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4570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大约有13% 的小学生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般来讲, 有些心理障碍经过学生自身的调节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消除,但也会有个别的学生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甚至会产生一些过激行为而铸成终身大错。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加强对

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干预, 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校、家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 恐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 主要是家庭和学习环境方面的影响。表现是:学生会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从而导致暂时性的思维困难, 并产生心跳加速和做恶梦等现象。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制和一言堂是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人前易脸红。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心里想得很好,但突然心里“咯噔”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别人也莫名其妙,常常被人笑话

3、,致使与人交2 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就会懦弱、缺乏自信,再加上同学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他们紧张不安,惧怕见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简单粗暴, 缺少民主和谐的沟通, 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年龄越小这种影响也就越大。 这种情形下 , 学生的应激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屈从和抵触, 同时心理发展会扭曲和变形,出现孤僻和惹事生非的偏激现象。学习进程中施教者过分严厉, 提出受教育者暂时无法达到的要求时, 学生也会产生这一心理现象。(二)孤独心理产生这一心理问题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以家庭和学校为主, 社会交往的范围比较狭小。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4、, 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差, 容易在交往中产生一定的障碍。 如果这种障碍得不到及时化解学生就会产生孤独心理。它的明显特征就是封闭和不合群, 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为逃避和厌弃, 不适应性反应强度大于正常个体,容易在挫折中受到伤害。统计表明 , 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 40% 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 甚至只顾自己玩 , 不善于与伙伴沟通 , 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 这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 , 导致部分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沟通,使

5、人不容易接近, 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在这种长期的情感闭锁下,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且不易被人察觉。3 (三) 偏激心理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在性格上以粘液质居多。性格的逆性决定了学生在受到不良外界剌激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过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易怒和情绪失控等。 在是非的判断上 , 明显表现出不尊重客观现实的抵触情绪。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既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干预也势在必行。对外来信息的异化作用突出 , 排斥来自于正确方向的教育。这种心理问题产生后危害比较大, 常常会使学生典型行为习惯改变, 出现诸如逃课

6、、打仗 , 甚至是离家出走等现象。(四)意志品质不成熟表现在:(1)自觉性较差,大约有35% 到 55% 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2)不够果断:约有25% 到 40% 的学生遇事忧郁,不知怎样抉择。 (3)坚韧性不够:约有35% 到 42% 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五)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 视而不见。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促

7、使他们逐渐转换,形成良好的心态。二、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4 (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 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 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 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

8、极大伤害, 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同时,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 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这也是造成部分

9、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二)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5 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心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小学毕业班学生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相对其他班级来说要重许多。许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有话不想跟老师讲,有问题不想请教同学,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不想参加。完完全全成了一个被动的“学习机器”。(三)农村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

10、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一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现象并存,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 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 社会氛围不一致, 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

11、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四)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评价水平对心理教育的影响6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低,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三、 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

12、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因而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 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 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二)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 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

13、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7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三) 大力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 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 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

14、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 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 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 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五)建立民主、平等

15、、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变操纵依附式的关系为良师益友式关系,变单向训导、垂直传递为双向互动,相互沟通。主动放弃我说你听的操纵控制,代之以关心、引导、鼓励和支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而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自主活动、自主判断、自主抉择,由观众、听众8 变为积极参与者和思考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立足于爱,寓理于情,以理导行。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教育实践来看,用“微笑教育”来代替“斥责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的功能。 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情感交流,而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当教师和学生的情

16、感处于十分和谐状态时,受教育者理性和情感就会产生共鸣。 实践证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行为作业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教师采用“微笑”作用于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大都服软不服硬,学生在心理上对微笑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喜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多年来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使学生感到教师说的入情入理,自然也就心服口服。(七)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一个友爱、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反之,如果同学都是势利眼,看不起这些单亲生, 那么将给这些单亲生造成很多的心理压力,他们会觉得低人一等,从而造成孤僻、固执、消极等不健康的人格。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班集体氛围非常重要。班主任要做好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特别是要动员班干部主动与单亲生交朋友,关心帮助单亲生。 班干部积极带头与单亲生交朋友,其他同学也会与单亲生交朋友的。 有了这种良好的班集体, 单亲生在集体中就会感到温暖、快乐,他们在学校里就会忘记一切烦恼、痛苦,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