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75894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1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果树 2 0 0 9 ( ) :3 6 4 0 福建省梨产业发展 的需求与对策 黄新 忠 张 宁火根4 诚2 雷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 福州 3 5 0 0 1 3 ; 福建省明溪县经作站; 福建省建宁县果树研究所; 福建省清流县经作站; 福建省建瓯市经作站; 福建省德化县经作站) 福建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尤其是地处中亚热带南沿内陆的闽西北山区县市冬季气温 低、春季回温快 、夏秋昼夜温差大 ,发展南方优质早熟梨具有同一纬度区域难以具备的比较优势。至 2 0 0 7年 ,全省梨种植面积 2 2 3万 h m ,年产量 1 5 2万 t ,已成为闽西北山区县 ( 市

2、区)农业 增效 、 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但随着梨 产业 的发展及市场供求走 势的变化 ,种植规模与果品产量质量之 间、 品种结构与市场供求走势变化之间、生产技术需求 与科技示范推广相对滞后之间等矛盾 目益显现 。为 摸清福建梨产业发展的需求 ,更加贴近产业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更加有效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梨福州 综合试验站从 2 0 0 8年 1 0月中下旬起 ,组织相关人 员深入建宁、清流 、明溪 、德化 、建瓯等 5个梨主 产县 ,采取印发梨产业发展需求征询表 、进场入园实地考察、召开 由专业技术人员及 生产经营服务者 代表参加的梨产业发展需求恳谈会、查阅梨产业发展历史文献资料等形式,全面

3、了解福建省梨的生产、 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际需求,现将有关调研结果加以归纳,并 提 出发展对策 1 品种布 局与多样化 的需求 1 1品种 结构 2 O世纪 7 0年代初期以前 ,福建梨以政和大雪梨 、屏南半男女梨等地 方品种 为主 ,由于果 实品质 差 ,种植仅限于房前屋后 ,零星分散 ,不成规模 。2 0世 纪 7 O年代 中后期 以来开展了两次大规模 引种 区试筛选工作,第一次始于2 0 世纪7 0 年代中后期,筛选出黄花、杭青、新世纪等适应当地气候、土 壤条件的品种,尤其是黄花梨在闽西北快速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梨种植面积的扩大 ,提高 了良种覆盖 率 ,

4、解决了短缺经济条件下量的供应 问题 ;第二次始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后期 ,筛选 出翠冠 、清香 、 台农2号蜜雪梨等适宜温暖多湿、品质优异的中短低温型早熟梨新品种,采取新植、改植、高接等措 施加以快速推广,调整优化了梨品种的熟期结构与品质结构。截至 2 0 0 7年 ,以翠冠、台农 2号蜜雪梨 为主的 7月 1 0日前成熟的优质早熟 、特早熟品种面积所 占比例 ,由 2 0 0 0年的不足 1 0 提高至 3 0 以上。 1 2 区域 分布 福建梨发展适宜区相对集中于南亚热带北沿与中亚热带南沿之 间、地处武夷 山脉沿线 的闽西北内 陆山区县 ( 市 、区) ,冬季气温低 ,能较充分

5、地满足不同需冷量梨品种的花芽分化对低温 的需求 ,早 春回温快 ,夏秋昼夜温差大 ,有利果实的养分积累 ,种植南方砂梨品种具有成熟期更早 、品质更优等 优势。但受 2 O世纪 9 0年代初以来市场价位强劲拉动与政府扶持政策的着力推动 ,东进南移发展迅速 , 尤其是台农 2号蜜雪梨等台湾短低温梨品种的 引种成功 ,导致部分果农误 认为梨随处可种 ,从而一再 冲破规模种植范围的南限。至 2 0 0 7年 ,全省除晋江市 、石狮 市外 ,其他 各县 ( 市、区 )均有梨的种 收稿 日期 :2 0 0 90 2一 O 1 作者简介:黄新忠 ( 1 9 6 2 一) ,男, 研究员,从事果树育种与栽培技

6、术研究 明 小 陈 福 曾 长 张 小 詹 盛 蔡 第 1期 黄新忠 ,等:福 建省 梨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对策 3 7 植 ,其中7 0 0 h m 。以上规模化梨产县有建宁 、德化 、泰宁 、宁化 、长汀、将乐、清流、光泽 、明溪等 9 个 ,种植面积 1 7万 h m ,占总面积的 7 7 1 ;2 0 0 h m 以上规模化梨产乡镇有 l 8个 ,种植面积 1 2 5 万 h m ,占总面积的 5 6 0 。以 7 h m 集中成片为规模化定义的下限 ,全省通过独户成片开发 、连户 成片开发 、股份制合作开发及股份制合作承包等方式实现梨规模化生产经营面积约 0 8 3万 h m ,规模 化

7、程度仅为 3 7 4 。 1 3 品种 需求 长期依赖引种所带来的与周边省 ( 市、区)的结构性冲突 ,盲 目扩大种植范围带来的生态适应性 问题,所推品种存在的外观品质上的缺陷,导致生产上对能满足多样性 结构调整的梨优 良品种提出了 许多新的要求。第一 ,早熟与特早熟品种。目前翠冠梨面积占早熟 、特早梨品种的 8 0 以上,虽然可 采成熟期早、果实品质优、丰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 ,但果皮锈斑严重 ,且 由于江西、浙江等相邻省 份发展迅猛 ,继黄花梨之后新一轮市场激烈竞争 日益显现 ,生产者 、营销者热切希望有综合栽培经济 性状优于翠冠梨 、地方特异性更强的早熟 、特早熟梨品种用于推广。第二 ,

8、耐贮 、短低温型 品种。冬 季低温不足为福建扩大梨种植范围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近年来随着暖冬现象的加剧,不仅需冷量较 大的品种在我省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一些已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在一定区域也受到较大威胁 。 为解决这一问题 ,福建 曾从台湾等地引进 台农 2号蜜雪梨 、 台中 1 号 、 明福 等短低温型品 种,并获得较大成功 ,有力地推动了福建梨种植范围的东进南移 ,如清流县 自 1 9 9 7年引进 台农 2号 蜜雪梨 之后梨的发展明显加快 ,2 0 0 7年面积、产量分别由 1 9 9 6年的 1 5 5 h m 、4 7 2 t 增加到 9 0 3 h m 、 5 3 3 8 t

9、,成为规模最大的台农 2号蜜雪梨生产基地县。但这些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及品质不占优势 ,且 普遍存在易 “ 发绵”问题,挂树期 、货架期短 ,耐贮运性差,以致近年来价位持续下跌。因此,福建 中东部及中南部梨产区期待用优质、耐贮性强的短低温型品种对台农 2号蜜雪梨加 以改造。第三 ,综 合栽培经济性状优于黄花梨的中晚熟品种。为解决黄花梨面积 、产量规模在品种结构中凸显的问题 , 福建曾引进黄金 、圆黄 、大果水晶等梨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但多因耐高温高湿和抗病虫能力、丰产稳 产性 、果实品质等综合栽培经济性状难抵黄花梨而未得到较大面积推广,从而以黄花梨为主的中晚熟 梨品种结构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调整。 1

10、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福建梨品种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品种需求 ,建议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在 闽西北建立 优质短低温型梨品种选育基地 ,并与浙江 、江西等省科研机构协作攻关 ,以冬季需冷量低、春夏耐高 温高湿 、果实成熟期早、外观 内质兼优、丰产稳产性好 、抗病 虫能力强、适应 范围广为 目标,调查 、 收集、保存、评价地方梨种质资源 ,引进国内外梨最新选育成果与优异种质资源 ,实生选种 、芽变选 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传统育种方法与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相结合,选育推广 一批既适合南方气候土壤条件 ,又能满足品种多样性结构调整需要的优质短低温型梨品种,储备一批 可供后续更新换

11、代的优质短低温型梨品系 、株系,并为可持续开展优质短低温型梨品种选育工作创造 条件 。同时,应根据优势果类区域布局规划及结构调整优化指导意见 ,加强引导 ,促进梨区域化发展 向闽西北 、闽北等适宜区、最适宜区集中,并要求各级政府把果园纳入土地流转范围,加强统筹协调 ,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梨园向种梨能手及种植龙头企业集中 ,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 2 技术进步与科技化进程的需求 2 1技术进 步 近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 ,福建调整充实了梨科研创新团队 ,壮大了产业技术服务 专业队伍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创办了一批凸显 “ 品种展示 、技术集成、辐射带动”三大功能的核心 示

12、范基地 ;按照 “ 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有所侧重 ”的要求,科研 、教学 、推广部门申请立项或 自由 选题,开展了 “ 绿色翠冠梨果品生产标准化技术研究” 、“ 优质早熟梨品种 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 推广” 、“ 砂梨矿质营养适宜值及其应用研究” 等项 目的试验研究 ,引进 、选 育梨品种 ( 系)百余个 , 3 8 福建果树 2 0 0 9 定 解决了开心矮化整形修剪 、高接授粉花枝等一些生产上 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 ,制定颁布 了黄花梨 、 翠冠梨综合标准体系 ;通过黄花梨、翠冠梨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标准化生产技术作为提 高梨园综 合生产能力与果品质量安全 、攻克绿色技术壁垒的有

13、效途径 ,正在稳步推进。 2 2 存在问题与技术需求 福建梨生产栽培管理技术 自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虽取得长足进步,但面积与产量、质量、效益的 矛盾依然突出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 、共性技术问题 。 2 2 1 秋冬返青返花问题 据多年跟踪调查 ,梨生产受秋冬抽二次梢 、开二次花、结二次果的返青返花现象的困扰 日趋严重 , 发生面积常年占 1 5 2 0 ,有时达 5 0 以上 ;发生返青返花现象后的树体翌年常无花可开 、无果可 采 ,或花量减少 、花质下降 ,导致大幅减产和果实品质明显下降。就其成因,多数认为或为梨黑斑病、 梨褐斑病、梨炭疽病、梨轮纹病及 中国梨木虱等叶部病

14、虫害发生严重诱发的早期异常大量落叶所致 , 或为雨量季节分布不均 ,采果期及采果后的 78月久晴少雨 、高温干旱 引起的早期异常大量落叶所 致,但实际诱 因存在许多例外。目前对其内在机理 缺乏权威性的研究结论,以致在 防控方面大多显得 盲 目无措 ,或所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 ,有效 生 差 。 2 2 2 年 际 间坐果率 不稳 问题 闽西北冬季气候寒冷 ,能充分满足不 同需冷量梨品种花芽分化对冬季低温的需求 ,但花期常遇低 温阴雨 ,传粉 昆虫媒介活动受阻 ,不能正常授粉受精 ,因而导致有的年景坐果率不高 ,对产量构成较 大影响。 目前生产上普遍缺乏适宜低温阴雨条件下活动且授粉能 力强的昆虫

15、种类 ,缺少人工辅助授粉 的花粉来源与高效器械 。 2 2 3 区域 性 需冷量 问题 受盲 目扩大种植区域与暖冬现象 日益加剧的双重影响 ,每年 均有部分区域或品种因冬季低温不足 而导致花芽分化不完全 ,开花迟 ,花期长 ,花质差 ,坐果率低。除合理 引导种植范围向适宜、最适宜 区集中以实现区域化发展 ,选育推广短低温型品种 ,实行适地适种外 ,要求研发破眠剂,以克服次适 宜区栽培中低温不足的问题。 2 2 4矮化 砧应 用 问题 实践证 明,矮化砧的推广往往可以改变一个树种 的发展模 式和耕作方式。南方温暖高湿 ,梨生长 迅速 ,树体高大,每年需通过大量修剪加以控制 ,不仅修剪、采果等农事

16、操作劳神费力,而且造成大 量能源和物资浪费 ,增加农药、肥料成本支出,尤其在劳动力价格上 扬、劳动力老年化与妇女化 ,高 耗劳动力的技术难以推广 ,肥料 、农药 、能源价格上涨 ,种果利润下降的今天 ,对省力化省本化栽培 技术的需求 日益迫切,而选育推广使 用矮化砧 则是实现省 力化省本化栽培的重要途径 。目前不仅梨生 产缺乏大面积推广矮化砧的成功实例 ,而且矮化效益明显 、推广应用前景看好的有关梨矮化砧 的研究 报道也较少 ,因此,应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研究议程。 2 2 5 优 化 土壤 管理 问题 优化土壤管理是果树丰产 、稳产 、优质 、高效的基础 。在这次调查 中,如何实现优化土壤管理 成 为关注的难点,普遍认为优化土壤管理难度大、成本高。首先是有机质肥来源紧缺。优化土壤管理必 须以提高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