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圆成超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74607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5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圆成超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回归圆成超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回归圆成超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回归圆成超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回归圆成超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归圆成超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圆成超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門學報第 9 期 / 2002 5 月 第 1 頁,共 13 頁 文 / 回歸圓成超越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ISSN:1609-476X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E-mail:ugbjfgs.org.tw 回歸圓成超越 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王覺溟 自由撰稿人 緒:大乘心在近代的回歸緒:大乘心在近代的回歸 清末民初,中國遭逢二千未有之劇變:社會動盪、戰、傳統文化式微、國民素質低;國家危如、民眾困倒懸。作為傳統文化重要一系的佛教,自明清以已呈江 河日下之頹勢,其時愈發衰朽堪、

2、百弊叢生;僧團戒綱廢馳、腐敗窳;教義陳滯蛻化、 厭世消極;出家眾往往心存養,唯知趕經做懺,在家眾普遍愚昧迷信,僅求祈福薦亡;少 品高潔的僧俗,只能無地棲隱山,自證解脫。淌在中華文化深層血脈中、滋養 國人性近二千的佛教,與國家民族一樣,皆瀕於崩潰絕滅之邊緣。 我勸天公重抖擻,拘一格人才。 至今我們依然能夠想龔自珍當仰面蒼穹時那悲憤孤絕的神情。菩薩戒品沾身、教宗 天台、歸淨土的龔自珍,僅以品頂戴的一介卑官,置身於陰霾密布、萬馬齊喑的帝 國暮中,自有其忽然擱筆無言,重天台七卷經的無和苦楚,他與亦受菩薩戒、 亦棲心淨土的摯友魏源一樣,但開風氣為師,雖無甚政績、失意一生,卻以其可能 十萬珍珠字,買盡千秋

3、兒心的高瞻之志與殷之期,開啟以大乘佛學沖決僵化儒教之 藩籬匡時濟世的近代進程。他們的身後並寂寞就在龔自珍籲請蒼天的那聲浩歎旋即沒 入西方強的重炮聲中、幾成絕響的半個世紀之後, 九州 終於激蕩起振發聵的 風 。 佛教界內外的仁人志士紛紛奮起,發海潮音、作獅子吼,致於以大乘菩薩心勇猛、救國 濟民的事業。誠如啟超所言:大眾生性與佛性本同一源,苟眾生迷而曰我獨悟,眾生 苦而曰我獨,無有是處,譬諸國然。吾既托生此國矣,未有國民愚而我可以獨智,國民危 而我可以獨安,國民悴而我可以獨榮者也。知此義者,則雖犧牲藐躬種種之益以為國家, 其必辭矣。註 1維新義士譚嗣同以其大雄無畏之,深踐救人之外無事功, 眾生之外

4、無佛法註 2的無上悲願。一八九八深秋菜市口鍘下的那一刀,濺起的止是 士的鮮血,那是從超絕凡夫肖小之言思情的菩薩血脈中噴湧而出的大乘精神。 普門學報第 9 期 / 2002 5 月 第 2 頁,共 13 頁 文 / 回歸圓成超越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ISSN:1609-476X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E-mail:ugbjfgs.org.tw 針對傳統佛教厭世自的千積弊,近代佛教改革袖太虛大師慨然揭起人生佛教 之大纛,藉以喚醒萎靡振的教界僧俗和社會民眾,旨在救病入膏盲的近代

5、佛教和中國社 會。追根溯源,太虛大師指出:中國雖代有高僧名士相繼輩出,法玄妙,深幽,然 考其平昔修,外觀迴苦求脫生死而求自真正發菩薩心即求之古德亦猶希 焉!皆口大乘圓頓之教,身小乘偏權之以是沿習成風,一學佛而兼濟眾 生之事業者,譏笑其為非真正之佛教徒,殊知此正是大乘即俗即真之妙也!註 3 然而曲高終究和寡,畢生為佛教改革奔走呼號、鞠躬盡瘁的太虛大師竟被譏為 政治和尚,其改革事業亦受挫。拒絕並僅僅源於自命清的佛教界保守勢,亦 自民眾思想的大腦擁有與虛大師一樣的摯誠心、憂患意與縝密思辨的知精 英。二十三歲即以一篇佛學文章究元決疑而倍受各界矚目,尤為大校長蔡元培賞 垂青,於次進入當時的文化重鎮大執印

6、哲學教鞭的漱溟,就曾多次斷然地 !據漱溟自述,啟超曾向其詢問如何改造佛教以適應社會大眾,漱溟當時 的回答是:改造是做到的事,如果做到也必非佛教。註 4漱溟認為佛法是專談現世生活以外的事,談現世生活註 5。其地諸小乘佛教,誠為過,但用以觀大乘 佛教,實在有失偏頗。太虛大師當即為之扼腕:自漱溟佛法為反身消滅之後, 少的人皆受他的暗示,動動都看成佛法是以消滅人生世界為究竟的。註 6當代佛教 學者鄧子美亦指出:漱溟拒絕佛教改革的佛學依據與文化由均足,漱溟學佛 之始,就僅從小乘佛教出世面加以會,拘於印佛教的現成詞,還未深入,還未及 解大乘佛教精神。註 7日後成為現代新儒學開山鼻祖的漱溟自己,亦直到去世的

7、前一, 即一九八七,才在出席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大會上:大乘佛法是原始佛教十 分可驚的一大發展變化在實踐上菩薩住涅槃、捨眾生,原本是出世間法,卻又出而 出,出而又出沒有大乘佛法,那麼,佛法是圓滿的。要弘揚佛法,就要有 一種救世的精神,心頭沒有自己,只有眾生。註 8 從漱溟拒絕佛教改革到圓融地看待大乘佛法,時隔將近七十,幾乎跨越整個二十 世紀,時間上也幾乎等同於一部中國現代史。客觀上究竟有多少知份子和社會民眾因此加 深佛法即出世法的傳統意,我們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時至今日上述知 在佛教界仍然根深柢固。當然,我們並非因之歸咎於。實際上漱溟的一生正是大乘菩 薩無我眾的一生,其高尚人格與屈撓救國

8、救民的止絕亞於同時代的仁人志士,亦 絕是吾儕所能望其項背的。其當的文化抉擇固可商榷,然其深重的民族憂患感正是淵源 於忍眾生苦的大乘悲願則勿庸置疑。 時光轉到二十一世紀,近代關於佛教改造的孰是孰非已然化為史的煙塵,然而辯 雙方所共同踐的菩薩道精神卻標誌著大乘心在近代的回歸。中國佛教要在二十一世紀 成功地實現現代轉型,必然要承繼近代的大乘心,且要真正實到現代佛教徒的知和 持上。 普門學報第 9 期 / 2002 5 月 第 3 頁,共 13 頁 文 / 回歸圓成超越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ISSN:1609-476X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

9、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E-mail:ugbjfgs.org.tw 邊緣主邊緣主 自明清迄今,由於諸多史成因,佛教徒、尤其是在家居士的絕大多,一直呈現出信 眾齡化、文化程低下、社會地位卑微的邊緣化態,致使一般社會民眾極誤 解、甚至歧視佛教。一般人總認為佛教徒就該具備上述幾項特徵,筆者因未而,且 概無其餘表徵,所以當多次在同場合無意中佛教徒身分時,對方都會瞠 目結舌,半晌才:啊?你學佛 其驚詫莫名的表情背後有著太過豐富的內容,一 言足以蔽之。筆者揣想許多佛教青都有過似的經。剛開始也許還會言簡意賅地澄 清幾,後也唯有苦笑作罷。 聖教衰頹至此,每每思及,總覺悲

10、涼。誠然,佛教作為宗教存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撫 慰由於衰、疾病、貧困、天災人禍等諸多幸而彷徨無助的人們,且給予他們解脫的途徑 和希望。然而,佛教在任何時域都應僅僅成為弱勢群體的避難所。觀諸佛教傳的 史:佛陀時代,皈依的出家弟子多為王族貴胄出身,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母弟阿難、 子睺;其餘大弟子如大迦、舍弗、目犍等均屬婆門種姓;居士、護法亦多帝王 和大富長者,如頻婆娑王、波斯王、摩斯王、須達多(給孤獨長者)、迦陀等。佛 教傳入中國後亦多為代、尤其是隋唐的帝王和士大夫所崇信。且釋尊及佛門多高僧大 德都是青求道,釋尊成正覺時,才剛過而之。證聖果、弘法生的法門象,多 出青壯註 9。佛教二千多在人社會廣

11、傳弘布,多是以先攝受主、後波及大眾為其弘傳模式的。社會主(以中青為主的、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高素質群體)一旦學佛, 其福智雙圓的身教恐怕比千經萬的言傳還能讓社會大眾證學佛的殊勝。 筆者認為,造成今日佛教現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具備圓融無礙精神的大乘佛法 與充滿高智慧的大乘佛學,被傳統的封建宗法化佛教嚴重束縛,無法與疾速嬗變 的時代精神接軌。所謂宗法化佛教,肇端於宋元,強化於明清,即代統治集團或者出 於統治需要刻意強化佛教出世、治心的一面,或者崇重儒道而、排擠佛教,致 使佛教弘法人才奇缺、社會地位驟、信眾素質窳、教義陳腐扭曲。因此現代社會的精英 和大眾均得其門而入,無法真正瞭解佛法的本旨趣與佛學的究

12、竟。筆者以為,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佛教亟需構建一套大乘佛法(佛學)的現代詮釋系統,藉此攝受現代社會 精英和智精英,使社會發展的中堅同時亦成為大乘菩薩者。誠如太虛大師所言: 今 菩薩的實者,要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優的佛學和科學知,加社會各部門 的工作如出家眾可加文化界、教育、慈善界等工作,在家眾則政治界、軍事界、融 界、動界都去加佛教的細胞散布於社會各個階層,和國家社會民眾疏遠分隔註 10,方能於傳統佛教超生死的基本功能之外,為現代佛教展出為積極而多元的 社會功能,以滿足時代及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多樣化需求。庶幾可望使中國佛教從社會邊緣 回歸主,使盛唐佛教之大乘氣象回歸於二十一世紀中國。 普門學

13、報第 9 期 / 2002 5 月 第 4 頁,共 13 頁 文 / 回歸圓成超越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ISSN:1609-476X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轉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E-mail:ugbjfgs.org.tw 成佛成人成佛成人 中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思想成為國家統治秩序和社會、人生的 道德規範。佛法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佛法中的人乘、菩薩乘之旨趣與儒學思想交相關涉、 足堪印證。如儒學仁、義、智、信之五常與佛教生、偷盜、邪淫、 妄語、飲酒之五戒;如儒學修己安人經世濟民之士

14、君子人格與大乘佛法自 覺覺他、莊嚴國土,有情之菩薩道精神都極其相似,故佛教之於中國文化和社會 民眾自始就有融洽的親和,因此促進佛教在中國的傳。然而也正因為相似,中國 人極忽佛法的入世精神,而尤重佛法中具強出世意味的天乘、聲聞乘。因為小乘佛 教能提供儒學所能給予的終極關懷和解脫向,滿足少中國民眾和士大夫內心潛藏 的、超越的宗教需求。故而與其入世生的大乘佛教為中國文化所繼承並發展,毋 源自印小乘佛教的出世解脫之於中國人才有著獨一無二的宗教價值。古代中國社會 終久凝成的儒管治世,佛管出世的格局絕非偶然,自有其宗教人學意義上的必然性。 僅從該格局的字面表述上,我們可體會到佛法菩薩乘中本自蘊含的積極入世、關懷人生的 精神從此失的蒼涼意味。 辛亥革命後,隨著中國二千多宗法統治的崩潰,儒學式微,社會人心飄蕩失守,世出 世法之間出現難以彌縫的巨大斷。印光法師正是有於此才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