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5646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 文 题 目: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以大连理工城市学院为例研 究 生 姓 名连 溪学号 MZ13084 导师姓名、职称敖俊梅院系(所)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以大连理工城市学院为例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 问题的提出人际交往出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在大学中 , 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专业的知识, 培养能力 , 但我认为在这个阶段中还有一项是非常

2、重要的 , 那就是人际交往。因为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果在交往过程中,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会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他人或国家产生危害。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因此, 认真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找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发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

3、 本文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 并针对每种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问题时有所参照,为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际关系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建议与参考。2. 文献综述2.1 国内研究2.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交往动机做出了很多研究。王登峰、张伯源(1992) 认为交往动机应该包括:求生动机 ( 为了生存,人需要合群,以便在自然面前更加强而有力) 、安全动机 ( 在群体中人的安全感才能获得满足) 、归属动机 ( 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并且不甘寂寞,希望与人交流) 、社会对比动机 ( 通过与周围人

4、比较即社会对比来评价自己) 、自我实现动机( 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愿望,并且希望受到他人的称赞、尊重,达到自我实现) 。车艺 (1998) 对需要层次的研究指出, 当代大学生的六类需要层次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贡献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刘玉华(2000) 认为交往动机主要包括:亲和动机( 人们害怕孤独, 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相处的意愿或倾向) 、成就动机 ( 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努力去做并尽量做好的心理倾向) 、赞许动机 ( 指交往的目的是要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功利动机 ( 以获取某种实际利益为目的而去交往的心理倾向) 。高湘萍、崔丽莹

5、 (2008) 认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主要是:找朋友、觅知音、倾吐心事、 宣泄情绪、摆脱孤独、获得安全。2.1.2 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大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的群体。从成长过程来说, 他们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 从心理发展来说,他们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处于心理断乳的关键期;从生活环境来说,校园相对单纯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不从事直接生产,而且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黄希庭、 郑涌 (2000) 认为, 大学生人

6、际关系的对象是以系级为主要线索;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吴远 (2002) 认为大学生的交往愿望强烈,需求迫切, 但不成熟、 不稳定, 交往难以深入,停留在浅层次。 但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所以交往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交往内容丰富, 同时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带有理想化的浪漫色彩, 加之他们之间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因而交往动机单纯,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另外,大学生比较重视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忽视与老师、家长等长辈的交往。柳建营、刘晓明 (2002) 指出,当代青年学生的人际交

7、往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无论是从方式的多样性还是内容的广泛性上,都体现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开放性、互助性、情感性圆。吴磊、刘建荣 (2006) 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交往范围方面,不再局限于亲缘体内,而是转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网络之间、社会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体系;在交往需求方面,渴望友情和寻求归属感成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交往目的方面, 呈现出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和提高综合素质而高年级学生更注重寻求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的现象:在交往方式上,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互访、聊天、写信等方式,BBS 、 QQ 、E-

8、mail 、校内网、博客等新兴交往方式正逐渐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交往效果方面, 他们虽然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人交往,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自己预期的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嫉妒等不良心理反映,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留下阴影。候雁伶、马冬等(2008)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劳(Peter Blau)的社会交往理论观点,分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两高一低的新特点。“两高”指交往途径多样和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交往程度高; “一低”指贫困生群体交往频度和密度较低,师生间交往的亲密度降低。2.1.3 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能够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因为缺

9、乏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困惑。研究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认知和心理等主观因素方面,刘玉华、 刘美涓 (2000) 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人际认知中的偏差 (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时空接近因素、相似或互补因素、 人格与能力因素、异性相吸因素。 付梅 (2005) 归纳影响大学生交往的主观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障碍:错误的交往观念;自我认识不足或不正确;自傲、自卑,虚荣追逐名利;存在社会认知偏差。情绪障碍:烦恼、焦虑、抑郁、暴躁、冷漠、羞怯、失落、恐惧等不良情绪。能力障碍:不会交往,缺乏人际交往

10、策略、知识和技巧、社交礼仪知识等。人格障碍:孤僻自我封闭,自卑、羞于见人,嫉妒,情绪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猜疑,狭隘等。黄希庭、 郑涌 (2000) 提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也包括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个性吸引性;主观因素包括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人际报复几方面 。柳建营、刘晓明(2002) 也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包括外在的环境因素和自身的心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心理因素包括了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学者分别从主观、客观因素进行了分别的研究。王晓红 (2003) 认为影响大

11、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影响,人际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难以和大多数人真诚相待,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片面、被动与保守,并对 大学生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产生了诸多负面的效应。高消费观、个性张扬等现代社会新兴观念的冲击。信息网络化的负面影响,网络在快速传递知识信息、提供娱乐游戏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这无疑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综合以往的研究,影响大学生人

12、际交往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偏差,情绪障碍,人格因素和交往知识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观念、教育状况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等。 2.2 国外研究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和需要理论。马克思、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交往,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关系生产交往,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基础。虽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流传较广,但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早已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需要理论,他们以整个社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需要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发展作

13、用:一是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二是需要是社会性的,三是人对劳动的需要圆。马克思认为, 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又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固然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从不把人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力要在生产关系中表现出来,政治力量要在政治关系中表现出来,精神力量要在精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因而, 个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的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

14、行普遍的交换,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同时人还必须全面地占有和控制这种社会关系。正是在交往中,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彼此取长补短,从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2.2.2 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研究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交往活动都是由一定的交往动机所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发人们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表现。马斯洛 (AH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3)

15、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集体的认同、 亲属与同伴关系和爱的情感;(4) 尊重的需要, 如威信、自我与他人的尊重;(5) 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G霍曼斯 (GHomans , 1974)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能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内在需要的社会交换过程。人的内在需要,产生交往的动机。小结从以上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正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提高和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

16、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中人际认知、交往动机、 交往需要、 人际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等层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意义和作用强调的过多; 系统地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还不太多,对于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更是不多见。 从研究的角度上看,研究的维度不够全面: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人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等各个方面,当前的研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不可避免的会有些遗漏;同时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方面来研究的较多,而且都是作为问题来研究。3. 研究设计3.1 核心概念界定3.1.1 人际关系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多门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都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但不同学科在研究人际关系时,其研究的角度和范围迥异。譬如,社会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从社会关系的基础出发进行的,强调个体社会共性分析;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则是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