避免“菜贵伤民” ,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产销对接模式包括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团购配送等。农社对接模式初期主要采用菜篮子工程车进社区方式进行推广,目前普陀、徐汇等区已有数十个居民小区开展农社对接。产销对接模式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一定的规模,占整个市场蔬菜流通消费量比例不高。(三) 新型流通模式-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的购物方式,以精品菜为代表的蔬菜网络销售正逐渐发展。电话及网络

5、订购等新型蔬菜销售模式一般采用冷链配送,当日送达,保证新鲜,以其便利性、安全性受到当下网购一族以及高端人士热衷的新型蔬菜流通模式,但因其目标对象有限、价格较高等导致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蔬菜市场流通量的比例很小,未来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二、上海市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一) 上海市蔬菜传统流通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流通方式一般包括五个环节:生产者斗中间商贩斗批发市场斗零售市场斗消费者,起点价格便宜,终端价格却不低,其加价的环节出在中间流通环节上。当前本市蔬菜传统流通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一是流通成本高,难以避免“最后一公里”大幅加价。一般来说,蔬菜从田头到餐桌,至少要经过

6、采购、运输、批发、零售等过程,中间还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一般要经过三、四个、甚至多达五、六个环节,每一环节至少加价 510,尽管每个环节加价情况有限,但由于环节多,总的流通成本高,总体转嫁到消费者的成本就高。目前从批发市场到社区菜市场这一蔬菜流通链条的“最后一公里” ,因车辆运输问题,使蔬菜价格在这短短一公里路程内至少上涨 50以上,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在传统流通方式下,由于农贸市场摊贩每天销售的蔬菜量很小,为获得必要的经营利润,弥补租房、子女读书等生活成本,必然产生过高的蔬菜的批零差价,造成蔬菜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二是蔬菜摊位费虽然不高,但零售环节成本难以降低。目前,在蔬菜零售成本中

7、,摊贩房租、汽油费、子女读书等生活成本属于刚性成本,这些成本占零售环节成本比重很大。蔬菜零售商一般为夫妻两人为主,一家人的生活成本全部要转嫁到蔬菜价格上,当生活成本上涨,蔬菜价格就必然跟着上涨。三是蔬菜流通安全难以保证。当前蔬菜流通并没有建立包装、运输、储存、标签、品质、等级、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允许的杀虫剂残留物的最大含量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定。因其需要长途运输,大多数中间商未采取冷链保鲜运输,为确保蔬菜的新鲜度,往往违法采用禁用品保鲜的情况。在传统流通模式下,虽然批发市场有进货检查制度,但是进人二级批发市场、甚至农贸市场之后类似制度就不存在,流通环节越多,经历中间商越多,流通时间越长,蔬菜

8、流通安全就越让人担忧。四是放大蔬菜价格波动,难以防范游资炒作。在传统流通方式下,蔬菜流通经历多个环节以及多个中间商,蔬菜价格传导具有非均衡性,位于两端的农户和消费者处于较高程度的竞争状态,而中间流通机构和零售商则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一旦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价格变化,往往受益者既不是农户也不是消费者。因为他们在交易中无疑是价格的接受者,缺少定价权。在蔬菜供应紧张时,各个环节层层加大正常加价幅度,中间商容易人为炒作推动了某些蔬菜价格。(二) 上海菜产销对接流通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接虽然是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受到农业生产者和居民欢迎,利用产销对接方式进行销售的蔬菜量在逐年上升,但所

9、占销售总量的比重仍然较小。当前蔬菜产销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一是因为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产销对接不一定能降低流通成本。虽然产销对接在减少中间环节方面卓有成效,但因目前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无法形成规模化收益,难以抵消流通过程中的经营成本,从而导致流通成本不是降低而可能增加的情况。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因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体系的支持,运输一般仍需农户或农业合作组织负责,开展初期投资大、收益少,营运成本较高,经营风险大,若不能形成生产和流通的规模化,农业合作组织参与产销对接的收益就无法得到保证,甚至低于直接出售给田头收购商的收益。没有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销售

10、的规模化和稳定高效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体系的支撑,产销对接模式难以迅速推广。二是冷链物流系统的不完善,制约着规模的扩大。如何保障新鲜的农产品以最低损耗快速运到对接方,这就考验整条供应链的物流配送水平,落后的物流设施设备与长距离配送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把农产品配送运输的任务落在农业合作组织或者超市经营方身上均不现实,鲜活农产品配送的特殊要求又使得普通快递等现有物流体系无法满足其要求。缺乏高效的鲜活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的支持,产销对接双方的经营风险加大,对接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产销对接规模长期以来难以迅速扩大。三是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对接稳定性差。合理分配对接双方的利益,是发展产销对接的

11、关键点。由于产销对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经营者和农业合作组织之间还是简单的商业买卖关系,没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运营机制,对接价格一旦低于田头销售,对接关系就会不稳定。没有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稳定高效的对接机制,就难以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农业合作组织虽然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但在管理、人力和物流上的支出仍会超出在对接获得的利润,导致企业持续亏损,难以持续经营。四是缺乏核心推动力,没有建立持续推广的有效机制。产销对接与传统流通模式相比存在减少流通环节,但受制于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不完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以及流通规模小等因素,

12、产销对接初期并不一定能降低流通成本。本市对产销对接缺乏长期规划,政府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一旦达不到一定规模,对接收益难以抵消对接成本,对接比较收益不明显甚至难以保证,对接双方推动对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产销对接面临很多难题,缺乏核心推动力来破解难题,仅靠对接双方的力量,很难建立持续推广产销对接的有效机制,无法大规模推广产销对接模式。(三) 上海市蔬菜新型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消费习惯是蔬菜新型流通发展面临的瓶颈。蔬菜新型流通模式消费者群体比较单一,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目前大多数人消费习惯来看,购买蔬菜使用网络和电话订购还是处于体验式购买,没有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这主要

13、是因为网购或电话订购不能挑选,质量和新鲜度得不到保障。总体来说,网络或电话蔬菜销售消费群体单一、规模比较小、消费连续性差,从而导致经营者经营风险升高,难以确保盈利性,从而阻碍新型流通模式迅速发展。二是保鲜物流成为新型流通快速发展面临的难题。网络或电话销售蔬菜和保鲜期之间的鸿沟是运输距离与保鲜期之间的对决。因蔬菜的保鲜期很短,若运输时间较长,蔬菜尤其是叶菜在运输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腐烂,所以保鲜运输就是新型流通模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快递公司一般不愿意托运水果、蔬菜等保质期较短的农作物,若销售商自建配送网络体系成本巨大,难以承受。如何建立快捷低成本的保鲜物流是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三是价格优

14、势不明显是蔬菜新型流通发展面临的障碍。市民买一斤蔬菜,可能会比菜市场便宜,但加上快递费用,买菜成本反而高了。为了吸引顾客,部分销售商虽推出套餐包邮、满多少免邮资等的优惠方式,但这样销售商需要支付快递费,公司运营成本上升很大,盈利性就会快速下降。总体来说,目前网络或电话订购蔬菜价位优势与农贸市场比较并不明显,难以大规模快速发展。三、降低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对策与建议降低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要在了解流通各环节及其成本构成的基础上,选择减少其中某些流通环节或者压缩某些流通环节上的成本是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两条基本途径。(一) 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一是提高农产品直销比例,探

15、索建立间接产销对接模式。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比较,本市鲜活农产品直销发展相对落后,美国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 80,在亚太地区也达 70以上。在大力发展地产鲜活农产品“三对接一直销”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外地鲜活农产品进沪销售的产销对接模式。由于本市交通政策对货车进城的限制政策,外地鲜活农产品进沪销售采用直接对接方式比较困难,应积极探索以批发市场为媒介的间接产销对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批发市场不仅发挥信息中心的功能,还发挥组织生产、协调对接的作用。批发市场与周边地区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立稳定对接关系,鼓励其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在农村,充分发挥一体化产业链的优势,从而

16、降低经营成本。鼓励各大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看样品交易” 、网上拍卖、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无需经实地验货才能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实物则从产地采取规模化高效第三方冷链物流直供本市大型超市、标准化菜场等销售终端,做到“商物分离” 。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对与批发市场建立紧密对接关系的外地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扶持政策,如蔬菜生产同样享受本市“三补贴一保险”政策,从而快速有效组织生产和市场供应。二是推行农贸市场生鲜平价超市化改造。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选择有条件的标准化菜场进行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方式和农产品流通、销售模式,对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进行生鲜平价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的超市。改造后的生鲜平价超市是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真正主体,经营模式不再是原来的出租摊位收取摊位费,这种改造将对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产生巨大影响。农贸市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